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描寫真誠的句子集錦60句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句子
【第1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2句】: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第3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第4句】: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第5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第6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7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8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第9句】: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10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第11句】: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第12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13句】: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第14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15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第16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第17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18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第19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20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第21句】: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第22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23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第24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第25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第26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第27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第28句】: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第29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第30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第31句】: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第32句】: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第33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第34句】: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35句】: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第36句】: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第37句】: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第38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第39句】: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第40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句子精選
【第1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2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第3句】: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第4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第5句】: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6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7句】: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第8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第9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10句】: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一句關于誠信的格言
【第1句】:內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師
【第2句】:君子改過,小人飾非;改過終悟,飾非終迷;終悟福至,終迷禍歸。——邵雍《迷悟吟》
【第3句】:人如失去了誠實,也就失去了一切。——黎里,英國散文家
【第4句】: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莎士比亞
【第5句】: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第6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第7句】: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英)毛姆
【第8句】: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馬克思
【第9句】: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準南子》
【第10句】: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第11句】: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賽羅,古羅馬政治家
【第12句】:人類被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列夫·托爾斯泰
【第13句】:人際關系最重要的,莫過于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在社會上是無往不利的一把劍,走到哪里都應該帶著它。——三毛
【第14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
【第15句】: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
以誠信為主題的格言
【第1句】: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法)巴爾扎克
【第2句】: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蘇)高爾基
【第3句】: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周恩來
【第4句】: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雷鋒
【第5句】: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第6句】: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
【第7句】: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
【第8句】: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
【第9句】: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德)康德
【第10句】: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
【第11句】:不要說謊,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爾斯泰
【第12句】: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呂坤
【第13句】: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賽,英國作家
【第14句】: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
【第15句】: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杰弗遜
關于誠信的勵志格言
【第1句】: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夸美紐斯
【第2句】: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中)馮玉祥
【第3句】: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
【第4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第5句】: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第6句】: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魯迅
【第7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論語·為政》
【第8句】: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池田大作
【第9句】: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凱洛夫
【第10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第11句】: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第12句】: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程顥、程頤《二程集·論學篇》
【第13句】:多虛不如少實。——陳甫,宋朝哲學家
【第14句】:對自己真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英)莎士比亞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句子
【第15句】: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夸美紐斯
【第16句】: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第17句】:誠實最好的政策。——弗蘭克林
【第18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第19句】: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于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爾
【第20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論語》中誠信句子
NO.1:《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NO.2:《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NO.3:《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NO.4:《論語·述而》:"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NO.5:《論語·顏淵》:"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NO.6:《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NO.7:《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NO.8:《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NO.9:《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NO.10:《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