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做俗人的句子三篇
做個俗人的雜文隨筆
因為害怕虧欠,所以拒絕了開始的一切。
因為害怕虧欠,所以選擇了友好的對生活妥協。與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在朋友眼里,我外向至極,能和毫無關系的人也聊得火熱。
在朋友眼里,我內向孤僻,多一句麻煩的話都不愿意出口。
在我的眼里,我獨來獨往,多一個人都是打擾,多一句話都是麻煩。
生活里的我,待人友善。
在飯店里吃飯,服務員給我遞上碗筷或是什么配菜,我總是喜歡雙手接過,禮貌的回復感謝。
在宿舍里,室友讓我幫忙拿什么東西,或是幫忙做什么,我總是會有禮貌的答應。
無論處的好的還是不好的朋友找我幫忙,我都會毫不考慮地選擇幫忙,竭盡全力的那種。
無論遇見什么人,我都會付之微笑,禮貌問好。
無論遇見什么事,我都寧愿一個人,靜默面對。
不愿意找任何人幫忙,或是商量什么事。怕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打擾了你的生活。
因為害怕打擾,我放棄了麻煩任何人。
只要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自己一個人去做。
如果自己做不了的,就百度、知乎……總會有很多熱心的.人選擇幫助。
從來不會選擇拒絕,害怕自己的拒絕驚擾了別人的自尊心。
我寧愿麻煩自己,犧牲自己的生活,也要選擇去幫助別人。
同學和以前的朋友,經常說我是一個“老好人”。總是喜歡委屈自己也要對別人好,別人有時候還不領情,偏偏在背后罵你不幫忙。總是不懂得拒絕別人,總會現在一味的接受……我只是想著,每個人都不容易。
生活那么苦,想多幫幫你。
我是外向的。笑起來沒心沒肺、大大咧咧。
開心的時候是最隱藏不住的,容易喜形于色,做不到有些人的老態龍鐘。
難過時候的我,無喜無悲,沒有大喜大悲的感受。
就是單純的喜歡一個人到處走走,散散步。
一個人的時候,我喜歡獨來獨往的生活。
人多的時候,我會隱蔽地融入生活世故。
不必去和誰解釋自己要做的事,也不必苦苦尋找一個志同道合的知音。
只需要一個人、一直上路。不問前程。
一個人能做到的事,總是不會想去麻煩任何一個人。
以前,總是覺得一個人獨來獨往挺好的。
覺得那樣的生活很幸福,一個人小小的幸福。
后來,生活的洪流滾滾襲來,你無從掙扎。
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生活的洗禮,它會渲染得你世故。
我還是喜歡獨來獨往,與此同時,也愛上了與人友善。
從此以后,做一個俗人。
不用心,不付出,不吃虧。
做一個俗人。一生浪蕩自由。
做一個俗人。野的像風也孤獨像狗。
做一個俗人。一生貪財好色。
做一個俗人。生活不必互擾,各自安好。
可憐人的雜文隨筆
“真可憐”一位陌生的奶奶說。
小腿到腳面被石膏裹的嚴嚴實實,只留下五個腳趾頭孤獨地伸著腦袋,呼吸著這個城市的空氣。
出門坐電梯到八樓時,走上來一個個子高挑,穿著碎花連衣裙的小女孩和跟隨她的奶奶。奶奶一進電梯就發現我的腳與眾不同,“腳怎么了?”老人關切地問?“摔傷了”我回答的干脆利索,絲毫看不出痛苦。“真可憐”奶奶接著又說。和我同行的老公,我倆誰都沒有再接話,看著電梯,恨不得電梯立馬飛到一樓。到了一樓,奶奶讓小女孩先出,站在旁邊幫我們按著電梯的開關,好讓敞開的門多停留一會,好讓一只腳支撐重心的我能安全地蹦出電梯。
“孩子,慢點”奶奶一手按著電梯的開關,一邊說。謝謝您!老公道謝后,公主抱抱起了我。“當心點”,走到了電子門旁邊,仍然能聽到來自陌生奶奶的關心。
生活中像我這樣的人很多。在我正常行走的時候,看到馬路牙子上的殘疾人,乞丐或是衣著破爛的人,我也忍不住停留腳步,多打量他(她)們一番,不為別的,只為他(她)們和我不一樣,是關心也可能是同情。
今日,我也被同樣的目光關注了,被溫和的語言暖心了。大概,弱勢群體需要這樣的待遇,需要呵護和關注。
再次跨進醫院大門的時候,便想起昨天來醫院打石膏時,老公抱著我走到醫院門口,一個貌似清潔工的奶奶看到我們,幾乎是小跑著走到大廳門口,幫我們掀起掛在醫院大廳門上一條一條的皮門簾,指著坐落在醫院大廳正中心的咨詢臺說,“快去那邊推輛車子。”
總在新聞上看到,“老人公交車上毒打不讓坐的年輕人”或是“老年人訛上救他性命的大學生”每每看到這樣的標題,不點開正文,都對他們的'行為恨得嘴唇發抖,發誓以后絕不理老年人。因為他們除了摧毀年輕人,好像無所事事。
但今日,我接連被老人關心,同情。我在心里告誡自己“曾經是你誤解了老人”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不講道理。很多事情,只有我們親眼目睹才會還原事情的真理。一個嘴巴,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五官都在告誡我們,要做一個會看,會聽不亂說話的人。
如今,我的腳迫使我只能躺在床上,我會悶,會無聊,會暴躁,會無緣無故地流淚,沒有食欲,不想理任何人,不想說一句話。可是,我再糟踐自己,腳依然要在一個月的石膏中保養,依然要在靜養中得到元氣,依然要在柴米油鹽中生活。
還好,我有一群“可憐”我的朋友,她們會打電話,發視頻,來家里和我聊天,給我解悶,給我快樂。
成為別人眼里的“可憐人”,沒有什么不好的。只要能在“可憐人”的行列里自我成長,努力經營自己,成為生活的向導者,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沒有什么不可以。
有福報的人都懂得做個有儀式感的人的雜文隨筆
01
人生最沒意思的就是永遠平淡,沒有一點驚喜,沒有一點心花怒放吧。
不知道別人怎么想,反正我頂討厭悶得無聊的生活。
都知道儀式感對于生活很重要,那么什么是儀式感呢?
《小王子》中王子問:“儀式是什么?”
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
嗯,這是聽過對儀式感最好的表達了,它就是要讓生活有所不同,讓自己及身邊的人偶感新鮮與驚喜。
這樣的生活才方算有滋有味啊。
02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是越來越進步了。以前的生活的人們真如電影《活著》里演的人們一般,像牲口一般勞動,不求什么享受,能活下來便是千恩萬謝的事,看得人心里挺酸。
然而現在,隨著物質生活的上升,我們有了底氣去追逐更多精神上的快樂。
我們不僅要活著,更要幸福的活著。
活到20多歲,我想我這小半生最蒼老的日子竟是中學時期,誠如喜歡的作家劉瑜所言:“那時我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
不知生活有什么樂子,也渾然不覺過節與平常的日子有甚區別。一心定定地在書本上,呆傻呆傻地每日做題背單詞看語法。那個時候連樂趣也不甚大體會,更不提會有志于成為一個頗具儀式感,給身邊人帶來歡樂的人。
大學時,我完全像變了一個人,與中學時期相差極大。
我會細細地記下朋友的生日,給她們生日紅包,每每再說一些溫暖甜心話,看到她們開心我也極其開心。我會隔三差五送點小東西給身邊要好之人,那怕一朵小花,一個棒棒糖,我是有目的,我的.目的是她們開心我亦開心,兩相歡樂,我所愿如此。
大學里,碰到了一個及其喜歡的女孩子,但我與她不同學院不同班,連寢室也離得有些遠,但這并不影響我喜歡她。在學校舉辦營銷大賽時,我特意買了正宗的老北京冰糖葫蘆給她,賽到她手里時,女孩子笑逐顏開,我永遠忘不掉她那眉彎眼笑的場景,讓我心里也好是歡喜。
前幾天看亦舒小說《在那遙遠的地方》中郭仕宏對程嶺說了一句話,大意是,等你年齡大一些,你就會明白施比受更有福氣。許多人認為亦舒小說千篇一律,但是這句話我卻覺說到了我心上。
施的人更易快樂,施的人是主動有能量的人,她的身邊自然會有能量時時回饋與她,是有福報的。
03
儀式感常與戀人掛鉤。
雙方知情識趣,時時給關系舔點樂趣,自然時處時新,如若一味平淡,只是油鹽醬醋,這真的讓人吃不消。
我所知道的身邊一大學同學年初與她男朋友分手的原因,太淡了。
她的戀愛中什么樣的淡讓她竟要放棄幾年的戀愛呢?
當我們問她時,她并未推辭,如實相告,生活沒有一點意外和驚喜,人家女孩子逢年過節的鮮花,假日的出游,她一樣都未有。因為她男朋友總認為那些都是花花架子,那及直接的一日3餐有用。
可能男生比較樸實,他確是喜歡這姑娘,卻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喜歡,不知道給人家姑娘一些愉快意外。
與她談戀愛尚可,談到要結婚姑娘就打退堂鼓了,再加上有點小摩擦也就分手了。
你看,儀式感多重要,不僅愛情需要儀式感,很多事情也需要儀式感。
八月長安在《你好,舊時光》中說道:“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讓人活得莊重。”
我覺得儀式感讓人歡喜,有向上的力量。
我們因愛的人而美好,所愛之人因為我們也更明媚,這是儀式感的意義。
其實總結開來儀式感就是心中有他人和生活不將就,我們要平平淡淡踏踏實實地努力,但絕不忘記發現生活之美,并把它分享給身邊人。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來喚醒靈魂。施比受有福,做一個有儀式感的人,做一個得福報的人吧。
重慶人的雜文隨筆
重慶人沒去過洪崖洞也就算了,人反正是太多。沒去過各種公園也算了,到處爬坡坡上坎坎。沒去過網紅景點也算了,不去湊熱鬧。不去名勝古跡,卻是不對。文化名城不能光有名。
古跡里的倆,釣魚城和大足石刻跟南宋有關,故事有許多,引人遐想。釣魚城近一點,大足遠一點。釣魚城名氣小一點,大足響一點。兩處游客不多,算不上很爆款,很好也不好。好的是體驗,不好的是替先人們遺憾。
樸素的釣魚城在合川,或者說合川有個釣魚城。后面這個說法,從小聽都大人們講的,就像山上有座和尚廟,有些固定搭配的意思。知道了城,后面的故事卻得去追問,大人才會繼續講,什么打仗啊,什么守城啊,什么打死了蒙哥啊,講到這兒又轉了個地方,蒙哥就死在北溫泉,有個墓在縉云山下面。看,一口氣就圍著方圓幾十里吹了三個點!在我的記憶中,四川話擺的打仗永遠都是勝仗,不管哪朝哪代的仗,是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四川就是打不倒。滿人那次不作數,是我們自己人屠了自己人。聽四川人擺打仗,特別是老一輩兒擺,那言語中特有的得意勁兒,那個乒乒乓乓,今天的人不能模仿。聽了大人的龍門陣,小娃們又熱鬧又高興,可又不禁納悶,唐宋元明清,宋后面就是元,這是毋庸置疑的呀。就算打死了蒙哥,元還是替代了宋。這事經不得細想,龍門陣里也沒有,弄死蒙哥已經全劇終了。好在小孩有足夠的想象力,可以假設書上是元,我們這里還是宋。
所以釣魚城的故事要多少年后真到了釣魚城才能知道,要走上它的臺階,登上它的城墻,摸著它的石頭和青苔,前方是平靜向東的江水,然后發揮一切的想象和同感,拿出滄桑和驕傲,才能有所體會,這座城確實沒有倒過。歷史并不是簡單的朝代排位,還有確實的`石城墻,在上面曾經生活戰斗過又早已不覓蹤跡的人們,以及流傳的龍門陣。
沒有故事的是大足石刻。說它沒有故事,或許是個人的誤解,因為不是本地人。本地人也該有以“北山有個啥啥”開頭的龍門陣,只是外邊人不知道。老人們擺給孩子們聽的是他們自己的故事,不稀求外人的理解,也不愿意外人的參與,就像葫蘆里的寶貝只倒給自家人,或者只有自家人寶貝自家的葫蘆。
四川境內名氣響亮的佛教勝地,峨眉樂山連在一條線上,拔地而起,是顯相。大足石刻,特別是最漂亮的那些窩在溝里,藏在洞里,為隱相。最經典的游客線路之一峨眉樂山兩日游,日常人滿為患,把顯的性質發揮到了極致。然而,巴山蜀水始終在于陰,在于隱。遠道而來,去了峨眉樂山卻錯過大足才是遺憾。如今重慶整片市區也在把顯的性質發揮到極致,該多沾沾隱氣。
大足石刻有多精美多好看,百度照片可說一二,文字表達可說三四,日常贊嘆可說五六,要知道個究竟就現場看去。什么天氣都可以,天晴可以,天陰可以,下雨風味頗別致。青苔石階,松柏,杉樹與石壁陰云雨霧中,氣質上佳。怎么看都行,走馬觀花可以,仔細慢看可以,對座而觀兩不厭。愛好佛教的可以跟著導游。導游有點意思,一路只講佛教故事,并不涉及其他。不愛好的可以不跟,不知道佛教故事也不妨礙欣賞石刻,體會歷史文化。因為它們除了宗教意義以外,十分的世俗,高度的審美,尤其是寶頂山的宋刻。
娃并不喜愛城墻。城墻上只有險象讓它驚嘆。它關注的是蘢籠里的灶雞兒,隘隘上的青苔子,嘉陵江里的魚,以及古代人怎么打魚。它也不喜歡佛像。佛像只有好看不好看,像人,像妖怪。像人的它說都漂亮,古代人長得比現代人好看;像妖怪的也好看,表情生動。最好看的是石頭上的動物。小貓像真小貓,耗子像真耗子,老虎是可愛的大腦斧,牛是表情牛,孔雀是神雞。看了一圈,娃贊嘆著古代人很懂萌物,可比現在人強多了。老人家問它看了觀音么?它先說不記得,又說還行吧。倒是圓覺洞前的金毛吼,它非要拉扯著一看再看,只是本著愛惜它的心情,忍住沒有伸手摸。
我看著石刻前都有介紹,都寫著1252年。這一年在石壁收尾的地方,幾個作品尚未完成,草草收尾。1243年釣魚城上已經打起了衛城之戰。1258年戰事最艱。1259年蒙哥死。1272年宋土幾殆盡,元朝立于北京。1279年崖山海戰,同年釣魚城以不屠城為條件停止抵抗。從工匠離開石壁那天到這里,過去了27年。松柏杉木長大需要20到30年,灌木長盛需要3到5年,而藤蔓雜草年年都會新生。27年的時間夠它們把一切藏起來。這些好看的宋人模樣的石頭人,他們的衣冠,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審美,他們的技藝,和曾經有過的驚人財富,偏居一隅,所求的是不過是庇護,所發宏愿,或許也是反思。地獄變相,天堂愿景,飛禽走獸,六道輪回,都是同一個人間的光景。
石刻的歷史停留了在這里。它的開鑿經歷了一個南渡王朝,而它的風化需要近千年的時間。不出意外的,它在這里停頓了一會兒,然后迎來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