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莆田梅妃故里說說集合200句
被神話的楊貴妃
楊貴妃在中國是“紅顏禍水”,在日本卻頗有人緣。
日本NHK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古瀨繪理稱自己是“日本的楊貴妃”,影星山口百惠也曾鄭重聲明自己是楊貴妃的后裔。
上世紀20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的評論文章中就指出,楊貴妃可能并沒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日本人和俞平伯一樣,可能也是受了《長恨歌》的暗示:所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這些詩句是指馬嵬事變一年后,玄宗回朝改葬,卻發現楊妃活不見人,死不見尸;說楊妃既未升天堂,也未下地獄,而是隱居在人世間的“海上仙山”――日本的皇宮里。
傳說楊貴妃一行人被日本遣唐使救走,在瀨戶內海的一處港口登陸,因為那時的日本皇家一切都是仿擬唐朝,對唐朝的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后,受到當時的孝謙女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后病逝于京都。此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楊貴妃在安史之亂的形勢逼迫之下,無奈乘坐“空艫舟”飄往大海,經過漫長時日聽天由命地漂泊至日本山口縣一個叫做“久津”的漁村的“唐渡口”,楊貴妃在海上染病,上岸不久便香銷玉損。村人合力將她葬于隔山望海的地方,這里有她的墓碑和雕像,這個版本考證了山口百惠的不是楊貴妃的后裔,最多是同去的楊國忠之孫楊歡的后人。
日本文學對楊貴妃也很關注,除《源氏物語》、《溪嵐拾葉集》里提到楊貴妃外,近代的《今昔物語》等書中以楊貴妃為題材的故事也是不計其數。在日本的傳統劇目里,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更是經典劇目。十四世紀中葉由著名作家金春禪竹創作的日本“能樂”《楊貴妃》上演至今。李隆基和楊貴妃這一帝妃之戀的悲劇故事非常適合這些劇目的“物哀”與“幽玄”的要求,從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在這些林林總總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傳頌的是楊貴妃的“天生麗質”和她的“霓裳羽衣舞”,以及和她有關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大多數中國人讀來是“諷喻詩”,在日本人讀來卻成了“愛情詩”,可見身份的不同理解上就有不同。《長恨歌》激發了日本人的想象力,在日本人眼里楊貴妃是來自大唐國里的貴妃娘娘,是美的化身, 甚至在名古屋的熱田神社被供奉為“熱田大明神”,楊貴妃儼然就是“大唐”的代名詞,日本人把對楊貴妃的喜愛和對大唐文化的'崇拜集于一身,以至于被神話了的楊貴妃和大唐文化一起在日本備受推崇。
拓展:
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
梅妃江采蘋,福建莆田人,其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蘋聰明過人,九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周南》、《召南》等篇,并對父親云:“我雖女子,當以此詩為志。”江仲遜便以《詩經・召南》里《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江采蘋年將及笄,更出落得豐神楚楚,秀骨姍姍。唐玄宗開元中,太監高力士自湖廣歷兩粵為玄宗選美,見到江采蘋,就將她選入宮中。一入宮中,大見寵幸,數千后宮佳麗均不及采蘋秀媚。江采蘋常自比南朝謝道韞,不喜鉛華,淡裝雅服,卻自有一番風韻。
江采蘋天生愛好梅花,所居闌檻,種有許多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玄宗為其亭署名梅亭,又戲稱她為“梅精”,號為“梅妃”。唐玄宗自得梅妃,視宮中粉黛如俗世塵土。梅妃能詩善賦,曾撰有蕭蘭、梨園、梅亭、叢桂、鳳笛、玻杯、剪刀、綺窗八賦,寫得流暢清妙。玄宗對江采蘋說:“朕日為朝政所困,今見梅花盛開,清芬拂面,玉宇生涼,頓覺開爽;嬪色花容,令人顧戀,縱世外佳人,怎如你淡妝飛燕乎?”梅妃道:“只恐落梅殘月,他時冷落凄其。”玄宗誓語道:“朕有此心,花神鑒之。”
一天,玄宗召集諸王,設宴梅亭。命梨園子弟絲竹迭奏,當時梅妃亦侍坐一側,飲至數巡,玄宗令梅妃吹白玉笛,笛音宛轉繞雕梁。諸王齊聲喝彩。玄宗又命梅妃起身表演驚鴻舞,羅衣長袖交橫,輕盈弱質,輕飄如仙,戛翠鳴珠,鬢發如云。乍回雪色,依依不語,仿佛是越國西施,依稀是漢宮飛燕。諸王目眩神迷,贊不絕口。玄宗笑語諸王道:“朕妃子乃是‘梅精’,吹白玉笛,做《驚鴻舞》,一座光輝。”玄宗又道:“既觀妙舞,不可不快飲。今有嘉州進到美酒,名瑞露珍,其味甚佳,當共飲之。”隨命梅妃為諸王斟酒。當時寧王已有醉意,起身接酒,不覺一腳踢著了梅妃的繡鞋。梅妃認為是寧王故意調戲自己,不由得大怒,頓時回宮。玄宗未知情由,問內侍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待久不至,便遣內侍宣召,內侍回奏道:“娘娘珠履脫綴,換了就來。”待至酒闌席散,梅妃始終不至。玄宗親往視梅妃,她正睡著,聞御駕還視,急忙起床,拽衣相迎,梅妃道:“一時胸腹不適,不能起身應召。”玄宗道:“既如此罷了。”寧王因梅妃退席,驚得魂不附體,恐她轉白玄宗,必至加譴,秘密地差人請楊回來商議。楊回授以密計,寧王甚喜,次日即入宮請罪,肉袒膝行,請罪道:“蒙皇上賜宴,力不勝酒,失措觸了妃履。臣出無心,罪該萬死。”玄宗道:“此事若計論起來,天下都道我重色而輕天倫了。你既無心,朕亦付之不較。”寧王叩頭謝恩而起。從此事可見梅妃的為人厚道。
然而,梅妃的好景不長,自楊玉環入宮后,梅妃成了楊貴妃的情敵。梅妃性柔緩,后為楊妃所譖,遷于上陽東宮。一日,玄宗至翠華西閣,偶見梅枝枯萎,想起梅妃,便命高力士至上陽宮宣召梅妃。梅妃入見,玄宗見她面龐清瘦,腰圍減損,早已心下惻然,待至梅妃下拜,忙親自扶住,意欲好言溫存,偏一時相對無言。
還是梅妃先開口道:“賤妾負罪,將謂永捐,不期今日又得睹天顏。”玄宗雙手捧著她面龐細看道:“妃子花容,略覺消瘦了些。”梅妃道:“如此情懷,怎免消瘦?”玄宗道:“瘦便瘦,卻越覺清雅了。”梅妃笑道:“只怕還是肥的好哩!”此語諷刺楊妃。玄宗也笑道:“各有好處。”隨命宮女進酒,與梅妃同飲。兩下里追敘舊情,不知不覺的已是入夜。酒意已酣,便同梅妃進房。兩人重敘舊情,不覺已經天亮。
正在酣寢的時候,忽聽外面有聲響,常侍飛報楊妃已到閣前。玄宗披衣,抱梅妃藏在夾幕間。外面已嬌聲答道:“天光早明,皇上為何尚未視朝?”玄宗支吾道:“還是妃子來得早。”楊妃詰問道:“陛下戀著何人,至此時尚未臨朝?”玄宗道:“朕……朕稍有不適,未能御殿,特在此靜睡養神。”貴妃冷笑道:“陛下何必戲妾,賤妾聞梅精在此,特此相望。”玄宗道:“她已廢置東樓。”貴妃道:“藕斷絲連,人情皆是,如陛下未曾同夢,妾請今日召至,與妾同浴溫泉。”玄宗道:“此女久已放棄,怎容復召?”
玄宗只是看著左右,無語可答。楊妃見床下有鳳舄一雙,玄宗一急又從懷中掉下翠鈿一朵,楊妃怒道:“御榻下有婦人珠舄,枕邊有金釵翠鈿,夜來何人侍陛下寢,歡睡至日出,還不視朝,滿朝大臣,待朝已久,到了紅日高升,尚未見陛下出朝,總道為妾所迷,妾實擔當不起。”玄宗臉紅道:“今日有疾,不能視朝。”楊妃怒甚,將金釵翠鈿擲于地,一怒之下,出宮回了娘家。玄宗見貴妃已去,又欲呼出梅妃,再敘情愫,不意屢呼不應,起身至夾幕中親視,已悄無一人,原來小黃門見楊妃勢急,恐生余事,步送梅妃回宮。玄宗大怒,竟拔出壁上寶劍,把小黃門殺死。從此,這位風流天子再也不敢和梅妃接近了。
梅妃自此西閣一幸,好幾年不見玄宗。荒苔凝碧,垂簾寂寂,再也沒有宦官奔走傳訊,再也沒有宮娥把盞侍宴,深宮孤單凄涼,梅妃整日借花消愁。忽聽到嶺南馳到驛使,還以為是赍送梅花給她,芳心竊喜,經詢問宮人,才知是進鮮荔枝與楊妃,越發唏噓難過。默思宮中侍監,只有高力士權勢最大,很得玄宗親信,若欲再邀主寵,除非此人出力不可。梅妃思來想去,便命宮人請來了高力士,梅妃問道:“將軍曾侍奉皇上,可知皇上還記得有江采蘋么?”高力士道:“皇上自然是惦念南宮,只因礙著貴妃,不便宣召。”梅妃道:“我記得漢武帝時,陳皇后被廢,曾出千金賂司馬相如,做《長門賦》上獻,今日豈無才人?還乞將軍代為囑托,替我擬《長門賦》一篇,以求圣上能再重顧于我。”高力士恐怕得罪楊妃,不敢應承,只推說無人解賦。又說娘娘善詩賦,何不自撰。梅妃長嘆數聲,援筆蘸墨,立寫數行,折起來,并從篋中湊集千金,贈與高力士,托他進呈。力士不便推卻,只好持去,待楊妃不在時悄悄地呈與玄宗。玄宗展開一看,題目是《樓東賦》。賦寫得凄婉無比,令人讀之黯然。
玄宗反復看過,想起梅妃的種種好處,心里很是悵然,但又不敢去見梅妃,便令力士密賜梅妃珍珠一斛。梅妃拒絕了珍珠,并又寫了七絕一首《謝一斛珠》,托力士帶回,再呈玄宗。玄宗又復展覽,但見上面寫著: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讀后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玄宗正在吟玩,忽然楊妃進來將詩句從玄宗手中奪去,楊妃看完擲還玄宗,又見案上有一薛濤箋,箋上寫著《樓東賦》一篇,從頭至尾看了一遍,不禁大憤道:“梅精庸賤,竟敢做此怨詞,毀妾倒情有可原,謗訕圣上,該當何罪?應即賜死!”玄宗默然不答。楊妃再三要求賜死梅妃,玄宗道:“她無聊做賦,情跡可原,卿不必與她計較。”楊妃卻纏著玄宗賜死梅妃,還算玄宗有良心,念及舊情,沒有照做。
安史之亂后,楊玉環自縊馬嵬陂,梅妃消息全無。叛亂平定,玄宗回到長安,憶及梅妃江采蘋,有人傳說:“賊人曾于宮中獲一女尸,疑是梅妃之尸。”玄宗聽到此信,只道梅妃已死,十分傷感。高力士見皇上悲思甚切,乃求得梅妃畫像一幅進呈御覽。玄宗展看再三,題詩像上: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題畢,把她的模樣刻在石頭上,留作紀念。又有人說梅妃并不曾死。玄宗疑其散失民間,乃下詔軍民士庶,如覓得梅妃,授官三秩,賜錢百萬,不意亦竟久無下落。一天玄宗夢見梅妃到來,含淚道:“昔陛下蒙塵,妾死亂軍中,有人哀妾慘死,埋骨池東梅株旁。”醒來后玄宗便起床往太液池邊,令高力士等撿尋尸骨,終無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面,曾有溫泉,就過去找尋,梅亭邊尚存梅花十余株,挖開土果然得到梅妃尸,身裹錦,尸骨的肋下,刀痕尚在。美人已渺,惟有梅花依舊一年一度地鮮艷。
據說梅妃在安祿山殺入長安后,死于亂刀之下;又有一說是她逃出宮中隱避他鄉度過了后半生。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寫梅妃避跡庵觀,后復入宮,與此傳結尾又迥不相同。不過又有人認為歷史上并無梅妃其人,魯迅認為“蓋見當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推斷作者因造此傳。梅妃事跡,《舊唐書》、《新唐書》均不載,只見于《開元天寶遺事》、宋莆田人李俊甫《莆陽比事》,宋代詩人劉克莊亦有詠《梅妃》詩,明代烏程人吳世美根據《梅妃傳》創作有《驚鴻記》傳奇,因劇中寫梅妃做《驚鴻舞》,故名《驚鴻記》,明清兩代關于隋唐的一些歷史小說如《隋唐演義》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戲曲家洪升《長生殿》也寫到梅妃,蔡東藩《唐史演義》寫梅妃故事時依據曹鄴的《梅妃傳》。
如今的梅妃故里在莆田黃石鎮東南一公里的江東村。今村里猶有江姓的村民。其地臨壺山依蘭水,北踞“寧海初日”,南占“谷城梅雪”,西接“南塘秋月”,東憑興化海灣,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之稱。
楊貴妃故居
【第1句】:山西省永濟市楊貴妃故居
楊貴妃故居,位于山西省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東向100米處(楊貴妃生長于此)。占地面積近百畝,建筑形制為仿唐民居。楊貴妃故里,是一座類似城堡式的獨宅三進院落,它依山勢而建,南北走向,可瞰黃河。建筑分堡門、下院、中院、上院、西花園、貴妃池,自下而上,建在一條中軸線上。
上院,主樓是供奉楊家歷代祖宗的祭祀房屋。廂房是楊家長輩和接待貴客的地方。
中院,過去是楊貴妃姐妹兄弟和叔嬸居住的地方。這次修復后,為了再現楊貴妃的香蹤芳跡,精心泥塑大型貴妃生平彩塑群像160余尊,栩栩如生,力求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的綽約風姿,使這位唐時絕代美人,再現人間。
下院,昔日是傭人居住的地方,現在辟為接待室和歌詠楊貴妃詩詞書法字畫展覽廳。
從角門出去,可直通花園,這里奇花異木,假山曲橋,亭臺水榭,不僅可以賞花劃船,還可以在望河亭舉目遠眺,使游客心曠神怡,胸襟坦蕩。 望河亭下面有貴妃池,乃是楊貴妃童年洗頭的`清水潭,池水光滑如脂,清澈見底。
【第2句】:廣西省容縣楊貴妃故居
中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出生在山水秀美的世外桃園--容縣楊外村,現在容縣縣城梳妝樓遺址修建了貴妃園,該園占地15畝,是根據楊貴妃一生的傳奇故事而建造的仿唐建筑,各組建筑物內采用仿真硅硅膠人物像,重現貴妃出世、云凌斑竹、梳妝容州府、冊封貴妃、貴妃醉酒、貴妃出浴、妃子笑、貴妃起舞、含冤馬嵬坡歷史片段。
李白與楊貴妃
天寶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的八月,唐玄宗下令證召李白赴京,李白接到皇命,他以為這一下子時來運轉自己可以從此平步青云,仕途通達不再灰頭土臉地生活在蓬蒿之間,所以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句是他當時心情的寫照,這時候的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詔書,心里是意氣風發,得意不已,于是當即就從山東的兗州啟程日夜兼程奔赴長安。到長安不久李白榮幸地被唐玄宗隆重接見,在金鑾殿上,唐玄宗并沒有給李白安排什么具體官職,只是讓他做一個待詔翰林很顯然,對這個結局,李白心里是很不滿意的,但是這個臨時的候補翰林身份,卻讓李白有了經常接近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機會。從李白寫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玄宗每次攜楊貴妃出游,都喜歡讓李白跟隨左右吟詩助興。
天寶元年的十月,唐玄宗帶楊貴妃去了驪山,去驪山干什么?李白再次奉命陪同寫了《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暮春玄宗與楊貴妃于興慶宮沉香亭賞牡丹玄宗想聽新詞入曲,命李白作《清平調詞三首》入夏,玄宗泛舟白蓮池,李白寫了《白蓮花開序》,此外,《春日行》、《陽春歌》等大量詩作,大約也是同樣環境下寫的陪侍應制之作。不難想見,自命清高的謫仙李白,他的進宮,給沉悶的宮廷生活吹進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唐玄宗見到李白,一定是新鮮有趣的,一時之間,唐玄宗對待李白優禮異常,也是有可能的那么,李白進宮后最讓人津津有味談論的'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這些故事史書上都有記載,按照當時唐玄宗對待李白的優待,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未必是后人的杜撰,但是,這樣的生活并不是李白的所需所想。
天寶二年春夏之際,李白就開始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題東溪公隱居》等詩歌中流露出悵惘失望之情,當年秋天開始,更是寫了《玉階怨》、《怨歌行》等多首表現憂讒畏譏、怨尤失意的詩歌。到了天寶三年的春天,李白就離開了朝廷,離開了長安,但是,李白的離開不是自己主動離開的,而是被放逐出京,可以說,李白的風光時好景不長,李白在朝廷充當文學侍從的一年多里,陪著玄宗和楊貴妃到處游玩。據此可以推斷,或者說是揣測,李白應該是見識過楊貴妃的美貌與歌舞才藝的。
那么,楊貴妃在歷史上究竟是不是善于歌舞呢?史書上記載說楊貴妃是“資質天挺”、“善歌舞、通音律”,可見楊貴妃的確是歌舞才藝一流,尤其是善于彈奏琵琶,那么,現在我們就可以斷定,李白在《清平調詞三首》里寫的那些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很明顯是描寫楊貴妃的。也就是說這三首詞就是李隆基、楊玉環相親相愛的情景寫照。
倘若說,擅長歌舞精通音律的美人楊貴妃,對有著詩歌才華異于常人的李白無動于衷。這恐怕不合常理,才子與佳人相遇,雖然沒傳出緋聞當時楊玉環的緋聞男友是安祿山,但是,合理地想象一下,惺惺相惜之情應該是有的。因此對于《新唐書。李白傳》中所說,李白沒有得到玄宗的任用被逐出長安,根源在于楊貴妃的屢次阻止,這點有些說不過去,那時候李白的身份不過是翰林供奉。說白了名義上是個待詔翰林,實際上就是娛樂人士,用他的詩詞才華與才能娛樂皇帝與后妃,至于所謂因為楊貴妃和高力士因為捧硯、脫靴視為恥辱,并因此懷恨在心,在玄宗面前進讒言阻撓李白的仕途這純屬無稽之談。高力士和楊貴妃還犯不著和李白計較,再者高力士對唐玄宗可以說那是絕對忠誠,是言聽計從他是一個宦官,不是朝中大員,為了讓玄宗開心游玩的高興,他竭力操辦還來不及,哪里還會去拆李白的墻角熱主子不開心呢?如果說就因為李白喝醉酒讓自己給她脫靴引以為恥并在楊貴妃面前說李白壞話,排擠李白這未免也太小看高力士的肚量了,太高看他的膽量了,連這點娛樂度量都沒有,高力士還怎么能在唐玄宗身邊做一個弄臣。李白當時無異于是唐玄宗的開心果,高力士竟然要排擠他,一個宦官,難道他吃了雄心豹子膽敢找皇帝的不痛快。當時的唐玄宗雖然陶醉在楊貴妃的溫柔鄉中,但是,他在治國上仍不失其鐵腕風格,他是不允許臣屬在他面前替人說清或詆毀他人的。
舉個例子。《明皇雜錄》中有一條說安祿山暗地里賄賂楊貴妃,希望“帶平章事”。這個帶平章事是什么意思呢?平章是一個官職,是宰相的職稱稱謂,意思是說安祿山想要楊貴妃在唐玄宗面前說情,掛宰相的頭銜,唐玄宗沒有答應。有一回唐玄宗去了駙馬張自的府邸,張自以為唐玄宗是有意任命自己為宰相,可是遲遲沒有得到玄宗的任命,于是,張自私底下向安祿山說過抱怨的話,安祿山又把張自的怨言告訴唐玄宗,結果,玄宗大怒。大家都知道玄宗及其寵愛楊貴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愛楊貴妃愛的死去活來,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堪陳千古佳話。但是他并沒有允許楊貴妃干涉朝政,楊貴妃曾經兩度被玄宗逐出后宮,甚至差點廢了楊貴妃的貴妃身份。從這幾件事上可以看出李隆基并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基于這個原因楊貴妃大約也不敢在玄宗面前說李白壞話,阻止李白的仕途。
宋人洪邁根據《新唐書》記載的一個細節,說高力士挑出李白詩句中以趙飛燕來影射楊貴妃的句子挑撥楊貴妃,舉出李白諷刺歷史上的亂政婦人的《雪讒詩》作為例子,說李白是在影射和揭發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私通的秘密,這個事情大家可以在《容齋隨筆》第三卷查閱。對于洪邁的說法也是難以令人置信。李白盡管對自己的遭遇很不滿意,可是還沒那個膽量敢含應設沙自討沒趣,除非他不想活了。
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魏顥在自己的作品《李翰林集序》中說“玄宗許中書舍人,以張自讒逐,游海岱間”他的說法是張自讒言李白才被放逐。李陽冰《草堂集序》說“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也是說李白是被人進讒言才被放逐。還有劉全白,這些人雖然都是李白的親友,但他們所說的理由卻未必可信。
李白雖然是供奉翰林,卻不是正式的公務員,按現在說就是政府部門的一個臨時工他的職務對駙馬張自根本就沒有任何威脅。張自深知玄宗脾氣,用不著冒險在玄宗面前進讒言詆毀李白,和李白在一起的朝臣,尤其是正式的那些翰林,或許有嫉妒李白才華和皇帝對李白的優待的,這不是不可能。但是按照唐玄宗的性格和處事方法,這些人更不敢自找沒趣自尋倒霉去玄宗那里去讒言李白,那么李白真正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呢?
比較可信的說法只有一個,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中所說的。李白真正離開長安被放逐的原因不是別人,正式玄宗自己本身。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這個人太喜歡喝酒了,而且是經常喝醉說宮里的那些宮闈秘事。玄宗擔心李白喝醉酒把宮里的事情到處張揚,最終還是取消了任命李白為中書舍人的念。所以,歸根結底李白的倒霉,還是倒霉在自己愛喝酒且醉酒后嘴上沒把門。
楊貴妃簡介
楊貴妃(開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環,號太真。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
楊貴妃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與西施、王昭君、貂蟬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另有同名電視劇和電影。
楊貴妃,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后,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
后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于路祠。
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