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描寫女人的句子集錦3篇
魯迅小說中悲劇女性的形象
導語:魯迅筆下這兩個主要女性的悲劇人生,固有其個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作品挖掘的最終造成她們的悲劇的根源是壓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以下是文學網小編整理的魯迅小說中悲劇女性的形象,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種類型:農民、婦女和知識分子。其中,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必須恪守封建禮教及其道德標準,因而所受的苦難最深重。在小說《明天》、《祝福》中,魯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單四嫂子、祥林嫂兩個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過她們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和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精神摧殘,揭露了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一 天生苦命,飽受摧殘
【第1句】:單四嫂子的形象。
單四嫂子生前守了寡,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雙手紡出棉紗來養活自己和他三歲的兒子,在深更半夜就開始張羅明天的生活。艱難與困苦并未讓在餓死邊緣掙扎的單四嫂子對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歲的兒子——寶兒。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寶兒身上。然而,厄運卻向她襲來。寶兒生病,求簽、許愿、吃單方,但寶兒最終還是死了。單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沒有了明天,面對的是無盡的空虛與壓抑。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夢里,希望在夢里與寶兒見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會怎樣?“作者雖然沒有明說,實際上卻通過種種跡象,把一個殘酷的世界,擺在了讀者面前。”
【第2句】:苦命的祥林嫂。
在麗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嚴厲的婆婆決定把她象商品一樣賣掉。 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祥林嫂逃到魯家做工。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強嫁給山里人賀老六,并有了兒子。可賀老六不久“斷送在傷寒上”、孩子也“給狼銜去了”。兒子死了,“大伯來收屋,又趕她,她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來求老主人”。 她再次來到魯家,四嬸四叔柳媽對她的態度完全變了。淪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慘,常常連飯也要不到。在萬家歡樂、全家團圓的時候,凄然死去。
二 封建禮教,毒害婦女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統治階級不斷宣揚“以貞勵天下”的倫理道德觀,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于是對于不節烈的婦女,不但給其加上“害了國家”的罪名,還造出許多無端的故事來加以恫嚇。長期以來這種封建節烈觀宛如一把殺戳婦女的利刀戕害著許許多多善良的女性,單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這把利刀下的羔羊。
祥林嫂和單四嫂子一樣,都是死去丈夫的寡婦,她們有著相同的命運:首先是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禮教下,她們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在家從夫,夫死從子”。其次是她們都是靠自己勞動生活的寡婦。祥林嫂在魯四爺家當女傭,出賣自己勞動力,養活自己;單四嫂子是靠紡紗糊口。第三是她們在社會上沒有地位,都是被人欺負的奴隸。祥林嫂被婆婆抓回賣給賀老六,她成了換成八十千吊錢的物品,藍皮阿五借故幫單四嫂子抱寶兒,只是為了占點便宜。第四是她們都遇上悲慘的惡運。丈夫早逝,只有寄情于兒子,而兒子又夭折,鬼神把她們推向更悲慘的境地。
但是,她們又有著自己不同的遭遇。
在《明天》中,通過凸現出神祗、庸醫、無賴、藍皮、鄰居以及眾幫人,構成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封建禮教的桎梏,尤其是在那塞滿誘惑、欺騙、暴力的混濁險惡的環境中,單四嫂子不是死在懸梁自戕的繩索上而是淹死在這個封建禮教的桎梏下。
《祝福》中的祥林嫂,首先是族權和夫權統治下的犧牲品。從她嫁之日起,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定了悲劇的命運。丈夫死后,她想擺脫夫家的束縛,只身逃到魯家做工。然而祥林嫂自食其力的理想,在族權統治下只不過是一個夢。她被當作一件物品賣給山里的賀老六。第二個丈夫賀老六死后,“大伯來收屋,又趕她”,族權逼得她走投無路,現實使她無法活下去。
其次,祥林嫂是神權摧殘下的殉葬品。千百年來,閻羅王、土地廟組成鬼神系統,支配著中國人的精神,左右著中國人的靈魂。為了避免因“失節”而到陰間被“鋸開”,祥林嫂相信所謂“神”的力量。她將辛苦積存的十二千大錢到鎮西頭的土地廟捐了門檻,以求“贖了這一世”的罪名,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脫和自我安慰。但她仍然是一個不潔之人。魯四爺歧視她,不準她參加祭祀活動,怕敗壞風俗。四嬸的一聲“你放著罷”,使她的精神徹底的崩潰。
魯迅正是通過單四嫂子和祥林嫂的形象,譴責了封建宗法制度對勞動婦女的吞噬、絞殺,形象地告訴人們,要想改變中國勞動婦女的命運,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積極徹底地推毀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推翻“節”和“烈”這兩座壓在婦女頭上的大山,受迫害的婦女才能真正解放出來。
三 反抗無果,難逃厄運
面對封建禮教的種種迫害, 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又是怎樣做出了不同形式的反抗呢?
我們再來回顧單四嫂子在喪夫失子之后仍然呆呆地“等待明天”,不難看出,面對封建禮教的迫害,她總是逆來順受、愚昧麻木,毫無反抗意識。
對于單四嫂子的`逆來順受,祥林嫂進行了盲目的反抗,結果卻是慘重的。為了逃避婆家的難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幫工;為了反抗婆家的捆綁再嫁,她進行了出格的掙扎;為了擺脫靈魂上的迷信枷鎖,她傾其所有到土地廟去捐門檻;臨死前大膽的懷疑靈魂的有無。這些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被賣改嫁時的出格反抗是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是受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倫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傾其所有到土地廟里捐門檻,臨死懷疑鬼神有無,是她聽了柳媽的迷信話語,怕死后被據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抗爭,她的抗爭是為了做穩奴隸的抗爭,她的抗爭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
魯迅筆下這兩個主要女性的悲劇人生,固有其個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作品挖掘的最終造成她們的悲劇的根源是壓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魯迅剖析的是國民的靈魂,目的就是要改變人們的精神,挽救國民的靈魂;同時,也預示了社會制度必須要革命,國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放。這就是魯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我們今天重讀魯迅的小說,繼續研究其思想內涵,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