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詩中描寫景物的句子集錦100句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不惑之年赴長安應進士試落第后,在吳越一帶游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
作為盛唐著名的詩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表現他與眾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孟獨愛清淡之美。他的詩很注重清美的意境的創造。他在詩中創造出了一系列“清”的意象群和“淡”的意象群,善于以清淡平和之心,寫清新自然之物,從而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園詩“清”美的風格。
【第1句】: 具有鮮明個性的“清”和“淡”的意象群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尤其是古代詩論中一個常用概念,其內涵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指一種境界,或指某種藝術形象。構成意象的要素是物象。
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觀的,它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帶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這時它要受兩個方面的加工:一是經過詩人審美經驗的淘洗和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二是又經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進入詩中就是意象。詩人的審美經驗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個意的內容,因此可以說,意象是帶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載《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出版)。 因此,詩歌中的意象最具有鮮明的個性,最能表現出詩人詩歌的風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高手,統觀他的詩,不難發現,詩人在作品中構建了屬于他自己的意象群,這意象群的特征可用兩個字概括,即“清”和“淡”。
對“清”的特點,明代詩論家胡應麟有他獨特的見解:詩最可貴者清,然有格清,有調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則凡,調不 清則冗,思不清則俗。
他認為“清”是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清”是格調思才的渾融,是超凡脫俗的清遠,是由“清”字而生繁出來的各種清澈明凈、清幽淡遠的藝術境界。
(一)“清”的意象
孟浩然詩中有許多“清”字的句子,如: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
落日清川里,誰言獨羨雨。(《西山尋辛諤》)
孟浩然的田園詩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晚春》)
歸途未忍去,攜手戀清芬。(《同王九題就師山房》)
他詩中許多景物,多用“清”來修飾。據有人統計,他的100多首山水詩中,共有50多處用了“清”字。
歸納一下,他所構建的“清”的意象群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關于水“清”的意象。
請看下列詩句:
何時還清溪,從爾煉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
閑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宴包二融宅》)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
在孟浩然的詩中,江水是“清江”,溪水是“清溪”,除此之外還有“清川”、“清流”、 “清泉”、“清露”等等。
二是關于時間“清”的意象。
如《登鹿門山詩》中寫道:“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中,詩人稱早晨為“清曉”。
又如《送謝錄事之越》中寫道:“清旦江天遠,涼風西北吹。”其中又有了“清旦”的意象。
除此之外,關于白天和黑夜這兩個時間,孟浩然詩中還創造了“清晝”和“清夜”的意象,這兩個意象不僅是白天和黑夜都有了“清”的氣色,也使全詩的境界都有了“清”的氣象。
三是關于音響“清”的意象。如上文引用詩句“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中的“清響”,還有“清音”、“清聽”等,除此之外,還有“清弦”、“清風”等與聲音有關的意象。
四是關于光輝“清”的意象。這些意象像過濾鏡,能起到過濾色彩、化淡艷光的作用,從而使詩歌的整個境界呈現出“清”的氣象。如《耶溪泛舟》中寫道:“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此時應是傍晚時分,應該是霞光滿天,詩人卻用“清輝”一詞,淡化了霞光的色彩,使整首詩就有了“清”的色調。此外還有“清光”等意象。
另外,孟浩然詩中還有許多關于人物的容顏、談吐、思想,以及動物等各個方面“清”的意象,如:“清顏”、“清談”、“清思”“清興”“清猿”等。這些清的意象都具有構成孟詩清的風格的作用。
(二)“淡”的意象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中的景物大都是淡色的,不事粉飾,主要有青、翠、綠等顏色,很多意象都用“青”、“綠”、“翠”來修飾,極少有華麗耀眼的色彩,此外還有不少意象是以淡色景物的名稱出現的,主要是“泉”“溪”“河”“川”“潭”“水”等水的意象和“藤”“蘿”“竹”“蘭”“松”“柏”“楊”“柳”“苔”“蔓”等植物意象,據統計這類意象有近80個,這些意象構成的淡色景物占據了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絕大部分詩作。
這些“淡”的意象群,根據其表現力,也可大致分成下列幾類:
一類是表現宏大場景的意象。孟浩然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境界和氣勢大都 “秀氣”,但他也常以宏觀的淡美的意象來表現大景域的山水淡美,如“朝游訪名山,山遠在空翠”,此是遠景描寫;
如“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這是近景特寫,還有的是從上往下以鳥瞰的方式表現的,但無論哪種方式,視角都很大,高山流水的宏大場面盡入筆下。
二是表現中等場景的意象。此時詩人觀察景物距不遠也不近,是中距離描寫景物。
如《過故人莊》中寫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此句是中景寫法,因為詩人只有立身村外,站在中等距離的位置,才能看清村子及村外的景色,才能寫出了全景式的村景。
三是表現微觀場景的意象。詩人觀察的范圍很小,筆下的意象只能反映一個小場景的景象,就像一個個細節描寫,但詩人常能抓住一點而不及其余,著力放大這一意象,使這種意象具有清新奇特、賞心悅目的特征,這正是他意象創設的高明之處。
如“灨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間。沸聲常活活,存勢亦潺潺。跳沫魚龍沸,垂藤猿攀緣。”(《下灨石》)灨石這一段水路很長,沿路的景物也很多,詩人從細微處入手把筆觸聚集 “垂藤”這個意象上,表現贛石兩岸的的層巒迭嶂。
上述“清”和“淡”的意象,在構成孟詩“清”和“淡”的風格方面具有極活的表現力和渲然力。
【第2句】: 不同凡響的“清”美
孟浩然在他的詩中創造了“清”的意象群和“淡”的意象群,表現了山水田園清淡的自然美及詩人醉心于“清”“淡”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了獨具的“清淡”的詩歌風格。對孟詩“清”的領悟,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自有他的看法,他認為“清”是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清”應是超凡絕俗的清遠,是由“清”而衍生出來的清澈明凈、清幽淡遠的藝術境界。
(一)“清幽”之美
孟浩然落第后在吳越一帶游歷多年,后一直隱盾鄉野、娛情山水。他的不少山水田園詩自然流露出他的悟淡隱遁情懷,呈現出一種清幽的美。
如膾炙人口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初讀,似覺平平淡淡。仔細品味,便覺其魅力無窮。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語言,也沒有奇絕的藝術手法,通俗的如白話,但整首詩的韻味卻清幽悠遠。詩人寫春天,只選一個側面,既沒有寫五彩斑斕迷人的色彩,也沒有寫醉人飄香的春花。他只是從聽覺角度,他寫春天的聲音:處處有鳥兒歡快的啼叫,昨夜風雨瀟瀟,詩人就是用春聲來渲染無邊的春色,用春聲來表現春天美好景象,詩人創造了清幽的意境,真切地表現了他內心的感受,言淺意濃,給人以無窮的興味。 又如《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響。詩的內容寫夏夜水亭納涼的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詩中寫道:太陽西沉,月亮從水塘那一邊升起。在無邊美好的月色里,詩人打開窗戶,散開頭發乘涼,心里無比的閑適,此時晚風送來了荷的花脈脈的香氣,詩人甚至真切地聽見竹葉上的露水滴落發出的清響。多么清幽的心情,多么清幽的境界。
因此,詩人想到了音樂,古琴,只宜在恬淡閑適的心境中彈奏。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并沒有厚重的思想,但詩人的感覺是細膩入微的,詩的音樂味是清幽的。
(二)“清空”之美
“清幽”是孟詩的突出特色,清空也是孟詩的一個風格。李白詩有驚人的夸張和瑰麗的想象,王維詩富有艷麗的色彩。孟浩然描繪景物、抒情言志自有一招:他善于用素淡的語言,平淡寫出自己的感受,但給人卻是自有妙趣,清空寥廊的感受。
如《宿桐廬江寄廣陵川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詩人寫了猿聲、濤聲、風聲,聲聲敲打著人的心弦。又寫了瞑山、冷月、孤舟,色調凄情慘淡。詩人就這樣用聲和色構建了一種空曠寂廖的氛圍,創設了一個深遠清峭的'意境,把念友不得,羈旅不歸之情寫得婉約而動人。
(三)“清遠”之美
孟浩然的詩在清淡清幽之中,有時多呈出清遠之美,就是說他能在詩中創造出具有廣闊空間美和深遠韻味美的意境。
又如:《晚泊潯陽望訪山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村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詩在廣闊宏大的背景上描寫韻味的清幽,使詩歌更具有引人的魅力。一二聯極有氣勢,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江山勝處的風貌勾勒出來了。從詩人悠然遙望廬山的神奇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最后兩句寫詩人在夕陽斜照里,忽隱約聽到陣陣鐘聲,心中涌起惆悵之情。以“聞鐘”結尾,加深了全詩清遠的意境。
在孟詩中,還有不少清遠與靜穆渾然一體的詩作。如《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最后兩句寫道:“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寫涼風、蟬鳴,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清遠中包含著靜穆,表現了詩人落第后失意與追求歸隱的情緒。
四“清曠”之美
孟浩然還善于用清晰的筆墨寫出一種宏大空曠的境界。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抒寫羈旅之思的詩。詩人乘著小舟,停泊在江中一個煙霧茫茫的小洲上。第三句景物描寫,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抬頭望云,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最后一句寫夜幕降臨,高掛在天空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很近。詩人把自己和小舟放置在廣袤寧靜的宇宙之中,構成了一幅清曠而有韻致的“清江夜泊圖”,此時詩人更感到故鄉的遙遠、內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的幽遠。
孟浩然也能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前文在談淡的意象時已經提到,他善于用宏大的場景意象創設一種空曠宏大的意境。
如《彭蠡湖中望廬山》寫道:“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友,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風噴成虹。”
首句寫遼闊無邊的天空高懸掛著一輪暈月,寫得氣勢磅礴,格調雄渾。詩中還寫了煙波浩渺的湖水,還寫了廬山的壯麗巍峨,紅日東升中廬山的美麗,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詩人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寫得氣勢恢宏。
五“清淡”之美
清淡,是孟浩 然詩所極力追求的一種境界,淡不是淡而無味,而是一種風格和魅力,若以中國繪畫作比,孟浩然的詩就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墨氣氤氳,而墨又分五色,色彩清淡。他善于創造一連串的淡的意象群,在詩中寫景狀物一般都用淡色,極少重彩,他的詩清淡樸素中蘊含幽遠深厚。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寫春之色,本應該濃墨重彩、極力渲染,卻詩中卻不見一些色彩,清新淡雅之至,而有韻味無窮。
又如 “莓苔異人間,瀑布作空界。”(《越中逢天太一子》)寫瀑布:綠苔滿壁,翠色可人。詩人創造的意象是清淡的,筆觸清淡之極。 又如“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荷是色淡而香清,露是明凈而清響。
再如他的《過故人莊》為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升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全詩清新自然,讓人使沐春風。詩人沒有一點渲染,以清淡的筆觸,描寫了綠樹掩映、青山環抱著的農莊,洋溢著清澈有味的田家生活和清真、樸素、淡雅、淳厚的故人情誼,整首詩是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畫,自然樸素,恬淡親切卻不枯燥。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而聞一多則說其“淡的看不見詩。”(《孟浩然》)
總之,孟浩然在他的山水田園詩中構建了“清”和“淡”的景物、概念意象群,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園詩“清”美的基本特色,他的詩歌,展現了一幅幅原生態的山水畫和田園畫,從而形成了“清”的風格特征。孟浩
然詩所表現出的“清”之美,奠定了他在山水田園詩的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他在王維之前,成為唐田園詩派的先導,他的山水詩創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詩派的基礎,使盛唐山水詩沿他開辟出來的道路走向成熟和繁榮。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寄托
作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詩見長的詩人,孟浩然不僅以創作大量的山水田園詩豐富了詩歌的題材,而且以清淡曠遠的風格閃爍著奪目的光彩。縱觀他的山水田園詩,我們不難發現,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諸多情懷。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強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詩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終身不仕的詩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隱逸詩人。李白就曾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贈孟浩然》)這是詩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儻而又飄然出塵的逸士!其實,孟浩然并非無意進仕,年輕時候的他,雖然生活在家鄉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內心懷著積極的抱負。與盛唐其他的詩人一樣,他也懷有濟時用世的強烈愿望,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前四句寫洞庭湖的壯美景色,氣勢雄偉,意境開闊。后四句即景抒情,“臨淵羨魚”而坐觀垂釣,孟浩然希望能夠通過張丞相的引薦而進入仕途。詩歌中含有一種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從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壯志。他在《田園作》一詩中寫道,“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沖天羨鴻鵠,爭食嗟雞鶩”。詩人寫自己年已三十卻還居于田園,嘆息無人舉薦,歲月流逝,徒有鴻鵠之志卻無法實現。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強烈的。
畢竟,孟浩然處于初盛唐之交的時代,他的社交活動和文學創作則主要在盛唐時期。這是一個士人要求擺脫各種傳統束縛,渴望建功立業、獲取功名富貴并進入社會上層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里,一身才華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會讓他人誤會孟浩然是一位隱逸詩人,是因為他受著佛禪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時人那樣熱衷于應舉考試,而是一般都過著隱居的生活,只不過他的隱居是“養望待時”,“其求仕過程的表現,頗有點走‘終南捷徑’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園詩中,細細品味,我們其實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態的。古人一般都喜歡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進山水田園中,以此來消融和減少自己的傷感和抑郁之情。作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園詩就寄托了自己的許多情懷。吟讀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我們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開的仕隱情結。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盛唐時代的社會風貌和認識到當時的社會黑暗。(摘自“唐詩論壇”有刪改)
【第1句】:下列對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園詩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園詩見長的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豐富了詩歌的題材。
B.即使是寄托了孟浩然強烈出仕愿望的山水田園詩,仍然能夠保持他一貫的清淡曠遠的風格。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實際上是很強烈的,他創作的山水田園詩就是這種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態的寫照。
D.孟浩然熱愛家鄉的清山秀水,又懷著積極的抱負,歸隱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園詩中一個解不開的情結。
【第2句】:下列對孟浩然求仕過程中所走的“終南捷徑”的理解,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擺脫各種傳統束縛,渴望建功立業、獲取功名富貴并進入社會上層。
B.一般都過著隱居生活的孟浩然不像時人熱衷于科舉,通過應試獲取功名進入上層社會,而是想通過隱居實現鴻鵠之志。
C.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進山水田園中,抒發自己的傷感和抑郁之情,以此成名而求仕。
D.與盛唐時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徑不同,一身才華的孟浩然想通過詩歌創作得到當權者的引薦。
【第3句】: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項是
[ ]
A.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終身不仕的詩人,在大詩人李白和后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隱逸詩人。
B.處于士人要求擺脫各種傳統束縛,渴望建功立業、獲取功名富貴并進入社會上層的初盛唐之交時代的孟浩然,也像其他士人一樣,渴望建功立業。
C.受佛禪思想的濡染,一般都過著隱居的生活,而不參加應舉考試,正是他人誤會孟浩然是一位隱逸詩人的原因。
D.孟浩然在山水田園詩中寄托了自己的許多情懷,抒發無人舉薦,歲月流逝而功業未成的苦悶情懷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第4句】:依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孟浩然在詩歌創作上才華出眾,且心地純正,可以斷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夠取得出色的政績。
B.《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后人論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負的重要,因為這首詩里孟浩然抒寫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愿望。
C.“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是李白對孟浩然的崇高評價,這說明李白也認為孟浩然沒有強烈的入仕愿望,而是一位倜儻而又飄然出塵的逸士。
D.孟浩然在山水田園詩不僅融入了他的失意之情,也反映了盛唐時代的社會風貌并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