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表形容詞詞尾的句子90句
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的知識點
【第1句】:文言實詞
【第1句】: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第2句】:特殊詞義
(1)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罟不入洿池(細密)
【第3句】: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5)發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打開)
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百中(發射)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第4句】: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第5句】:古今異義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活著的人今:保養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今:轉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沒有罪過)
【第2句】:文言虛詞
【第1句】:而
(1) 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 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連詞,表轉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4) 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第2句】:其
(1)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 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代河東的)/ 無失其時(它們的`)
【第3句】: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 結構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第4句】:焉
(1) 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 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第5句】:然
(1) 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第6句】:于
(1) 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 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 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第3句】:文言句式
【第1句】:判斷句
(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第2句】: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何”在此表示反問)
【第3句】: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4句】: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傷仲永》文言文知識點
《傷仲永》強調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表現了王安石早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下面是其文言文知識點,歡迎閱讀:
虛詞用法
之
(1)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2)不受之人——兼詞,之于。
(3)卒之為眾人——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忽啼求之——代詞,代書具
(5)借旁近與之——代詞,代仲永
(6)余聞之久也——代詞,代這件事
于
(1)環謁于邑人——介詞,到。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從,引出動作的對象。
自
(1)還自揚州——從。
(2)并自為其名——自己。
然
(1)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2)父利其然也 —— 代詞,這樣
通假字
(1)扳——通“攀”,牽,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異義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2)或以錢幣乞之(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人;今義:或許,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4)稍稍賓客其父(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5)泯然眾人矣(眾人: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6)從先人還家(先人:古義:王安石死去的父親;今義:自己的.前輩。)
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 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2)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認為……有利可圖”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
(3)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4)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一詞多義
自
(1)并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
(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
(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為
(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
(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
賢
(1)賢于材人遠矣:(勝過) (名詞作動詞)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有才能)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報任安書》文言文知識點
【第1句】:曩:曩者辱賜書(從前)
【第2句】:望:若望仆不相師(埋怨)
【第3句】:剖符丹書:非有剖符丹書之功(皇帝發給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
【第4句】:文史星歷:(名作動,掌管文獻、史籍,觀察天文,制訂歷法)
【第5句】:祝:近乎卜祝之間(太祝,掌管祭祀的官)
【第6句】:倡優:倡優畜之(名作狀,像樂師和伶人一樣)
【第7句】:與:不與能死節者比(稱許,認可)
【第8句】:節:不與能死節者比(名節)
【第9句】:就:卒就死耳(走向)
【第10句】:用:用之所趨異也(因為)
【第11句】:趨:用之所趨異也(趨求,追求)
【第12句】:太上:太上不辱先(最上等)
【第13句】:箠楚:關木索、被箠楚受辱(木棰,荊條)
【第14句】:嬰:剔毛發、嬰金鐵受辱(繞)
【第15句】:古代辱刑:髡、杖、箠楚、拶(zǎn)、笞(chī)
【第16句】:古代肉刑:劓(y)、刵(ě)、臏(bn)、刖(yu)、宮
【第17句】:傳(zhun): 傳曰刑不上大夫(解釋經義的文字,文中指《禮記o曲禮》)
【第18句】:漸:積威約之漸(漸進)
【第19句】:鮮(xiān):定計于鮮也(不以壽終)
【第20句】:圜(hun)墻:幽于圜墻之中(指監獄)
【第21句】:強(qiǎng)顏:所謂強顏耳(厚顏,指厚臉皮)
【第22句】:西伯:(周文王姬昌)
【第23句】:五刑:具于五刑(一種酷刑。先割鼻、斬腳趾、笞殺,后梟首、剁成肉醬)
【第24句】:械:受械于陳(刑具)
【第25句】:傾:權傾五伯(超過)
【第26句】:請室:囚于請室(請罪之室,指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設牢房)
【第27句】:三木:關三木(指加在頸、手、足三個地方的刑具:枷、梏、桎)
【第28句】:鉗:季布為朱家鉗奴(以鐵束頸)
【第29句】:引決、自裁:不能引決自裁(都是指自殺)
【第30句】:繩墨: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指法律)
【第31句】:以:以稍陵遲(因,因此)
【第32句】:陵遲:以稍陵遲(衰頹,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氣衰微)
【第33句】:引節:乃欲引節(死節,為名節而死)
【第34句】:去就:亦頗識去就之分矣(舍生就死)
【第35句】:縲紲(lixi):何至自沉溺縲泄之辱哉(捆綁犯人的繩子,代指囚禁)
【第36句】:臧獲:且夫臧獲婢妾(對奴婢的賤稱)
【第37句】:沒(m)世:鄙陋沒世(終結一生)
【第38句】: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顯露)
【第39句】:倜儻: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卓越、灑脫不拘)
【第40句】:稱: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稱道)
【第41句】:厄():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窮的'處境)
【第42句】:修列: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編著)
【第43句】:思來者:故述往事,思來者(想到未到)
【第44句】: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見(指文字,相對具體的功業而言)
【第45句】:見(xin):思垂空文以自見(表現)
【第46句】:稽(jī):稽其成敗興壞之紀(考訂)
【第47句】:紀: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綱紀,規律)
【第48句】:究:究天人之際(推斷,研究)
【第49句】:通邑:通邑大都(大的城市)
【第50句】:負下:且負下未易居(處在屈辱的地位)
【第51句】:鄉黨:重為鄉黨所笑(鄰里、同鄉)
【第52句】:累:雖累百世(積累,經歷)
【第53句】:垢:垢彌甚耳(污垢,指恥辱)
【第54句】:閨閤(g):身直為閨閤之臣(宮中小門,代指宮禁)
【第55句】:巖穴: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隱居山林的隱士的居所)
【第56句】:狂惑:以通其狂惑(內心的悲憤)
【第57句】:剌謬(lmi):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違背)
【第58句】:曼辭:曼辭以自飾(好聽的話)
文言文報任安書知識點
【第1句】:掌握下列字詞:
【第1句】:曩:曩者辱賜書(從前)
【第2句】:望:若望仆不相師(埋怨)
【第3句】:剖符丹書:非有剖符丹書之功(皇帝發給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
【第4句】:文史星歷:(名作動,掌管文獻、史籍,觀察天文,制訂歷法)
【第5句】:祝:近乎卜祝之間(太祝,掌管祭祀的官)
【第6句】:倡優:倡優畜之(名作狀,像樂師和伶人一樣)
【第7句】:與:不與能死節者比(稱許,認可)
【第8句】:節:不與能死節者比(名節)
【第9句】:就:卒就死耳(走向)
【第10句】:用:用之所趨異也(因為)
【第11句】:趨:用之所趨異也(趨求,追求)
【第12句】:太上:太上不辱先(最上等)
【第13句】:箠楚:關木索、被箠楚受辱(木棰,荊條)
【第14句】:嬰:剔毛發、嬰金鐵受辱(繞)
【第15句】:古代辱刑:髡、杖、箠楚、拶(zǎn)、笞(chī)
【第16句】:古代肉刑:劓(yì)、刵(ě)、臏(bìn)、刖(yuè)、宮
【第17句】:傳(zhuàn): 傳曰刑不上大夫(解釋經義的文字,文中指《禮記o曲禮》)
【第18句】:漸:積威約之漸(漸進)
【第19句】:鮮(xiān):定計于鮮也(不以壽終)
【第20句】:圜(huán)墻:幽于圜墻之中(指監獄)
【第21句】:強(qiǎng)顏:所謂強顏耳(厚顏,指厚臉皮)
【第22句】:西伯:(周文王姬昌)
【第23句】:五刑:具于五刑(一種酷刑。先割鼻、斬腳趾、笞殺,后梟首、剁成肉醬)
【第24句】:械:受械于陳(刑具)
【第25句】:傾:權傾五伯(超過)
【第26句】:請室:囚于請室(請罪之室,指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設牢房)
【第27句】:三木:關三木(指加在頸、手、足三個地方的刑具:枷、梏、桎)
【第28句】:鉗:季布為朱家鉗奴(以鐵束頸)
【第29句】:引決、自裁:不能引決自裁(都是指自殺)
【第30句】:繩墨: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指法律)
【第31句】:以:以稍陵遲(因,因此)
【第32句】:陵遲:以稍陵遲(衰頹,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氣衰微)
【第33句】:引節:乃欲引節(死節,為名節而死)
【第34句】:去就:亦頗識去就之分矣(舍生就死)
【第35句】:縲紲(léixiè):何至自沉溺縲泄之辱哉(捆綁犯人的繩子,代指囚禁)
【第36句】:臧獲:且夫臧獲婢妾(對奴婢的賤稱)
【第37句】:沒(m)世:鄙陋沒世(終結一生)
【第38句】: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顯露)
【第39句】:倜儻: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卓越、灑脫不拘)
【第40句】:稱: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稱道)
【第41句】:厄(è):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窮的處境)
【第42句】:修列: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編著)
【第43句】:思來者:故述往事,思來者(想到未到)
【第44句】: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見(指文字,相對具體的功業而言)
【第45句】:見(xiàn):思垂空文以自見(表現)
【第46句】:稽(jī):稽其成敗興壞之紀(考訂)
【第47句】:紀: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綱紀,規律)
【第48句】:究:究天人之際(推斷,研究)
【第49句】:通邑:通邑大都(大的城市)
【第50句】:負下:且負下未易居(處在屈辱的地位)
【第51句】:鄉黨:重為鄉黨所笑(鄰里、同鄉)
【第52句】:累:雖累百世(積累,經歷)
【第53句】:垢:垢彌甚耳(污垢,指恥辱)
【第54句】:閨閤(gé):身直為閨閤之臣(宮中小門,代指宮禁)
【第55句】:巖穴: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隱居山林的`隱士的居所)
【第56句】:狂惑:以通其狂惑(內心的悲憤)
【第57句】:剌謬(làmiù):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違背)
【第58句】:曼辭:曼辭以自飾(好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