心底無私天地寬!【100句文案】
一、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意思
1、www.9dairen.com
2、合得來的人,坦誠相待,合不來的人,客氣寒暄,誰也別給誰冷臉看,誰也別讓誰太難堪。
3、真理都是心法,都是從心出發的。心寬天地就寬。心能容多少東西,自己的世界就有多大。
4、所以,圣人是絲毫不放過歷事煉心的機會,隨時使自己提純。
5、當然,還有敦煌文化。聽說敦煌研究院就在蘭州,的確,這樣的文化值得研究,也值得傳承。
6、你好了會嫉妒你,你壞了會笑話你,這是小人。
7、心底無私的人都非常的心胸寬廣,他們的 批評,以達到最優秀的效果 。
8、(8)黃龍慧開世稱為無門禪師。
9、人心是互換的,想要得到真心實意,就不能對人心存利用;想要別人掏心給你,就不能套路索取好處。
10、重上疆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
11、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12、而天理是從心出發,一種純然的本心。
13、所以,“我”始終是問題的關鍵。不論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內部的爭吵,大到國家與國家的戰爭,全都是在對“我”以及“我所”的認同之上,為了維護這個“我”而導致的。有這么一種既有趣也有理的說法:在“我”這個字形中藏著一把兵器——“戈”,有了這把“戈”,既“戈”了別人,又“戈”了自己。因此,只要太過分地執著于“我”,家庭不會快樂融洽,社會不會安寧和諧,乃至整個世界也不會有真正的和平。
14、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意思:往事猶如過眼云煙,都忘記吧,心里沒有私心,這樣人生的天地才寬闊無邊。出處:陶鑄的《贈曾志》。原文: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譯文:想重新回到戰場上去殺敵,對于我來說是很困難的事了,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情誼真的是太深厚了。寒暑無情,勿勿歲月催白了我的頭發,蒙受不白之冤,后半生壓抑心中的苦酸。生病的老馬也感嘆自己臥在馬槽間,枯萎的葵花也更加害怕秋霜。往事如過眼云煙都已忘記了,心底無么才能感覺到天地寬廣。擴展資料:寫作背景:這是陶鑄于196
15、人間良善是正途。人生百態,世相萬端,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一枝花一點露。所有的社會行為標準規范都是相對的,但人性中的真誠、善良、慈愛、親情等一些普世追求的內涵,卻不會因為外部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別。心懷美好,內心光明,身處紛擾復雜之俗世,不礙有著出塵物外之清凈心。因了這內心的一片光明,一片澄澈,不惹塵埃,所謂的困苦與劫難,都不過浮云罷了。
16、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意思:往事猶如過眼云煙,都忘記吧,心里沒有私心,這樣人生的天地才寬闊無邊。出處:陶鑄的《贈曾志》。原文: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譯文:想重新回到戰場上去殺敵,對于我來說是很困難的事了,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情誼真的是太深厚了。寒暑無情,勿勿歲月催白了我的頭發,蒙受不白之冤,后半生壓抑心中的苦酸。生病的老馬也感嘆自己臥在馬槽間,枯萎的葵花也更加害怕秋霜。往事如過眼云煙都已忘記了,心底無么才能感覺到天地寬廣。
17、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18、每個人都會詢問這個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時常會迷茫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要探討的不是價值觀是什么,而是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么。
19、當然,即使你看不到這些,還是有屬于你自己的路,何必要鉆牛角尖呢?又有什么必要走上絕路呢?
20、和咱客客氣氣的,咱就彬彬有禮;和咱蠻不講理的,咱就不留余地。
二、心底無私天地寬!
1、別把他人的善良當軟弱,因為那是一種大度。別把他人的寬容當懦弱,那是一種慈悲。
2、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便要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
3、這句詩出自陶鑄先生送給妻子曾志女士的詩《贈曾志》牐奈?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
4、我欣賞的,不是舌燦蓮花的口舌,而是暖人心肺的行動!
5、(1)我所:是指為我所有、我所屬的觀念。
6、幫我的人,我不忘,算我的人,我不靠!
7、公案里的這種現象,我們聽了以后都會覺得荒唐,但不幸的是,現在的社會已經是這樣了。大家可以冷靜地看一看:人人都在追求地位、財富、感情,幾乎沒有人談真理了,即使有些人在談,一碰到房子、車子這些現實的問題,真理也就顧不上了。
8、早年的曾國藩覺察到自己與人相處“言多尖刻,惹人厭煩”,又有自傲態度,“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他通過深刻反省,立志徹底改正,在日記中寫道:“前日云,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并求不棄我者,時時以此相責。”
9、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說法。所以人生無求品高也有現實的意義,真正的朋友是我們可遇不可求的,一如我們大多數淡如水的愛情
10、以佛教思想鑄就“無私”基石
11、從更廣層面來講,私心是一種情緒,當一個人糾結執著在功利上時,必然得失心很重,一計較得失就難免生出情緒。
12、人生的幸福與快樂都蘊藏在無私中。無私就是沒有私心。中國的先賢圣哲不是早就告訴我們“心底無私天地寬”嗎?
13、往事猶如過眼云煙,都忘記吧,心里沒有私心,這樣人生的天地才寬闊無邊.遺忘也是一種快樂遺忘,對痛苦是解脫,對疲憊是寬慰,對自我是一種升華。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把所有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牢記在心中,讓那些傷心事、煩惱事、無聊事永遠縈繞于腦際,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記,那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會活得很苦很累,以至精神委靡,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會在茫茫的大海中迷航,甚至有傾覆的危險。如果我們善于遺忘,把不該記憶的東西統統忘掉,就會感受到心境的愉快和精神的輕松。正像陶鑄所說:"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很高興為您解答!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14、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便要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人的內心沒有什么欲望,正直、無私奉獻、心胸寬廣,學會包容。那么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是美好的,很多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原文: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贈曾志》(注:曾志是陶鑄的妻子)
15、為官者,若心底無私,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頒布決策和方針,就用不著瞻前顧后,畏縮不前。中國政府的反腐昌廉,為什么總不見成效?試問最高執行官有沒有真正做到心底無私?仿若真的心底無私,你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大刀闊斧地帶領部下大干一場,干它個天翻地覆,來它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把所有的貪官污吏統統都抓起來,該槍斃的槍斃,該判無期的判無期,最輕的也判他個10年8年的,看以后誰還敢再犯。
16、在一個洞穴里,長長的通道連著外面的世界,亮光順著通道照到里面。里面有一群人,他們從小就住在這里,而且像囚犯一樣,腿腳和脖子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望著前面的洞壁。
17、這是真正的秘訣!你把自己放下了,唯一想著別人,可能起初稍微難一點,但串習久了以后,你會感覺到,這種恒時為別人著想的狀態,實在是最快樂、最放松的心境。你們也試試看,當你在生活中感覺苦惱的時候,把視線從自己的那點兒事上移開,盡心盡力、力所能及地為別人做點什么,這個時候你再看看,“我”的感覺是不是變小了?痛苦、煩惱是不是減少了?
18、一身正氣無媚骨,心底無私天地寬。做人要象蠟燭一樣,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君子謀財取之須有道,見利思義,莫貪昧心錢。要記住:非理之財莫取,非理之事莫做,明有刑法相系,暗有鬼神相隨。要做到:無貪心,無私心,心存清白真快樂;不尋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遙。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19、我想處的,不是虛情假意的關系,而是真心實意的感情!
20、人品要以正直為貴,心地要以善良為貴,待人以誠懇為貴,處世以謙讓為貴。
三、心底無私天地寬下一句是啥
1、里面的人每天看到的就是這些影像,也只有這些影像;久而久之,他們認為影像是真實的,從來不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光明的世界。
2、曾國藩說:“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后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心底無私天地寬。人的內心本有良知光明的種子,有追求道德完善的愿望,而其動力則是知恥、悔過之心,這一點內心的光明催人反省和上進。
3、>不是出自曲嘯,而是出自陶鑄給他是妻子曾志的離別詩,原詩如下:贈曾志陶鑄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曲嘯的>全文,我暫時從網上沒有查到,查到之后,我會馬上貼出來。
4、你我齊心協力,共建我們的幸福家園
5、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
6、而且,一個人能有多少財富,主要看福報。有的人再怎么精勤,如果沒有前世的福報,也擁有不了很多;而有的人,即使他不太勤勉于這些,也會富足。因此,教育應該重在培養德行。其實人活著的意義,不是看你有多少財富和地位,而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他人;再開闊一點說,就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一切的眾生,而且是生生世世。
7、贈曾志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最后兩句的翻譯(自己弄的.也不知道行不行(往事如過眼云煙都已忘記了,心底無么才能感覺到天地寬廣!
8、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便要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人的內心沒有什么欲望,正直、無私奉獻、心胸寬廣,學會包容。那么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是美好的,很多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出自:《贈曾志》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9、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里放心是說心能夠安放,不到處馳求。因為有求皆苦,只要向外求就會生出情緒。
10、關注生命的生生世世,這才是佛教的理念。佛教認為,你在學習中所積累的智慧,不僅是這一輩子可以享用,下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都可以。這樣的教育理念——對于漫長的生命進行培養,在世間的教育中有嗎?肯定沒有,這一點各位是清楚的。
11、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意思是指心里沒有自私的想法,所以心胸也會非常的開闊,向天地一樣擁有廣闊的胸襟。
12、我們從小認為有“我”、有“我所”,認為我所見所聞的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從來沒想過這是假的。然而,即使你一輩子這么認為,即使所有的人都這么認為,假的還是假的。
13、因此,一定要多學。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既然人人都有一個廣闊的胸懷,為什么不廣泛接受一些學問呢?
14、(3)《入行論》云:“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15、“我執”是一切痛苦的因
16、你對我情深意重,我還你心真坦誠,你對我無私幫助,我給你包容大度。
17、做人,千萬別瞧不起勞動人民,不要認為勞動羞恥,其實土地不臟,汗味不難聞。學會尊重那些似乎生活狀況不如你的人,這樣才是尊重你自己。要永遠體恤那些生活在低層的人們,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你的援手,順手搭他們一把,讓他們度過難關,這對于你來說也許是舉手之勞,可帶給他們的將是終身難忘和對你的無限感激。
18、佛教中最直接的認識,就是人的痛苦——從大的痛苦到微細的內心不平衡,都是源于“我執”。“我執”就是私心,就是對“我”和“我所”(1)的執著,梵語稱作“薩迦耶見”
19、人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
20、《呂氏春秋》云:“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意思是說:天無私,所以它才能覆蓋整個世界,如果它有私,就只能覆蓋部分地域了;地無私,所以它能承載世間的萬物,否則也只能承載少數的器物;日月無私,所以能普照世間,否則也只能偏照一方;春夏秋冬四時無私,所以它們總是自在運行,否則,如果某一個季節,比如春天或者夏天的時間過長,四季就顛倒了。因此,人要想放寬心量,就應該效法天地,去除私心。
四、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意思
1、《中庸》里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對于空性,有人很不理解:“你們佛教天天講空性,既然是空的,那生活、事業都不用管了?”
3、所以,還是要接受佛法的教育。有了佛法的教育以后,特別是有了些修養功夫,當你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即使心里有點不舒服,臉色也有點變化,但你只要把平時學的竅訣用上,冷靜地反觀一下,事情也就不大了。
4、因為我們的本然狀態就是豐盛,只是當我們偏離了道,豐盛就自然不被體驗到。
5、往事猶如過眼云煙,都忘記吧,心里沒有私心,這樣人生的天地才寬闊無邊。遺忘也是一種快樂遺忘,對痛苦是解脫,對疲憊是寬慰,對自我是一種升華。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把所有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牢記在心中,讓那些傷心事、煩惱事、無聊事永遠縈繞于腦際,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記,那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會活得很苦很累,以至精神委靡,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會在茫茫的大海中迷航,甚至有傾覆的危險。如果我們善于遺忘,把不該記憶的東西統統忘掉,就會感受到心境的愉快和精神的輕松。正像陶鑄所說:"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很高興為您解答!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6、你富了不巴結你,你窮了不看扁你,這是兄弟。
7、我們不能只看到瞬間的喜悅而去不遺余力地追求,而忘記了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讓自己一路開心。不要做一個孤獨寂寞的成功者,這樣即使成功也沒有意思。要成為一個平凡樸實的大眾英雄,從枯燥和苦悶中掙脫出來。
8、比大海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只要人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便要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明白了嗎,希望您也能夠“心底無私天地寬”。
9、經典講“厚德載物”,這個“德”我們通常理解為各種奉獻,理解為行為上的去做一些好事。
10、點擊上方(改變的力量)快速關注
11、你錯了能指點你,你對了能支持你,這是貴人。
12、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13、這樣反復思考以后,你會了解:其實你的痛苦,多數是源于對“自我”的想法太執著了,而這些只是你的誤解或錯覺,并不真實。認識到這一點,你就會理解并接納對方了。
14、其實也沒有錯,只是在奉獻的過程中是否真的是喜悅的,還是犧牲的?
15、陽明先生有一次收到一封信,邊讀邊渾身顫抖,他馬上覺察到自己動氣了,趕緊放下信做格物致知,等到心情平靜了再讀,還有情緒又放下信繼續格物致知,直到讀信心平氣和為止。
16、你來,我歡迎,你走,我祝福。
17、這首詩表達了對革命前輩在逆境中正直、誠實、無私的欽佩。陶鑄的女兒陶思亮在《一封未寄出的信》中說:這不是一首詩,這是一顆痛苦而堅強的心在跳動,它鑄造了你作為革命同志和丈夫的一切感情和信念!
18、曾國藩一針見血地指出,傳聞中關系密切的胡林翼和官文,其實只是敷衍而已,并不是真心相交,官文城府極深,表面上推讓,觸及到其地盤則必定力爭,幸好官文只是為了保自己的官位,沒給胡林翼造成很大的麻煩。可以說曾國藩對當時的形勢及周圍各色人等都洞若觀火,他洞達人情而又能寬厚待人。
19、1937年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后,即被派往湖北擔任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創建了鄂中游擊區。后來,鄂中游擊區和游擊隊擴大為鄂豫邊區和新四軍鄂豫挺進隊,陶鑄擔任政治委員。
20、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精神的傳遞。當然,在這樣的時代里,再怎么強調精神,人們對物質的執著還是越來越大了,而這種執著,也早就波及到了校園。我去過很多大學,也知道大學生在關注什么、在做些什么……很多大學生不喜歡知識了,難怪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是在‘混’學業!”
五、什么心底無私天地寬
1、什么樣的人有價值呢?利他的人有價值。利他的精神讓人感動,而我最感動的,就是大乘佛教中的無私利他——沒有任何條件地利益一切生命,這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2、做人就要頂天立地,處世就要有情有義,你若敢在我身上賭,我拼死不會讓你輸!
3、一般人利他是有條件的,我幫助你,同時也希望你回饋,相互之間像是一種交易。可大乘佛教不是這樣,它的利他不談任何條件,只要眾生有苦有難,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去給予。這才是純粹的無私和高尚!對我們一般人來講,也許這有些望塵莫及,但的確是讓人景仰。
4、如果是物質的話,它或許對我們的這一生、對下一代有一點利益,但利益不大。你們想想,歷代的帝王將相算是富極一時了,宅邸、乘騎、眷屬、田地……但這些給后人留下了什么?一無所有。而精神財富就不同了,古代的那些好詩詞,現在人還在吟誦;儒釋道的思想、大德們的教言,千百年來挽救了多少世道人心,其價值,物質財富又怎么比得了呢?
5、第一句是說: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尤其是煩心的事.最好全部忘卻.第二句是說:不要過分的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樣才能得到更大的個人空間.
6、注釋:曾志,是陶鑄的妻子。
7、當你離開校園,也就進入了社會,這時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學問要學,比如佛教或其他宗教乃至世間各種有益的學問。這些一定要學,因為它對你的生命有意義,而且能讓你獲得真正的快樂。如果不學,思想就停滯了,沒有新的思想,單憑學校的知識展開不了什么事業;即使能展開一點,沒有厚實的積淀,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8、(4)《入中論》云:“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9、建國后,先后擔任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
10、曾國藩說:“盡人謀之后,卻須泰然處之。”
11、心清靜了,自然會知道該做什么樣的事,因為心外無事;
12、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上一句是:如煙往事俱忘卻。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便要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人的內心沒有什么欲望,正直、無私奉獻、心胸寬廣,學會包容。那么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是美好的,很多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原文: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云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贈曾志》(注:曾志是陶鑄的妻子)
13、上一句“心底無私天地寬”,意思是:一個人的心底沒有私欲,沒有雜念,就像天地一樣寬廣。
14、可是當情緒升起時要如何去除呢?一般人選擇逃避或轉移,可這樣情緒并沒有真正消失,而是被隱藏了,等到下次因緣和合時他又會卷土重來。
15、私心,人皆有之,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凡事常為他人著想,不求做到圣人,做好一個凡人足矣。人生活在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但擁有了真誠、善良和寬容,就會發現,天地之大,廣闊無垠。職場中體現的無私精神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密不可分。那么,員工對于企業的忠誠度是靠什么決定的呢?一些企業之中,員工不相信企業,企業也不相信員工,雙方懷著叵測的心態在進行著合作,業務員絞盡腦汁地去多花企業的錢,而企業又立體式地監督,去算死每一分錢的開銷,于是二者的拉鋸戰便在這些企業中上演著。
16、突然有一天,他們中的一個人解開了束縛,沿著光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當他看清了一切以后,知道里面墻上的東西都是假的,于是趕緊跑回洞里,想喚醒那些同伴,救他們出去。然而,當他說出真相時,所有的人都開始嘲笑他,以為他瘋了,把他處死了……
17、1926年入黃埔軍官學校,同年參加中國地方從事兵運工作。
18、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陶鑄詩詞選》對此詩進行了修改,內容如下:
19、所以王陽明強調去人欲存天理。也就是說把我們的私心雜念摒棄,只留下天理。
20、自律固然要嚴,待人不妨從寬。內心的光明要時時燭照自身過錯,也要洞察人情事理,引導自己培養做事的才干。曾國藩認為能做事的人都有脾氣,同時也不忘強調,還是不能由著性子來。曾國藩沉浮官場幾十年,由早期的不適應到后來的如魚得水,可以說深知官場的人情世故,他有一句概括官場人情的話:“交情離合,有在情理,有不在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