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梵音洗塵心的說說匯集80句
墨洗塵心的經典散文
千種風情似朗月,陰陰復晴晴;萬般心事如香茗,起起又沉沉!
歲月一天天如同復制般的過著,可能這周而復始、刻錄似的生活節奏,讓我落筆都覺無趣。好在煩躁悶熱的七月已經站在了離別的月臺。靜候著秋的交接。傍晚亦或在這個雨夜里,我似乎已經聞到了秋的味道。
綠肥紅瘦的七月,于炎陽磨合,倚一樹綠蔭。似乎沒有一片云彩會刻意留下點什么,自顧飄然而過。一如清風勁吹,來了去了,瀲滟了生命里的一池湖泊。夏日漸遠,又是一季的更替。回眸再看,竟然沒有留下一紙半箋屬于自己的點滴。在這雨夜里,靜得只聽到雨打窗欞的聲音,偶爾伴有雷聲。是在告訴我現在還是夏日。
女兒工作繁瑣,電話信息倒是諸多,可已經阻礙了回家的'腳步。不自覺的多了些許落寞!兩人在家,先生頻繁的考試,書房儼然成了他的戰場。一書房,一房間倒也和諧,想說話可以敲擊鍵盤,時尚到懶得走幾步,時尚到可以不出聲。這些時尚往往讓我徒增很多回憶。
很多時候真希望時光倒退,回到沒有電子信息的時代。一家人坐一起,海闊天空的閑聊,說著各自的所見所聞,嬉笑打鬧,其樂融融。真的很反感當下的狀態。不管什么場合都人手一機,點點刷刷,可迫以無奈自己也只能如此,因為你沒有別的選擇。一個人會更加無趣。
總感覺自己不適合當下這個社會。嘈雜的市井,忙碌的腳步,甚至很難找尋到一處共鳴。一份恬淡,一份素凈,一份真!好難,不是嗎?即便你是真的,可遇見不真的,你依然是假的。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人生舞臺中倔強的演繹著!心靈空蕩的沒了去除。亦是因靈魂深處的空曠與匱乏,時覺生命缺乏一份厚重!心靈顯露蒼白,為填充這份空白。今生和文字結下了深情,只有面對那些方塊的時候心靈才會,釋放,才會充滿了歡喜。
往往會沉溺在一篇篇書稿里,一段段文字中。品味那些不同的人人世事,從中獲得人生真諦。洗滌繁華,去除粉塵,使心靈澄澈似水,輕捻一縷書海沉香,柔挽一泓水墨清泉,讓生命與歲月多一些從容與淡定,多一份閑逸與安然。快樂著自己的快樂。如此安好!
人生,是時光與生活交織成的線,無論是朗月清風,抑或、雨細如絲,還是夏日花香。都是一場從容陶醉的自在清歡。若有人懂得,那便是開在心上最深的情愫。流年,自有屬于它特定的規律。你無法去左右一顆種子的萌芽、或一朵花的凋零。不如,任其一切的更替生長。讓自己歸依本真。只管依著自己的所想、所好。
以一寸光陰的明媚,將從容潤于筆端,輕輕落筆,淺淺潤色。將悠然與溫婉,融入歲月的纖纖細流中,以高山流水的韻律,讓只屬于自己生命中的點點馨香,入墨,入心,再入了光陰!
釋然,自覺心一陣舒坦。走過風,走過雨,心,可以只放進一本書里,硯墨,熏香。然成字。不再讓瞬間的紛擾糾纏。只需在光陰深處端坐,淡看云起云落,愿一抹嫣紅,開在七月的光陰里,就這樣微笑著,別了,七月。別了,這一季的花香!
墨洗塵心經典散文
撐一支長蒿,執一葉扁舟劃向無涯書海,臨著千年墨跡尋找靈魂的安放之處,此生與你緘默相伴,攜一剪悠閑,捻一縷水墨馨香,依著文字浣洗塵心,讓靈魂更加豐盈。————題記。
因是一個傳統安靜之人,許是把塵世的浮華看的清淡了些。靈魂中亦是涵蓋一些頹的成分,對于外在的繁盛亦是少了一份激情,更沒有一生里風起云涌的奢望,喜歡這樣的頹。因平庸,只想這一世靜守一方寒山瘦水,于塵世一偶平淡著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煙火里刪繁從簡,擁一縷清幽的光陰于書海中游歷,品讀歷史風煙的滄桑,靜品千年文人墨客的溫柔詩心,于書卷的水墨中濯洗。摒棄外在的浮華,豐盈內心深處的蒼白,讓心靈瑩潤豐滿,不在于盲目的時光中無所事事。于書卷中心海徜徉,身心安怡。
閑暇時,一葉軒窗,一張案幾,一盞清茶,與午后斜陽暖照下,捧一卷詩書,打開心靈門扉,讓娟娟水墨,縷縷馨香,盈潤著心靈陌上的荒蕪,如三月潤潤的雨綠了一方荒漠。喜歡端坐幽靜之處讀書。棲身在文字的陌上,避開世井喧囂,讓那些繁蕪瑣事此刻隨了風雨,盡情的散落于時光之外,隨紅塵繁華的煙波去了彼岸,不在與之有染。
嘈雜的市井,忙碌的腳步,每天如同機械般的重復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在物欲橫流中沉浮,心靈空蕩的沒了去除。亦是因靈魂深處的空曠與匱乏,時覺生命缺乏一份厚重,心靈顯露蒼白,為填充這份空白,今生與文字結下了深情,對文字生出相依相偎的歡喜。歡喜于一本本書卷里品味那些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得人生的真諦。蕩滌繁華粉塵使心靈澄澈似水,捻一縷書海沉香,挽一泓水墨清泉,讓生命與歲月里多一些從容與淡定,多一份閑逸與安然。
喜歡用文字碼起時光深處對生命的感知,書寫那些記憶的承載,臨摹人生的厚重。于書海中吸允著營養,蘊育著那些植在文字沃土中心靈的詞章,與其豐沛飽滿。清淺墨跡,揮灑心語。人說:“喜歡文字,就是喜歡上了寂寞”,其實不然,寧靜處讀書寫字并不孤單寂寞。讀書是與作者的一種心靈上的交流,亦是一份心靈相通的默契。寫字卻是與閱讀者的一份共鳴,哪怕只有你人讀懂它,那么你就不會孤單,因為這世間有人與你心靈相伴,這是隔著山重水復的咫尺之間,是一份隔了歲月隔了山水的一份心靈之緣,亦算是一份浮世清歡吧!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多么實在的一句話。人一輩子原本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獲得生存的技能,在學習中打理著生活,在生活中修煉出一份人生的真諦。學習源于書卷中獲得理論,再與生活中去實踐,從而使人生多彩豐滿。于丹說:“人一輩子要讀很多的書,一些是有用的,一些是閑書。所謂有用的是必讀的,是學習技能知識的書,那是一種強迫性的閱讀。還有是閑書,閑書是能凈化靈魂,增長心智,豐盈內在,提升自身修為,使心靈不會枯竭”。讀閑書是一種淡然的心境,是一份人生中風雅韻致,于當下的快節奏的生活中或許算是一種奢侈。
忙忙碌碌的白日落下天幕的帷簾,寧靜似水的夜晚,捧一卷唐詩或宋詞于窗前的搖椅上,靜心閱讀,沐浴唐風宋雨的清涼。此時窗外的那棵有了些年齡的柳樹,許是白日里那婀娜的舞姿也使它疲倦了,不在搖曳。風兒是懂它的,不在催促它的舞步。沒有月光的夜晚,清風也成了黑色帷幕的宿客。蟲兒也已眠在了濃密的草叢里,做起了甜美的夢。于這清淺的寂靜里,把歲月的恩賜婉約成心底的一縷書卷的沉香,一顆禪心把過往風輕云淡。歡喜這一抹夜幽靜,于這緘默的煙水中,一書,一茶,一清音,足可以把這份靜謐豐盈。
書賜予心靈的智慧,站在時光的碼頭,頻頻顧盼,遙望幽深歲月的彼岸,讓你我從千年的夢境中走出,那許是前世的你我,輕叩世代文墨的門環,與世代文人墨客,結一段相逢相知的文字之緣。推來盛唐朱紅門扉,臨一抹古墨沉香 ,去追尋那場盛唐的詩宴。那些意猶未盡的詩韻,在安靜的時光里,久久回響。
山水詩人王維,以詩如畫,他的詩中是含有一縷禪意,空靈流動,“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詩韻清新淡遠,優雅灑脫,簡約的筆墨,描繪出寂靜幽清的畫卷,悠然飄逸,令人神往。
詩魔白居易,一生凌云之志,付諸東流。被貶為江州司馬的落寂之時,寫下了千古長詩《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從相識,”琵琶女的命運,激起他自己遭貶的落寞惆悵。他亦是風流倜儻,為消人生愁苦,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他的一首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原作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盡人間情愛,動人心腸。
與詩仙李白相逢在,那盞飲不夠得清酒里,他的《將進酒》詩中云;“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付換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來來飲下這杯酒,讓人生曠達,此番高情逸興,醉了古今多少文人,如此奔放的.胸懷,恣意著那份豪放不羈英雄氣概。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美好的時光,成了云水過往,多少故事,隨著詩歌還有那落花的春天,一起埋葬。我們讀詩,愛詩,寫詩。那么多的風景等著你去追尋,那么多的人等著你去珍惜,當無懼塵世濁浪,否則與詩相逢,又是百年。
沿著宋詞煙雨的一縷云煙,將心靈投宿到,滋養靈性,書寫柔情的婉轉詞章里。宋詞;若似錦繁花,綻放的不可收拾,它在每一個詞客心中,都栽植下傷感與柔情,以浪漫典雅的姿態,裝點著那些故事與夢境。
用盡所有時光兌換,只為找那消失百年的風景,在那里,今生的故事慢慢消瘦,前世的回憶漸次豐盈,我會和每一個宋人一樣,沉醉在南唐后主的詞卷墨香里,看那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換。
或許;我踏雪去尋,陸放翁驛外斷橋邊,寂寞無主的清幽寒梅,與它相守一段,不為寂寞而惆悵的清涼散淡。又或許與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踏盡平生,不為世事繁華所左右,待到流年去,芳華逝,回首往昔,已是秋水長天。
秦觀的《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千古愛情佳話,訴說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只要彼此真誠相愛,哪怕相隔蓬山萬里,天各一方,也勝過朝夕相伴的庸俗情味。只要相知相惜,其在朝夕之間。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是,更與何人說”,宋詞中帶著一種感傷與溫柔,美麗的誘惑,孤獨的典雅,看似漫不經心,卻攝人魂魄。 一闋闋宋詞,或婉約,或豪放,或清麗,或閑雅,棲身于其中,洗盡鉛華,淡然塵心。與古墨結一段相知的緣,相伴到更深,心相隨,意興濃。與喧囂中尋清歡,與孤寂中尋閑逸,這樣的散淡是寧靜中的清芬,是寂寞里的素顏嬌蕊暗香盈袖。
能于現實生活中尋一份閑逸的時光安靜的讀書,真的是一件很愜意的事。記著朋友問過我:“現在誰還讀書啊!那么枯燥的事情只屬于學生時代,你這般的棲身在書本里不覺乏味嗎”?這種說法的人其實很多,時下的娛樂項目多的目不暇接,為了減壓,為了忘卻煩惱,人們在嘗試著各種娛樂。
真正能安靜讀書的人亦是不多見了。那些多樣化的愉悅方式是無可厚非的,它會給你帶來一份快樂,是一種外在感官上的歡喜,一種刺激性的歡愉,即便發自內心,也只是短時間里自己的麻醉狀態。其中的歡樂過于短暫,只個八時辰的光陰里那份愉悅就會與你疏離。心頭的不悅與繁雜依然與你心海中潮涌著,剛剛只是短暫的休眠而已,醒后許是會更加的動蕩。
讀書就不同了,我們會從中學會“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曠達,人生多了一份淡然的優雅,從而對一些富麗堂皇有了些淡泊,不再為功名利祿的角逐去煞費苦心。隨而來的是心靈深處的一份輕松,一抹安然與閑逸。從書中得到的一切與我們是長久的,根深蒂固的,這份收獲已深深的植在心靈深處,亦是靈魂里一抹永遠的風景,它與你做了終生的陪伴。每一次棲身在這些景致中,都是一次心靈上的的超越。
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許我們會有閑暇時光去讀書,未必能破萬卷,可依然從中吸允到瑩潤靈魂的養分。你我亦沒有那么悠長閑散的日子去踏遍千山萬水,領略風土人情。既然你我做不到行盡千山萬水,那么就讓你我與書卷的文字里去領略山水人生。我們在書中重溫烽煙滾滾的歷史沉浮,在書中感知江南煙雨的婉約與清雅,在書中領略大漠風煙的豪情,見證歷史的厚重。
記得在一個朋友空間看到這樣一句話:“釣魚不是為了解饞,看書不是為了功名”,閱讀;本著要從書中獲取財富與功名,那這樣的閱讀就是去了本意,褻瀆了那份風雅韻至。你我只要與時光的縫隙中與文人墨客做一場心靈的溝通,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這種靈魂的默契亦是穿越了時空的界限,于時光陌上結了一段相知的心緣,亦是此生的一份靜好。
每個愛好文字的人都會是有著一個不會按部就班的靈魂,靈魂深處如同放養著一匹駿馬,臨著無涯光陰奔馳。如雪小禪說的那般;“喜歡文字的人外表欲是平靜,內心里永遠是心海蕩漾,推波助瀾的潮涌著”。許是應了這樣的話,雖然你我不是煮字療饑的書寫者,但總是喜歡在文字的萬花園中穿行,吸允文字馨香,豐盈蒼白的靈魂。
喜歡文字的人生是需要耐得住寂寞,不崇尚喧囂的一種修煉,是在市井的嘈雜中潛心修行。先要有一顆清寧之心,要具備陶淵明“歸去來兮”的曠達,要有竹林七賢風雅,林和靖梅妻子鶴的淡然風骨。書海中品人生,文字里品墨香,與時光的空隙中以書為伴,以墨洗心,以靜默的姿容去安放一顆不安的心靈,以千年墨韻豐沛靈魂之蒼白,以文字的靈動浣洗世海塵心。
讓墨香濯洗靈魂,讓歲月散淡閑逸。
關于墨的經典散文
【第1句】:理性
墨是常見的朋友。但她在我筆下出現的時候最少。一個非常平靜、時時理智的女人,通常都令人無話可說。
她不會沖動,有適度的熱情,適當的安定情緒,適如其分的反應,符合常規的談吐,偶爾的天真和憤怒……
所以沒有激烈的愛情。一切都在她可以控制的范疇之內。甚至漂亮的小女兒,也乖乖的,很聽她話的樣子。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和她很象。理性的女人都是乏味的,沉悶的。
有時候,想打一個不能打的電話;想去淋淋雨,爬到山頂,對著空曠的山谷大聲喊;想買一張票就出發,去看莆田的媽祖;想買幾瓶酒放在床底下,睡前就喝上一口;想不計得失后果,立刻就開我的咨詢室……
可是這些也被無處不在的理性扼殺了。不想損害健康,不想浪費金錢和感情……不想做無謂的犧牲。
問過幾個看起來很乖的.女人,你可曾有過瘋狂的念頭?
其中一個答,不想工作,出去玩上一整天。另一個已婚女人說,找一個異性朋友,出去喝一次酒,說說心里話,喝得爛醉如泥……然后他把她送回樓里。自己可以好好的睡上一覺。
這不算瘋狂吧。可是這樣簡單的念頭,她們也說,實現起來真的好難啊。
周圍的某個中年男人,酒醉后,半夜,在樓區大喊:“XXX,我愛你。”當時他還未離婚,有上小學的孩子。讓他念念不忘的自然是第三者的名字。
后來他拋妻棄子,接了那個女人和她的孩子登堂入室。
我無意評判此事。只是為此想到了我們強烈的理性。喝三瓶白酒也不會,最多會安靜的睡覺,或是被送往醫院。
當然,如果能一口氣喝三瓶酒,那也就不是我和墨的作為了……
理性的人,都會幻想偶爾能瘋狂一次,卻往往一生都很理智。年少也不會太輕狂。有的人很沖動,什么年齡,什么境況下都不會影響他的類似瘋狂的激情舉止。
【第2句】:美女才女淑女
墨看網文,念到其中一篇的題目:美女,才女、淑女,你選哪一個?
男人可真是貪,除非夠分量,否則這樣的極品哪輪得到你選擇?
如果我是男人,會希望戀愛時遇到美女,結婚時,選擇淑女。有心事時,去找才女。
如果她不美,如何怦然心動?如果她不賢淑,怎能心安?如果她不蘭心慧質,冰雪聰明,如何令你靜心?
墨香經典散文
每一次回家過年,都在匆忙里。匆忙地去來,似乎早忘了年該是一種怎樣的味道?
二老爺去了之后,三老爺又去了。就感覺十多年沒有貼過大紅春聯,更無鞭炮聲響起。記憶里,那些熱熱鬧鬧,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一個三年,又一個三年的來去,年的味道似乎真的有些淡。
小時候,最喜歡年來。年要來,能歡歡喜喜一個冬天。即便過去了很久,還止不住的要回頭望。留戀那份喜氣,留戀那份肉香,留戀各家各戶散發著墨香的紅紅春聯和福字。
上小學的時候,就喜歡看大老爺寫春聯。大老爺寫,我給他磨墨、牽紙、晾曬。半個村子的人,都排著長長隊伍在那兒等,一直能等到大年三十的午飯后。大老爺高興,我高興,整個村子都氤氳著濃濃的墨香味。有一年,正上初中,我去找大老爺寫春聯。大老爺見排隊的人多,執意讓我自己回家寫。當時,好多人也一起攛掇。我真地有些臊,馬上就要讀高中了,還滿村子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邊讓大老爺寫春聯。撐不住別人的說笑,一賭氣就跑回家,開始自己寫。一直認為,不就是寫幾個毛筆字嗎?有什么大不了。可筆拿在手里,才覺得沉重。父親幫裁紙,小妹幫磨墨,二弟幫晾曬。全家人一起圍攏來,當時我急躁得不行,手心和額頭陣陣虛汗。剛開始握筆,手一個勁的`顫動。寫出的字,橫不是橫,豎不再豎,一條條彎若蛆蟲的爬痕。父親說,不著急,凡事都得有個先后,總得有個開始,一回生二回熟,只要堅持,任何事都能做得好,辦得成。我信了父親的話,從臘月二十八日上午,一直寫到大年三十日早上。反反復復,復復反反,紙墨糟蹋了不少。可字大大小小,總讓人不放心。每一次寫,似乎每一次都有所長進。當我把其中寫得最好的一副貼上大門時,那一刻別提有多高興。雖手和臉都蘸滿了墨,可心里痛快。后來,二大爺便讓我寫,我心里真是慌。筆在手里抖,橫豎都不在位置。我催二大爺回家,寫好后再送去。一遍遍,我的手都有些麻。寫完后,選了幾副最滿意的送給二大爺。二大爺高興,我也高興。心里那個七上八下的樂,讓整個年關都隆重而回味無窮。
第二年,找我寫春聯的人陸續多起來。不是因為我寫得多好,而是因為我的字一筆一劃,比大老爺來得周正,容易相認。三老爺、二老爺和西苑小叔,都夸我比大老爺寫得好。大老爺看過我寫的春聯,高興地對我父親說,后繼有人啊。那些年,在墨寫的快樂里,我蕩漾著年少輕狂的幸福感。
那時寫字多用墨塊,長條形的。硯臺,多是青石制作。墨在硯臺上游走,就像京劇里的旦在跳舞。墨香順著衣袖撲面來,濃郁郁、甜潤潤、香噴噴的。我喜歡那墨香,滑滑的明亮著。后來,大老爺寫不動了,手總抖。大老爺就把筆墨交給我,連他極其珍愛的青龍硯。在家鄉,每一個春節到來的那些日子,我都會歡快地沉浸在墨香里,而不能自持。后來搬了幾次家,大老爺送給我的墨和硯都沒舍得扔。
工作之后,每一次回,都是匆匆去來。生活節奏快了,似乎沒人再想起要寫春聯。滿大街都是現成的印刷品,大小長短,任你取。何況,近些年,村子里多剩下老人,大家都去了遠方。好多人,因為工作忙,都不曾回。好多人家,鎖了門,春聯更不必貼。整個村莊,你找不到幾片紅。沒了年,更不用說有什么生氣。
說也怪,小時候,很少見過村子里年年有老人要去世。就覺著每一天都歡天喜慶,每一年都要貼紅紅的對聯。整個年關,鑼鼓喧天,讓你感覺不到一絲孤單。我最喜歡年來時的樣子,村里人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趕場子。跑旱船,打蓮花落子,舞龍和彩獅。更激動人心的,是民間雜技藝人上演的上刀山下火海。放鞭炮、貼春聯、看賽會、挑花燈……一件一件,把這個年弄得沸沸揚揚,把人心弄得沸沸揚揚。記憶里,就覺小時候人忒簡單,簡單到就只剩下快樂。而現在,感覺人有些太沉重,仿佛心里都裝滿了事兒。生活好了,人卻變得孤單了。即便回家,也都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喝喝酒,打打牌,看看電視,上上網。歡喜著自己的歡喜。
每次回家過年,每次心底總感覺有些失落。巢還在,卻不見燕子。老樹老屋老人,都在孤單里等。等遙遠里,那一聲漂泊太久的問候。炊煙,不在。紅紅的春聯,不在。連我小時最喜歡的紅紅的“出門見喜”、“槽頭興旺”也不在。在的只是,靜默著的黑白相間孤單的田園。
從小一塊長大的伙伴,幾年不見,也生分了許多。即便偶爾遇到,也不再有當年的那份豪邁與灑脫。只是在小心里,寒暄幾句客套。我真的有些擔心,再過些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尋找,年少時的那份真誠與熱烈,以及淳樸的民情民風了。
這更讓我懷念起小時候的年味來。
上天回家,二大爺攔住我,讓我再幫寫幾副對聯。二大爺說,過些時日,怕又有老人要去,三年內又見不得紅。看著滿臉期待,蹣跚老邁的二大爺,我無從拒絕。翻開蛛網密布的舊書柜,拿出許多年前就封存起來的筆和硯,心里一陣陣悸動。好多年沒動那勞什子了,好多年沒有聞到那墨香了。說不出的一種人生況味,溢滿心頭。拿起那塊干硬的墨,和那臺冰冷的硯臺,手和心都抖出滿滿的汗。鋪開紙,握緊筆,眼里流淌著歡快的年少。看著自己親手撰寫的紅紅火火的新春聯,年味又一次漫卷心口,和墨香一起。
陽光里,每一寸仿佛都彌漫著墨香。那墨香,怕要從此溫暖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