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形容古代名將的句子合集100條
中考人物素材積累:古代十大名將
壯烈的英雄在厚重的歷史上為我們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真正本色。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提供的中國古代的十大名將,希望對你有幫助。
兵圣—-孫武
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柏舉之戰后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兵家亞圣——吳起
戰國初期魏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人,是當時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后世把他和孫武并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殺神——白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省眉縣)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闕之戰,采取先弱后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因功晉升國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韓、魏、趙、楚等國70余城。三十六年,領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國華陽,白起率軍救韓,大敗聯軍,斬魏軍13萬人,淹死趙軍2萬余人。五十五年,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坑殺趙俘40多萬人,為秦國最終一掃六合消除最大的障礙。后為相國范雎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殺。
兵仙——韓信
秦末漢初淮陰(今江蘇淮安市)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并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夜襲魏國,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烏江自刎。漢朝建立后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后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霸王——項羽
秦末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龍城飛將——衛青
西漢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中國古代三大騎兵戰天才之一。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許多人都以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的是和衛青同年代的飛將軍李廣,但這是錯誤的,龍城飛將的真正所指正是衛青。
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于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并,追謚為景桓侯。
戰神——李靖
隋末唐初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人,唐初第一名將。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原為隋將,后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羅馬帝國的滅亡。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后人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以抵御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后將李牧殺害,一生從未敗績,最后死在自己人手里
萬里長城—徐達
元末明初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縣)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雖是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1363年鄱陽湖之戰以少勝多全殲陳友諒65萬大軍。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率軍20萬北伐中原拔洛陽后分兵山東山西,四面出擊收復華北、中原,攻克通州包圍大都、滅亡元朝。徐達深通謀略,善于指揮大軍團作戰,僅沈兒峪之戰就斬獲元軍首級10余萬,俘獲元朝官吏1865人,將校士卒84500余人,北元第一名將擴廓帖木兒僅與其妻子數人逃竄至黃河時得流木以渡。徐達北伐不僅推翻了元朝黑暗殘暴的統治,使燕云十六州時隔430年再次回歸漢人的手中,更是打破了歷史上由北向南統一的公式,可謂千古奇功。
中考素材積累:古代十大名曲
十大漢族古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名曲簡介: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漢宮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并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高考素材積累:古代十大名曲
十大漢族古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概述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漢宮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并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中考素材:古代十大杰出人物事跡
導語: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代十大杰出人物事跡,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考素材:古代十大杰出人物事跡
【第1句】:周瑜:歷史長河中的不滅星光
【獲獎名片】堅守信念為國捐軀
【評價】
【第1句】:談笑間,羽扇輕搖,破敵百萬;沙場上,征袍染紅,血戰南郡。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忠誠與智慧的真正含義。
【第2句】:國家危難,他力排眾議,強據曹魏,盡顯名士風采;赤壁陣前,他泰然自若,拔劍相迎,破百萬曹軍。他短暫的一生確如高山般讓人仰止!
【頒獎詞】
權力的巔峰,他觸手可及;忠誠的信條,他永生不忘。他火燒赤壁,血戰南郡,以自己短暫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業。一顆忠心,東吳元老,他深謀遠慮,助吳天下三分。何謂賢謀,何謂良帥,何謂能臣,公瑾是也。
【事跡】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與孫策是摯友。他盡心輔佐孫策,為孫策東渡江東立下汗馬功勞。孫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孫權。建安七年,曹操下書責令孫權送其子為人質,眾大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周瑜力挽狂瀾,分析利弊,最終說服群臣。周瑜對孫氏忠貞不二。他拒絕了曹操派人的游說,態度堅決。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三十萬會獵江東。周瑜英勇不懼,說服眾人,與曹決一死戰。面對三十萬曹軍,周瑜展現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擁有的豪邁。一句“操直送死”,一計“火燒曹軍”,一場“赤壁之戰”,成就了他的輝煌。這場大火使曹元氣大傷,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愛國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戰后,他為了擴張東吳的勢力,主張攻打南郡,在那場戰爭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頭傲立的風姿,依然讓人仰望。他將一生都奉獻于東吳霸業,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第2句】: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羅英魂
【獲獎名片】濁世清蓮
【評價】
【第1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在有些人看來,處世不必過于認真,世道清明,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浮沉。然而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塵埃。
【第2句】: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國,卻最終因愛戀國土,于悲憤交加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讓人嘆惋?
【頒獎詞】
是您,使內外交困的楚國一度出現國富民強、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雖屢遭疏遠流放,赤子之心卻始終不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無能為力,您縱身一躍汨羅江,以身來殉美政理想!
【事跡】
戰國時楚國人。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他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合齊國,抗擊強秦。在同反動派斗爭中受誣陷而丟官離職。頃襄王時被放逐,但因此卻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對黑暗現實十分不滿。后因楚國的日益衰落,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離騷》、《九章》等,這些著作文字華美,體現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貴族的虛偽、昏庸與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賢才的行為,看清了社會的種種不仁……他的主張,體現了他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以及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對當時黑暗勢力的一種嘲諷和揭露,是一種無言的反抗與斗爭,同時也是向后世發出的`一個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勢力!他的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活力,有著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3句】:李時珍:用堅持譜寫中華傳奇
【獲獎名片】醫學泰斗
【評價】
【第1句】: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你就是以這樣謙遜的姿態和輝煌的成就為中華歷史寫下一部傳奇!
【第2句】:一介農夫,懷揣著執著上路,走進大山,風雨兼程,親嘗百種藥草,揮就一部影響世界的不朽醫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綱目》一起刻入歷史的記憶。
【頒獎詞】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堅定的信念伴你步入醫學圣殿,不懈的努力帶你翱翔成功之巔!
【事跡】
李家世代業醫,但由于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棄科舉做官之路,專心學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最終同意了兒子的要求。
李時珍認為,“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表現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農民和漁夫。李時珍為了了解藥物,并不滿足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羅列諸品,反復諦視”。例如他在寫到白花蛇時為了真實細致地了解這種劇毒蛇而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終于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李時珍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并編著了中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本草綱目》。
【第4句】:李煜:詞人皇帝
【獲獎名片】皇位誠可貴,詩詞價更高
【評價】
【第1句】:四十年的短暫歲月,他無悔度過,有過榮華與富貴,也有過艱辛與無奈。一生的追求,永遠在歷史長河中定格,詞人皇帝——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一帝。
【第2句】:軟禁磨滅不了他的意志,苦難摧毀不了他的心趣,他用心血澆灌自己的夢想種子,終于綻放出詞帝之花。
【頒獎詞】
別人看來或許他只是一個昏庸的皇帝,然而,只有他自己明白,吟詩作賦是他一生的最愛。冷落了榮華,遠離了爭鳴,選擇與詞作伴,他從未后悔。淡去金色的華表,他留下的是燦爛的詩篇。
【事跡】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無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時,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茍安于江南一隅。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靡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并不是他向往,他甚感空虛無奈;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李煜詞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
后主前期詞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
【第5句】: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獲獎名片】最美使者
【評價】
【第1句】:為了民族,為了國家,她甘愿犧牲自我,舍小家為大家,她的出塞換來了六十余載的和平。昭君讓人們銘記的不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的付出。
【第2句】:長安花紅,雁門沙黃,只有那南歸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樣放棄一生榮華換來大漢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長風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樣綿長的相思和無悔的抉擇。
【頒獎詞】
你海棠般嬌羞的容顏,你菊花般孤傲的風骨,你柳絮般飄飛的思念,你桃花般紅消香斷的淚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隱。你默默地隨清風而去,為了那永世的安寧,你的英姿,是漠北最美麗的剪影。
【事跡】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昭君為南郡首選,抵達京城卻無緣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她肩負著漢匈和親的重任,別長安,出潼關,度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抵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歡迎。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和睦六十多年。“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歷史記載了那一段時期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墓并奉為神仙。她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第6句】:孫臏:身殘志銳的智慧化身
【獲獎名片】才志雙全
【評價】
【第1句】:在艱難里,他從不放棄,用銳利的智慧打開一道道塵封的門,終于迎來了人生的道道曙光。龐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華的釋放,臏腳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腳步。孫臏,你的大智大勇,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指明燈。
【第2句】:他是一把倚天巨劍,被歷史的烈焰淬練過,被人世的無情鍛造過,但是,只能讓他越挫越勇。他用智慧的光芒,讓我們中華文化有了圍魏救趙的傳奇。
【頒獎辭】
田忌賽馬,圍魏救趙,我們從成語中讀你;身殘志銳,胸羅兵甲,我們從歷史中品你。你是一首無聲的歌,流傳千年仍氣鎮風云;你是一部無字的書,演繹著關于智慧的不老的傳說。
【事跡】
孫臏是春秋時期戰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請孫臏來,設計陷害他。孫臏忍受被剜去膝蓋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動了齊使,并在他的幫助下回到齊國。孫臏隱居在田忌幕下時就表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后于“田忌賽馬”后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成為齊國的軍師。
后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危急,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想任命孫臏為將,孫臏婉言推辭說:“一個受過刑的人不能為將。”于是任命田忌為大將,任命孫臏做軍師,讓他在有帷幕的車上坐著出謀策劃。在這場戰役中,孫臏運用非凡的才智屢出妙計,最終使得魏軍大敗,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圍趙救魏”的光輝戰例。后來孫臏又在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之時與龐涓斗智,使龐涓死于萬箭中。孫臏因戰出名,世世代代也相傳他的兵法。
【第7句】:關羽:驍勇赤膽的忠義巨人
【獲獎名片】忠義雙全為世虎臣
【評價】
【第1句】:在天下大亂之時,你奮勇而起,追隨劉備,為興復漢室,貢獻一生。關云長,你是中華民族的鐵血男兒!
【第2句】: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武藝嚇破曹軍膽,忠義敢為萬夫雄。你的勇敢熱血,是中華民族赤膽忠心的魂,永遠不屈屹立!你的執著信念,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將不滅永生!
【頒獎詞】
智勇兼備,勇猛善戰,你是武將中的神話。
萬人之敵,忠義雙全,你是人臣中的傳奇。
手握青龍偃月刀,大喝一聲,威震中華。
【事跡】
生于戰火紛飛的年代,關羽從不忘記自己的道義,對兄弟不棄不離。中平元年,劉備組織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就在其中。他們桃園結義,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隨劉備,不辭辛苦,隨身守護。
關羽智勇雙全。與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為護得皇嫂周全,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救援。當時大雨令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大破敵軍,威震華夏。
他忠義兩全,為報曹操恩義,放他敗走華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的天下大業,用自己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敘寫了一個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第8句】:岳飛:中原大地的雄獅
【獲獎名片】愛國英雄
【評價】
【第1句】:身為一名庶民,他銘記“精忠報國”的志向;身為一國將領,他寫下“抗金英雄”的傳奇。他雖然被佞臣所害,死于一場政治斗爭,但岳王廟前松柏常青,岳王英明永存。
【第2句】:凌云壯志,鐵骨錚錚,面對敵人你勇敢地站起來,久經沙場,英勇殺敵。流言、罪名、懷疑、間離……什么都無法抹去你的赤膽忠心、愛國情懷!
【頒獎詞】
金戈鐵馬,馳騁沙場,一代名將,精忠報國。他用瀝泉神矛撐起半壁江山,他用熱血赤誠鑄就不敗神話。他是奔躍在中原大地上的雄獅。
【事跡】
岳飛是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貧力學。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從此為一生處世準則,果斷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組建戰無不勝的岳家軍,大破金兀術,聲勢日隆,軍威益壯。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讒言中對岳飛起了疑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逮捕,一代忠將竟成為“帝國的敵人”。在《滿江紅》的歌聲中,岳飛及兒子岳云被害于風波亭……
岳飛雖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與堅定的愛國報國之心,永遠激勵著我們的愛國熱情。
【第9句】:霍去病:橫空出世的熱血青年
【獲獎名片】戎馬一生為國建勛
【評價】
【第1句】:強大的敵人沒有退卻他的步伐,他為國憤然殺敵;成功的名利沒有遮住他的雙眼,他依然視國難為己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是曠世英雄。
【第2句】:他憑借著一腔血氣驍勇,及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馳殺敵,以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打了一場場漂亮的戰役。他是漢軍中的一代楷模。
【頒獎詞】
眼中的冷漠是對匈奴的無畏,心中的熱火是對國家的守護。直到今天熱血撞你心壁的聲音依舊可辨,你馬踏匈奴的絕世風采依然清晰。我們為你對國家的熱情而傾倒,為你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感動!
【事跡】
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時常遭受匈奴的侵擾。匈奴幾乎把以農耕為生的漢王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面對匈奴的侵犯,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率八千精騎,直沖敵營,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后又兩次率兵北征,對匈奴進行大圍剿。他的驚奇出世讓匈奴人聞風喪膽。漢武帝為他建造的豪華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并說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志。他在抗擊匈奴、保家衛國的戰場上度過了戎馬一生。
【第10句】:蘇武:茫茫大漠中最堅韌的守望者
【獲獎名片】堅韌守望
【評價】
【第1句】: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于大漠,孤獨與寂寞伴他左右,但他從沒想過屈服。富貴對于他恰似過眼云煙,忠心對于他才是永恒無限。他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第2句】:時間沒有磨滅他的氣節,孤獨沒有打敗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個日日夜夜鑄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對祖國的忠誠激勵了無數后人。
【頒獎詞】
持一支旌節,心懷大漢于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游走于沙漠敗草之中。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氣,用執著書寫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悲歌。你的忠心成為高山雪蓮那執著而圣潔的守望。
【事跡】
面對大漢與匈奴關系日益緊張的形勢,漢朝派蘇武出使匈奴。從虞常謀反私會張勝,到虞常兵變失敗,毫不知情的蘇武硬是被牽扯進去。但他為不失氣節、不玷辱使命選擇自刎。被救活后,衛律的威逼利誘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
在大窯中嚼著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在北海邊,他牧著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沒有糧食。他取野鼠所儲存的果實充饑,但手中日夜拿著漢廷的符節,即使節上的牦牛毛全部脫落也沒有放下。他對大漢的忠貞令人感動,終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須發盡白地回到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