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玉米窩窩頭小說說合集50條
玉米糊糊,窩窩頭的散文
玉米糊糊、也叫棒子糊糊,窩窩頭,以這種粗糧為主食,大概是貧窮的標志,《駱駝祥子》虎妞,雖跟著祥子過日子,但玉米面食卻是吃不下的,車老板的女兒,雖年長貌丑,但是常烙個面餅、包個餃子的吃,而鄰居小福子姑娘,則是貧窮至極,就算是窩窩頭,也不常吃,沒有錢買,加之不幸爹是酒鬼,撫養兩個弟弟,依靠她養活。
還記得小時候聽老人講故事,說有人家貧,但又不想讓人知曉,整天棒子糊糊窩窩頭的糊弄肚子,一點油水沒得,于是有天去了街上炸油條果子的攤位前,狠狠地用帶去的擦臉老粗布抹了下人家的案板,飽飽地吸了些油,回家,要求家中男女老少,出門一律用其布擦嘴,這樣雖粗布爛衣,菜青色的臉上,鑲嵌著一個油汪汪的飽滿的象征富貴的紅唇,有人問早上吃得啥,此君仰望太空,油條果子!直至有人去他家去玩,才揭開了迷底,原來,亮刮刮的油唇是偽裝的道具啊。
等我出生時,家中已有細糧白面,窩窩頭很少吃,母親也蒸過窩窩頭,那也不是純玉米面的,加上黃豆面、小米面和玉米面所謂三和面蒸制而成,但那黃燦燦的硬幫幫的窩窩頭,總是不如雪白的松軟的饅頭好吃。在我們魯西地區,糊糊則是冬天常喝的粥,玉米糊糊是整個的粒子磨碎,喝到碗底則有一層沉淀的黃燦燦的渣,粗頭大棒的剌嗓子,常常地喝不下去。不太很好意思地大模大樣地走開,守著那黃金底,沖著母親傻笑,父母因經歷過傳說中的六零年以后三年挨餓的時光,必會嘆息,這點棒子面也會救活一個人呢。
婚后,每年,孩子爺爺總會磨些棒子面讓我們喝,粗粗拉拉的,后來老人把玉米表皮用脫皮機脫了,然后再重新磨碎,這樣熬制玉米粥時就沒有了沉淀,而且粥也顯得粘稠了不少,若再加上切成大塊的面甜地瓜,也是能不費力氣地喝下一大碗,因感覺好喝,好東西就愿分享,常常在婆家拿來后,也會再給娘家送去,若是先生和我同去,母親總是表達感激之情,你看磨些玉米面也想著我們。先生的臉上也立即浮現出笑容,替他父母作答,自家種的,也不費事,磨上一袋子,夠咱們喝一冬天的了。
孩子就像那時的我,嫌剌嗓子,難以下咽,感覺不如豆漿、小、大米粥好喝。如今白發蒼蒼的父親也會照樣說,玉米有豐富的營養,蛋白質、粗纖維類的,妄圖曉之以理地讓其自覺喝下去,但最終是喝了半碗,再勸喝就會嘟起小嘴巴。而先生則恰恰不同,喜喝棒子糊糊,而且百喝不厭,說喝到肚子里熱乎乎的.,暖胃。
窩窩頭,也曾嘗試蒸過,自超市半斤八兩地買了很多品種,羼在一起,用一個大拇指在內,其余九指捏捏拍拍,做成小塔狀,可是,不是沒掌握火侯還是比例沒配好,蒸出的窩窩頭毛發直豎,象是營養不良的小豬娃,我記得母親蒸出的則是面皮挺刮,平整,不好意思地送幾個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窩窩頭給父母嘗嘗,他們笑了??磥?,這個也是要有學問的。對這寶塔形的窩窩模樣的塑造,大概也是個學問,可惜我試制了兩次皆因貌丑而被他奚落。甚至說我若是在過去啊,憑這粗制濫造的手工,也被休的危險。
后來,我就一直不蒸窩窩頭,先把酵母粉按一定比例融解,然后把各色雜糧面揉在一起,,蒸雜糧饅頭,操作工藝和白面饅頭一樣,也是等面盆稍鼓肚也就是面發開后,先在面板上用揉好面,然后用分成大小一致的面團劑子,然后揉成饅頭狀,等饅頭全揉好后,就放在面板上、蓋簾上醒著,然后蒸鍋放水,等水開了,鋪上籠布,均勻放上雜糧饅頭,再大火燒開,小火拱著熱氣,半小時后,雜糧饅頭便可出鍋了,模樣呢,也周正,口感呢,也是好吃,每次都給父母送些去,看著他們喜歡吃,心里就非常高興。
每天冬天,母親總要蒸些黃米粘窩窩,上面點綴棗子,很粘,很甜,很好吃。這個粘米面蒸窩窩啊,不比普通面粉,因其粘糯,不能用太多的水,要基本上接近干面狀態,不成團,把棗子擠壓,要用手好好的攥實,還要保留美觀的寶塔狀,而且蒸好了,不能象普通饅頭窩窩似的放在筐子里晾,那樣會粘在一起,分都分不開,母親總是蒸好后,不顧裊裊的熱氣的燙手,快速地隔一定距離放置在面板上,蓋簾上,等完全晾干了,可以放置。忙碌的母親蒸這窩窩頭的時候,總是躬著腰,笑嘻嘻地做,只要我們說好吃,她就非常地快樂,兒子相對來說比我體諒他姥娘呢,他回來時,去他姥娘家玩,看著這制作的復雜與繁瑣,說其實真好吃,粘乎乎的,姥娘別蒸了,怪麻煩的。母親怎么會不知道她看大的外甥的肚子里的道道兒?總是很欣慰地說,你看,小孩這懂事啊,也快,這不,知道疼姥娘啦!唉,母親要求之低,一句話就會滿足。每蒸好了,必打電話讓我去拿,然后再蒸,再拿去。母親很辛苦地忙碌著,樂此不疲。
沒承想這次回婆家,婆家也蒸了些粘窩窩,讓我們拿著,我吃了半個,實話實說,與母親蒸的不同日而語,棗子不少,但不粘,原來羼了些棒子面,沒有了韌勁,沒了嚼頭,婆婆說黃米面五塊多錢一斤呢,棒子面又不花錢!我說算了,留給你們自己吃吧,蒸窩子怪不容易的,我不想拿,可是婆婆已騰出干凈的方便袋子,開始拾了,大概是七八個吧。
而回來路上,我說起這個窩窩頭不好吃,他笑,老人讓你拿,你就拿唄,怎么叫孝順,順也是重要的!他們費會子事,也是心意。大概是想到他父母在凜冽的嚴冬自棒子穗上用粗糙的手剝粒,再用簸萁分離出棒子心兒、爛粒兒什么的,挑選好了,才去鄰村磨面,要我們去拿,或自己蒸窩窩頭,滿心地希望我們喜歡吃呢。
我后來給娘家也送去幾個,母親看著這造型還不如我蒸的好看的窩窩,連聲夸,好吃好吃,棗不少。
糊糊從軍記散文
糊糊是一名剛入伍的地方女大學生,真實姓名不便透露,這絕不是我故弄玄虛,確實有苦衷——因為一旦泄密,以她那種“有仇不報非君子”的個性,我會“死得比較慘”。
糊糊初到軍營面臨的是為期二十天的集訓。這對從沒接觸過軍營的她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那就讓我們看看她的種種表現吧!
【緊急集合哨 = 開飯哨】
八一建軍節當天,集訓隊在早上五點鐘組織了開訓以來的第一次緊急集合。緊急集合哨音的響起頓時讓男生宿舍炸開了鍋。
大家一邊忙活著一邊往外沖,剛站穩,就聽隊長那洪鐘般的聲音已經吼了過來:“看看,你們自己看看像不像個軍人,我教過你們穿迷彩衣戴貝雷帽了嗎?”
這時大家不由得互相看看,一看不得了,笑話百出:
“你怎么沒帶皮帶?”“你怎么穿皮鞋啊?”“你上衣扣子扣錯了?!薄澳阈┓戳硕疾恢??”
“還好意思說,統統給我閉嘴——怎么少兩個?那兩個女生呢?”隊長凌厲的目光一掃而過,就發現人沒到齊。
“報告隊長,她們還沒來?!?/p>
“什么?韓班你跟我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莊班你先帶男生跑五公里,我們隨后到。”隊長急了,決定親身前往,一探究竟。
到她們宿舍樓下才發現:這兒的黎明靜悄悄。是不是出什么事了?隊長有些納悶,趕緊讓女排長敲門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哪知兩個小丫頭一臉倦意地從房間里出來了,背包打了,水壺也背了,可這剛睡醒的樣,怎么看也不像行軍打仗的架勢。
“你們磨磨蹭蹭地是準備去逛街呢?”隊長黑著個臉,耐著性子問,要是換成男生,估計問都不問,早劈頭蓋臉罵過去了。
“隊長,我不知道要緊急集合啊。”糊糊一臉無辜,其實那會兒她心里還有一句話“誰那么早去逛街啊”,可瞅著隊長那張“包公臉”,沒敢吭聲。
“緊急集合哨都響五遍了,你就沒聽到?”隊長火冒三丈。
“可我不知道那是緊急集合哨??!”糊糊著急的時候,眼睛睜得老大,水靈靈的一張臉,“我還以為是開飯哨,還覺得奇怪今天怎么那么早開飯,覺得部隊真好,過節還提前開飯,就怕大家餓著,你不去吃飯,它還一遍遍地催你……”
“開飯哨?真虧你想得出來。”糊糊孩子般的實在和率真讓隊長有火發不出,哭笑不得地走了。
“本來就是嘛,人家就是這么以為的。”見隊長走了,她小聲嘟囔了一句回了房間。這時睡意已過,開始意識到今天犯了錯誤,總得想辦法補救啊,考慮再三,決定跟隊長套套近乎,伸手不打笑臉人嘛。
這不,小丫頭在開飯前一見了隊長就趕緊迎上去敬了個標準的軍禮,可話一出口,竟是“指導員好”,惹得大伙放聲大笑,隊長很尷尬地來了一句“你跟指導員的感情真深啊。”事后糊糊懊惱不已,當時怎么就昏了頭,連隊長和指導員都分不清?可一失足成千古恨,名聲就這么毀了,糊糊的“美譽”已經傳揚開來。
【實彈打靶﹥美人計】
艷陽高照,酷暑難耐,滿臉的汗水,滿身的塵土,厚厚的迷彩服上的鹽斑和泥土記錄下了集訓隊隊員打靶時的“水深火熱”。
隊長并沒有因為糊糊是女孩就“憐香惜玉心慈手軟”。這不剛訓練沒多久,隊長就開始嚷嚷:“我的大小姐,你現在瞄靶都瞄不準,你打靶準備打零蛋啊?”
一聽這話,糊糊頓時一肚子火,可這回心直口快的糊糊特沉得住氣,什么都沒說,只是狠狠地瞪了隊長一眼,準備用事實說話。
“隊長,麻煩你過來看一下這回瞄得準不準?!焙判氖?。
“嗯,瞄得不錯。”
得到肯定后,小丫頭頓時眉飛色舞。
“我就說嘛,瞄靶有什么難的,只要認真瞄,怎么會瞄不好呢。”
話音剛落,一盆冷水澆下來了,“你現在瞄得準,你能保證上靶嗎?”
什么叫作透心涼,糊糊總算是體驗到了。
新一輪瞄靶開始,這回糊糊學乖了,讓班長幫著檢查。
“不錯,這靶瞄得挺準,這是我看到的你瞄得最好的一次。”
聽了這話,糊糊深感自己讓班長幫著檢查是絕對明智的選擇,可剛開始高興,班長又來了一句:“這是你瞄的嗎?”
“天啊,我都遇上了什么人啊,真是命苦!”糊糊有些欲哭無淚,心里恨恨地想。
接二連三的打擊,糊糊開始失去信心,不由得動起腦筋來?!瓣犻L,靶場周圍有老百姓,我技術那么差,打歪了可不得了,我還是不要打了吧?”糊糊十分“好心”地提醒隊長。
“不會有事,就算你瞄不準也不至于打到山上去。”久經沙場的隊長怎么會不知道糊糊的小算盤。
隊長這個堡壘攻不下來,糊糊只好把目標對準了班長。
“班長,打靶的時候,十發子彈你幫我打三發,行不?回頭我請你吃飯?!焙谝淮芜@么溫柔地和班長說話。
“擔心自己到時打不好,現在趕緊抓緊時間練啊?!卑嚅L回答得干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糊糊繼續她的糖衣炮彈:“那我幫你介紹女朋友,怎么樣?”
班長眼睛亮了一下。“有戲,看來還是美人計管用”,糊糊心里一樂。
“我也想幫你,可這是違反規定的,你先跟隊長說,只要他同意我沒話說?!卑嚅L一臉的認真。
“要是隊長同意,我還用求你啊。你到底幫不幫?你知道我是學什么的吧,信不信我寫篇批評報道,到時你就慘了!”
班長愣了一下,顯然是沒想到,這眼睛還沒眨,小丫頭已由溫柔變潑辣了?!拔也豢赡苌蠄龃虬校乙U夏銈儭卑嚅L道出了實話。
“那你怎么不早說?”糊糊一扭頭走了,自言自語道:“真是浪費我時間。”
走遠了,聽見班長遲疑的聲音傳來:“那事怎么說啊?”
“等我有空吧。”小丫頭揮揮衣袖,飄然而去。
離實彈射擊的日子越來越近,糊糊忽閃忽閃的眼神不見了,笑容少了,銀鈴般的笑聲聽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呆滯的目光,憂心忡忡的表情和憂慮的嘆息聲。其實第一次實彈射擊時打零蛋也沒多大關系,可糊糊覺得自己丟不起那人。
即便這樣,“打擊”并沒有到此為止。
“今天實彈射擊,要是打零蛋,下午跟我跑十公里。”糊糊剛準備離開飯桌,就被隊長盯上了,“別人我不擔心就擔心你們兩個女孩”,可偏偏他說這話時,只有糊糊一個人在,什么意思嘛?
去靶場的路上,有“鈴鐺”之稱的糊糊沉默不語。
集訓隊打的是點射,連發,十發子彈上三發算及格。開始打靶了,糊糊有點緊張,一扣扳機就不知道松,砰砰砰砰,四發子彈出去了,可漸漸地,她放松了下來,因為她聽到了班長的鼓勵聲:“不錯,肯定上靶?!?/p>
稍后,隊長通報第一輪打靶成績。最好成績是七發,一共有三個人打了七發,點到糊糊時,他特地加了一句話:巾幗不讓須眉。
“什么?打了七發?”她實在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能嗎?是我的成績嗎?”原本想著只要不是零蛋就行了,可打得這么好,真是太意外了。糊糊被巨大的'喜悅沖得暈乎暈乎的,以至于隊長接著還說了什么她一句也沒聽到,光顧著樂了。
糊糊笑了,笑得有些“小人得志”,畢竟七發的成績讓她揚眉吐氣,誰讓隊長他們門縫里看女人。
“給你們傳授一條經驗,手里舉著槍,心里想著情敵,肯定能打準。”得意忘形的糊糊在靶場上忙不迭地主動介紹經驗?!拔??我才沒用這招,因為本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善良。不過,剛剛舉槍時我心里倒反復念叨著一句話:一個人內心的堅強是可以讓你無往而不勝的?!?/p>
看來糊糊不糊嘛,還懂得心理暗示。
【美女被毀≈黑妹廣告】
嗬,終于可以出去啦!得知要去福州總院體檢的消息,可把糊糊樂壞了,就像要出籠的小鳥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更何況姐姐就在總院上班呢。
這不糊糊剛體檢完就纏上了隊長:“隊長,我要去看姐姐,我好久沒看到她了,求求你了!”
“不許亂跑,看完就歸隊,只有十分鐘。”糊糊本以為需要跟隊長磨上一會兒,沒想到他答應得這么爽快,實在是不敢相信,反而愣在原地沒動。直到隊長說,從現在開始計時,她才反應過來,轉身就跑。
糊糊看到有個身影很像姐姐,試探性地叫了聲姐,可那人轉過身來卻一臉茫然地看著她。
“小妹,你怎么變成這副模樣?”姐姐終于認出了眼前人。
“姐,我真是受不了你,我穿上軍裝你就不認識我了?帥吧?”糊糊頑童般的嚷著。
“白白凈凈的小姑娘怎么曬得跟非洲人一樣?你怎么把頭發剪了?”晶瑩的東西在姐姐的眼睛里閃爍,姐姐停止了發問,努力克制著自己,可眼淚還是沿著臉頰滑落下來。
“姐,你別這樣,我臉前不久曬傷了,脖子也是,現在還癢著呢,不過不久就會好的?!焙粗憬憧?,立馬慌了,而她的解釋讓姐姐越發難過。
一剎那,糊糊的眼淚也流了出來,在姐姐面前,訓練場上刻意練就的堅強和隱忍頓時土崩瓦解,蕩然無存。
回去的路上,她極力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一想到姐姐那驚詫、心疼的目光,眼淚就吧嗒吧嗒往下掉。
快到集合地點時,糊糊把頭埋得更低,可一雙紅得像兔子的眼睛怎么能逃過隊長的法眼,“怎么了,沒見到姐姐嗎?”
“見到了,嗚嗚嗚嗚……”情緒剛有些穩定的糊糊被隊長這么一問又開始哭得稀里嘩啦,天昏地暗,已經完全顧不得在公眾場合保持軍人形象。
糊糊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端詳鏡子里的自己——臉被曬得黑里透紅,紅里透黑,曬腫的痕跡依稀可見,剪短的頭發也已經徹底變成了“雞窩”……
“現在,我終于知道美女是如何被毀的,不過,還是可以做‘黑妹’廣告的嘛?!焙@樣對自己說。她就是如此的“沒心沒肺”,哭累了,躺倒在床上,覺得舒舒服服,糊糊再想想:“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啦。”
窩窩頭經典散文
一天,妻子的姐姐來我家給送了點玉米和黃豆混合在一起的面粉,說是讓妻子蒸窩窩頭吃,妻感到很驚奇,心想:自己何時學會的蒸窩窩頭呢?吃倒是吃過幾次,真的還不知玉米窩頭的做法,問問鄰居家的老太太,說是用涼水和面,開水時再把做好的生窩窩頭放入鍋里蒸,妻還是不知如何做?這樣一直把面放了大約20余天,妻常常把蒸窩窩頭的事掛在嘴邊,卻始終未見妻動手,有時妻還自言自語:要不,就貼鍋餅吧。碰巧,父親在我家看孫子,得知這一情況,告訴妻子說:“玉米和黃豆粉放的時間長了,做出來窩窩頭便不好吃?!蔽蚁耄焊赣H在生產隊吃大鍋飯時常常給大伙做飯,一定做過不少窩窩頭,于是我便試探著問父親說:“爸爸,你會做窩窩頭嗎?”“以前是做過,不過已有好長時間沒有做過啦?!闭f畢,父親臉上露出一絲笑意。說干就干。
只見父親卷起袖子,在臉盆里把手洗了又洗,然后取出和面盆,盛了一瓢水放在其旁邊,拿起另一只碗就去面袋子里盛面。
父親說:“做多少?”“先做點嘗嘗。”妻說,“咱的鍋小,也不知好吃不?做一不銹鋼鍋就行啦,大約三碗面吧?!?/p>
父親將細玉米面、黃豆粉放入盆中,逐漸加入涼水揉和均勻,使面團柔韌有勁;面團揉勻后搓成圓條,再摘成面劑;在捏窩頭前,右手先蘸點涼水,擦在左手心上,以免捏時粘手;取面劑放在左手心里,用右手指揉捻幾下,將風干的表皮捏軟,再用兩手搓成球形,仍放入左手心里;右手沾點涼水,在面球中間鉆1個小洞,邊鉆邊轉動手指,左手拇指及中指同時協同捏攏;將窩頭上端捏成尖形,直到窩頭捏到0。3厘米左右厚,且內壁外表均光滑,最后把生窩窩頭放入已燒開水的鍋里蒸20分鐘即成。
因有事須上街,我和妻便上街去啦,回來時,想不到父親已做好窩窩頭,正在炒菜。
吃飯時,父親說:“好久不做啦,一開始做大啦,我也沒用過這不銹鋼鍋,誰知是兩層的,上邊的一層壓住下邊一層的窩窩頭啦,你看看都壓扁啦,樣子好不難看,不像農家的大鍋做大了也沒事,不過,都做熟啦。”兒子沒有見過窩窩頭,拿起一個上來就咬一口:“好甜呀!”
妻拿了一個,我也拿了一個,父親拿了一個,然后掰開,放回一半,吃起另一半,吃了一口,父親嚼著窩窩頭好像想起過去在生產隊和大家在一起時的生活似的。
“媽媽,為啥這窩窩頭中間是空的?”孩子一邊吃,一邊看著窩窩頭隨即問題就來啦。
“那是便于蒸熟”。
孩子吃著窩窩頭一直說:“好甜,好甜!”
妻說:“以前農民都吃這窩窩頭。”
父親接過話茬說:“這樣的玉米、豆子面的窩窩頭是吃不上的.,【第6句】:七十年代到山西山上拉炭,安陽的人才吃這黃窩窩頭,咱河南范縣這里吃的是地瓜干面做的黑窩窩頭;挖河時也吃窩窩頭,那時窩窩頭是農民的主食。窩窩頭也有許多種,玉米面的、地瓜干面的,高粱和黃豆面兩摻的。最好吃的當數高梁和黃豆面粉做的窩窩頭,越嚼越香。”想不到這窩窩頭競打開了父親的話匣子,勾起他無限的回憶,給妻子、孩子和我講起他那個時代所經歷的故事——《拉炭的回憶》,《一輛大車的故事》,這是我們一家聞所未聞的。
此時,我明白了窩窩頭在我們一家三代人餐桌上起的不同的作用:現在的人吃窩窩頭是圖稀罕,因為主食早已變成白面和大米啦;但父輩那一代就不同啦,窩窩頭是父輩的主食;我這一代雖是吃過幾次已讓位的窩窩頭,農民生活的改善,白米飯已經上場;而到孩子這一代人窩窩頭徹底成為稀罕的東西啦。
玉米秸上的春天散文
終日忙于工作,偶爾看見小區的樓下,有個老奶奶在太陽底下打瞌睡,才發覺春天的陽光竟是如此讓人享受。
此情此景,不禁使我童年的一些記憶浮現在腦海。
我老家的村子很小,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和大多數農村一樣,很窮。
那時候,由于買不起磚,大部分村民的院墻,都是用麥秸和泥土加上水,拿糞叉挑拌勻了,挖起來用手團吧團吧,摔下去,一塊一塊地粘結成土墻。這土墻很矮,只能等秋后掰了玉米,用鐮刀把甜味尚濃的玉米秸桿,從根部削下來,用排子車拉回家,然后把它們整齊的碼放在這矮墻上,即能擋風又能擋住人們的視線,這種簡單實用的院墻,是當時我們那一帶農村獨有的一道風景。
尤其是那些居住在臨街北側的農戶,他們為了不讓在街道上走動的村民,看見自家屋里的私密景象,往往會把玉米秸桿碼放的很高很厚,以至最外面的一層,一排排的溜下來,似是鋪設在地面上一般。
每到開春,在屋里貓了一冬的村民,紛紛走出家門,成群結隊地聚集在這些玉米秸稈上。小孩子們嬉戲打鬧,女人們做針線活嘮嗑,而那些上了歲數的耋耄老人,則是裹一件綿羊皮大衣,斜躺在泛著陽光氣味的玉米秸桿上,養神打盹。有些愛好下象棋的村民,更是從就近的農戶家里,搬出一張八仙桌來,擺上棋盤,把玉米秸桿在屁股下塞得滿滿的,殺得性起不是大喊大叫,就是把棋子在棋盤上砸的“啪啪”山響,這動靜,將正在打瞌睡的老村長石頭爺爺驚醒了,站起來,對他們是好一頓訓斥。
村西頭的二傻子丁小九,父母去世很早,哥嫂又不親,他總是從早到晚瞇瞪在玉米秸上,敞著懷,只將一根很細的麻繩捆綁在腰際,身上那件破棉襖油脂麻花,黑黢黢的已經看不出本來顏色。偶爾他也會瞇楞起三角形的小眼睛,望著周遭喧鬧的人群,自顧自地嘿嘿傻笑,問話則不答。等有頑皮的噶小子在他屁股蛋上打上一巴掌,喊句“傻小九”就跑,他也只是跺跺腳,作勢要追,卻總是恫嚇而已。
第一生產隊的馮二丑,打小癱瘓,兩只手握著兩塊已經磨得很光的厚木板,用力支撐著重重的上半身,在地面上一縱一縱的向前移動,雖然艱難,卻也會來玉米秸上曬太陽。那時候,村里的雞鴨都是散養的,馮二丑負責給生產隊看守剛露出地皮的嫩麥苗,不讓這些到處亂跑的雞鴨偷啄。你別看馮二丑身有殘疾,人長得也很差勁,只要趙狗子的老婆王俊花,一說要給馮二丑介紹媳婦,馮二丑馬上就會害羞地向麥地里“逃跑”,嘴里還“喔吃喔吃”的做攆雞狀,但一回到自己家里,馮二丑就要偷偷地拿出雙拐,吃力地架在胳肢窩下練習走路。
孤寡老婆婆李奶奶靠在玉米秸上,往往不會單一的去享受陽光,她一雙永遠都不愿意歇息的手,會在玉米秸里到處摸索,一旦發現遺落在玉米秸上的玉米,她便喜出望外,用自己那雙老榆樹皮一樣的手,把玉米外面已經干枯的皮層層剝掉,直到將黃橙橙的玉米掰下來,揣進自己的懷里。
三禿子的老婆,一口氣給三禿子生了五個禿頭兒子,每當吃飯的時候,只要數光頭不夠,三禿子老婆就會到玉米秸里扒拉,一準是在玉米秸里面正呼呼大睡呢。
這玉米秸經過太陽光長時間的照射,原本翠綠且含有甜汁的秸稈,已經變得皮硬囊軟,又歷經曬太陽人們的腳踩身壓,業已由圓成扁,坐上去,愈發顯得柔韌軟綿了。秸稈頂上的雄花,模樣依舊,被小春風一吹,嗦嗦直抖,但顏色黃中泛白,輕輕一折就斷,極脆。
那時候,村里沒有幼兒園,【第5句】:6歲的小孩子,穿插在大人中間瘋跑,有時候太快,會被玉米秸滑個摔,惹得曬太陽的人們哈哈大笑。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親奶奶,就會慌忙地放下手中的活計,口里喊著:“俺的小祖宗啊!”飛奔過去,一把將孫子抱起來,放在膝蓋上,一手攬腰,另一只手從地上往孩子的.頭上呼拉,嘴里還念念有詞:“摸摸俺孫子的頭,掉不了魂,摸摸俺孫子的頭,掉不了魂,魂來了嗎?魂來了,魂來了!”
玉米秸靠在矮墻上,緊挨墻壁的地方,往往會留有空隙,那時候,小孩子們捉迷藏,都會躲在里面,等小伙伴發現了鉆進去捉拿,他(她)就會從另一頭爬出去溜走。有時候,他們隱藏在黑洞洞的玉米秸里,也會被在玉米秸里覓食的小老鼠嚇到,慌忙自己爬出來剛想逃跑,而恰巧被前來捉拿的小伙伴逮個正著。
記得那時候我常常跟著二爺亦步亦趨,在玉米秸上,他躺我也躺,他坐我也坐,學累了就趴在他的腿上假寐。二爺的脾氣好,手也很能,有時候他會在身下的玉米秸里找出一根高粱桿來,把外面堅硬的部分剝開(我們把高粱桿上堅硬的部分叫細細咪),并精心地把這些細細咪分成若干份,然后,這些薄薄的細細咪在二爺手上東握西折,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特別是那只小鳥,二爺把它插在已經剝掉細細咪的高粱桿上,小鳥上下顫動,真好似展翅欲飛的模樣。二爺還把另一節高粱桿折斷,剝開細細咪,去掉一半軟心,再把細細咪全部彎曲成橢圓形,在另一頭放上一枚小石子,然后猛地松開,那枚石子就被彈出去很遠。
等這些玩膩了,二爺還會給我用比較寬的細細咪做一個風叉,并用一小段硬樹枝固定在高粱桿上,讓我舉起來迎風奔跑,那風叉就“赫拉赫拉”地轉動,很輕很快。
跑累了,我就又回到二爺的身邊,幫著二爺把玉米秸一根一根地剝開,尋找喂鳥的小蟲子。那時候,二爺養著一只小八哥,雖然不會說話,但也乖巧可愛。每每發現玉米秸上的小黑洞,里面肯定會有一只白白胖胖的小蟲子。起先我不敢用手指頭去捏,在二爺多次的鼓勵下,我小心翼翼地捏了一下,軟軟的,雖然有點怕,但終究還是捏在了手里。隨著膽子越來越大,男孩子調皮的天性,使我的目光落在了二嬸身邊的小表妹妮妮身上。于是,我把一只又白又大的蟲子藏在手心,走到妮妮跟前:“妮妮,哥哥給你糖吃。”妮妮高興地伸出小手,我飛快地把蟲子放在她的手上,妮妮嚇得“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二嬸可沒有二叔那么好的脾氣:“打死你這個小兔崽子!”,脫下鞋,就朝我的小屁股蛋上打了過來……
每次回老家,我總會發現村子里的二層小樓又多出了幾棟,而那些臨街的農戶,不是砌起了高大的院墻,就是把臨街的一面蓋成了超市。
如今,漫步在家鄉小村的街道上,鋼筋水泥澆筑的街面干凈整潔,春天的陽光依然還是那樣暖洋洋的,但發生在玉米秸稈上那溫馨的一幕幕,恐怕再也不會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