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描寫顏回的的句子是匯集3篇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
導語:顏回是孔子的學生,在顏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時間是作為孔子的學生,追隨著孔子走在尋求儒家思想實現的路上,顏回沒有留下太多的故事,也沒有做過官,其言行大多是在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論語》中,用現在世俗的眼光來看,顏回的一生是失敗的,因為顏回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維持。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1
《呂氏春秋》里有一段,講孔子周游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里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后,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干凈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么?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里,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2
顏回是聰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貢這樣說“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顏回的聰慧,所以對于孔子的思想能夠非常迅速的領略,并且能夠將孔子的思想記在心中,實踐在自己的行為中。孔子講學,顏回總是沉默寡言,別的學生都有很多的.問題問孔子,而顏回總是順承老師,不曾提出一點疑問,開始的時候孔子也認為顏回有點愚笨,但是后來觀察,看到顏回可以將儒家的思想貫穿在行為中,不禁感嘆“賢哉回也!”
顏回是忠誠的,顏回的忠誠源自對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說的推崇,顏回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見,顏回是孔子忠誠的擁護者,在孔子四處宣揚自己的思想不能夠得到應用,陷于荒野,食糧不繼的時候,包括子路、子貢在內的很多學生都對孔子的學說產生了懷疑,只有顏回堅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顏回也是生不逢時的,如果顏回生活在一個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實現。但是不幸的是顏回生長在春秋的末期,那個時期是一個崇尚武力,權臣當道,想要實現大同社會完全不可能的社會,所以顏回在那個時代是落魄的,即使是名聲在外,即使是成為一個名噪一時的大儒,對于其生活質量并不能有任何的改善,所以顏回“身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
雖然顏回生前是落魄的,但是其身后卻得到了極大的榮寵,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世代祭孔的時候顏回配享,以后的歷代統治者更是不斷的給顏回追加謚號,死后的榮耀可以說非常的隆重。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3
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借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
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他吧!"
飯后,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么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么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閱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孔子打開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后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4
據說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于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只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于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說出上聯后,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孔子沖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于是說道:荷葉蓮花藕
孔子話音剛落,顏回的嘴張了張也沒答出答案,這時候,一只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梁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么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
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
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
眾弟子們也跟隨著點頭稱是,自嘆不如顏回有才氣。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三八二十三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么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斗嘴。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并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風起云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鉆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從空樹干離開。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吶!您事前怎么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
從這以后,孔子無論去到哪里,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關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個性
“讀孔子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這是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對兩位先賢的評價。在他看來,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則個性張揚。那么,歷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樣的人呢?
孔子小時候家里比較貧窮,他做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小孔丘刻苦讀書、自學成才,養成了謙虛好學的品德。他向別人請教時總是恭恭敬敬。成為人人尊崇的.學者后,門下弟子三千,他也將這種謙遜的習慣保持了下來。孔子不僅學識淵博,胸襟也十分開闊,為人寬容大度。有次在鄭國,有人把他形容成“喪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氣,一笑置之。
可別以為孔子只是一味寬容,沒有脾氣。在學習上,孔子和現在的老師一樣,對學生嚴格要求,不允許他們有絲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覺,孔子發現后十分生氣,當眾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對于寬厚的孔子來說,這已經是很嚴厲的批評了。所以,孔子敦厚,卻不是沒有原則。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學們可別學宰予,要珍惜這大好時光啊!
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這又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呢?
與寬厚謙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個性更為鮮明。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據傳,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當時,各地諸侯為爭奪土地連年征戰,百姓們流離失所。在這樣的亂世,孟子以天下為己任,游歷各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面對君王時,孟子總是快言快語,從不卑躬屈膝。齊宣王曾經問他親貴大臣應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說:“如果國君犯了大錯,臣子就應該反復勸諫;如果反復勸說了不聽,臣子就可以廢掉他另立新君。”齊宣王聽了,臉色都變了。這樣尖銳的話,沒有非凡膽識與魄力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說出口的。
孟子曾豪邁地說:“如果要使天下太平,當今世上,除了我還有誰呢?”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