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衣怒馬少年時全詩賞析(鮮衣怒馬少年時全詩分享)
鮮衣怒馬少年時——盛唐俠氣在詩人的骨骼之上打結
“鮮衣怒馬少年時”
詩句出自愛國詩《鵲橋仙·岳云》。
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含義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衣著光鮮,戰馬馳騁,少年英雄,長纓在手。
《鵲橋仙·岳云》
湛湛長空,亂云飛度,吹盡繁紅無數。
正當年,紫金空鑄,萬里黃沙無覓處。
沉江望極,狂濤乍起,驚飛一灘鷗鷺。
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鮮衣怒馬意思是指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這正是盛唐時期那些詩人灑脫飄逸、風流倜儻、豪邁奔放、崇尚自由、俠氣貫天的形象刻畫!
中國詩歌審美高度與詩歌格局,自屈原以來,詩歌開辟了憂國憂民的具有民族與家國高度的審美意識,后世步其后塵者眾,獨辟蹊徑者有之。這就為中國詩歌奠定了堅實的家國情懷的基礎。不管后期的邊塞詩,還是田園風,凡流傳千古的,大凡與家國情懷有關。比如王昌齡、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唐代重量級的詩人作品,或大氣磅礴,或渾厚深沉,或雄渾激越,或飄逸峭拔,皆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公元713年,李隆基扳倒了太平公主,把年號改為開元,昭示著一個新的開元盛世的到來。這些意氣風發的詩人,秉承天賦,躊躇滿志,即將展開他們宏闊高遠的詩意人生畫卷!
隨著開元盛世的到來,大唐之氣摧枯拉朽,蕩天而下,也構筑起胸懷大志的詩人行俠仗義、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游俠夢。那時,李太白仰天長嘯,天門中斷、楚江開闊,一位狂放不羈的青年詩人飄然若仙。那時,王維已然別過山東兄弟,手中的茱萸換成了素琴一部,琴音繚繞,卻貫天!
他們,便是大唐盛世鮮衣怒馬的少年杰出代表,血液奔突在青春的血管之內,血氣方剛,氣吞山河,舞劍鳴琴,把酒論天涯!這兩個幾乎同年生同年死的帥哥加才子,此生不曾謀面?或許,他們已經用自己的詩歌,完成了此生的遇見!這或許正符合他們鮮衣怒馬、特立獨行的個性特點。
早期的王維,并不是禪意十足,卻是斗志昂揚,年少輕狂,推杯換盞,游走于王侯將相之間。只有那李白,在杯中許下一道九天的瀑布,許下一條難于上青天的蜀道,許下一座雄奇險峻的天姥山!
只要這兩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出現,必定萬眾矚目。只要他們提筆,必定俠氣貫天!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
【其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這四首詩生動的描寫了四個場景,一是游俠少年系馬暢飲的意氣風發,二是入伍出征不懼生死的俠肝義膽,三是馳騁沙場上陣殺敵的雄姿英發,四是得勝歸來評功論賞加官進爵的志得意滿。
王維這一組詩其實就將游俠人生幾個階段的追求給勾勒出來了,這也反映出盛唐時期整個社會中年輕人的一種昂揚向上,向往著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生命氣象。
俠客行
[ 唐·李白 ]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前四句由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刻畫俠客的形象、描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借用典故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最后寫俠客傲骨流芳后世,并不遜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
全詩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淋漓盡致笛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