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題名記描寫月色的句子60條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龍井題名記描寫月色的句子60條

《龍井題名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導讀:本文以入山訪友為線索,具體地記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蹤,描寫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顯然濃一些。雖然這是一篇游記散文,但對景物的細致觀察與描繪,以及善于創造清幽的氣氛,同樣也體現了詞人秦觀的氣質和藝術特色。

龍井題名記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圣院,謁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

(選自秦觀《淮海集》)

閱讀練習

【第1句】: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以書邀余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出郭,日已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濯足于惠因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謁辨才于朝音堂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

【第3句】:作者為什么有“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請結合第二段畫線處內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第1句】:(1)書:信。

(2)比:等到。

(3)濯:洗、洗滌。

(4)謁:拜訪。

【第2句】: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連)頭發都能數清。(意思對即可。)

【第3句】:隱顯的燈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鳴的急流所組成的夜景出奇優美、幽寂,讓作者悅耳悅耳,內心沉靜、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發出“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意思對即可。)

【注釋】

1龍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風篁嶺上,本名龍泓,原指山泉,龍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環山產茶,即著名的西湖龍井茶。題名:題寫姓名,以留作紀念。2過杭:經過杭州。3會稽:今浙江紹興。4辨才:法號元靜,曾在靈隱山天竺寺講經,元豐二年(1079)住壽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參寥,都是蘇軾的朋友。5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時候。“比”,及。“郭”,外城;這里指杭州城。6日夕:將近黃昏。7航:渡。普寧:寺廟名。8道人:即僧人。參寥:法號道潛,自號參寥子,有詩名。9“問龍井”三句:意謂我詢問辨才大師派來的轎子在哪里,參寥便說,因我沒有按時到達,轎夫已經抬回去了。“籃輿”,竹轎。10天宇開霽(jì):天空晴朗。“霽”,雨過天晴。11杖策:拄著手杖。并湖:沿湖。12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舊有塔,即雷峰塔。13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門西南九曜山東。14靈石塢:山名,在杭州小麥嶺西南,一名積慶山。15支徑:小路。16憩(qì):休息。龍井亭:辨才法師所建。17酌泉:舀取泉水。據石:靠著石頭。18廬舍:房屋。或:間或,有的。隱顯:忽明忽暗。19激激:形容水流迅疾。20“殆非”句:意謂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間所有的。21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將要。22始:才。壽圣院:寺院名,離龍井約一里地。23謁(yè):拜見。

【文學常識】

秦觀(1049一1100),字太虛,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授定海主簿。哲宗元祐時,官至國史院編修官;紹圣、元符年間,屢次被貶,流轉郴州(今湖南郴州)、雷州(今廣東海康)等地。徽宗繼位,遇赦內遷,途中死于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年輕時得到蘇軾的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以詞著名。有《淮海集》。

【譯文】

元豐二年,中秋節第二天,我從吳興去杭州,(然后)在向東趕回會稽。龍井(這個地方)有位辨才(注:法號或人名)大師,通過書信邀請我到(龍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寧,碰到的道人參寥,問(參寥)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傭)的轎子,(參寥)說,“(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

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都能數清。于是(我)便放棄做船,跟著參寥拄著拐杖沿著湖邊慢走。過了雷峰塔,渡過南屏一帶,在惠因澗(注:山溝)洗腳(注:意為赤腳涉過惠因澗),進入靈石塢,意外發現一條小路(,就沿著它)上到了風篁嶺,在龍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歷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的燈火若隱若現,草木長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發出悲愴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壽圣院,在朝音堂拜謁辨才大師,第二天便回去了。

【賞析】

本文以入山訪友為線索,具體地記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蹤,描寫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顯然濃一些。雖然這是一篇游記散文,但對景物的細致觀察與描繪,以及善于創造清幽的氣氛,同樣也體現了詞人秦觀的氣質和藝術特色。

曾鞏《道山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道山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曾鞏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曾鞏《道山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道山亭記》原文

閩,故隸周者也。至秦,開其地,列于中國,始并為閩中郡。自粵之太末,與吳之豫章,為其通路。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①于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為縣,大為州,然其四顧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緣絙②,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鉤出于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后可投步。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后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④。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陸之險如此。漢嘗處⑤其眾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陿⑥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于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閩江)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涂,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于門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為是州,得閩山嵚崟⑦之際,為亭于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于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余功又及于此。蓋其歲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為越州,字公辟,名師孟云。

《道山亭記》閱讀訓練及答案

【第6句】:下列句 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累數驛乃一得平地   累:連續、連接

B.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躓:跌倒

C.豈虛也哉 虛:空虛

D.山相屬無間斷 屬:連接

解析:C項,虛:不真 實,虛假。

答案:C

【第7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列于中國,始并為閩中郡與吳之豫章,為其通路

B.不敢以舟楫自任也蓋以其陿多阻,豈虛也哉

C.陸出則阸于兩山之間或側徑鉤出于不測之溪上

D.其狀若蚓結其水陸之險如此

解析:C項,均為介詞,“在”。A項,成為/介詞,替。B項,憑借/因為。D項,代詞,它的/指示代詞,那。

答案:C

【第8句】: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開篇極力描寫閩地山路水道艱險,以體現程師孟入閩任職“忘其遠且險”。

B.第1段作者用漢代將閩地的百姓遷徙于江淮之事,來強調這地方險狹多阻。

C.作者對于程師孟治郡的業績,單刀直入又紆徐和緩,將其政績曲折地展現出來,充分體現了曾鞏散文的藝術特色。

D.作者第1段寫閩地“遠且險”,分別從“陸出”和“溪行”兩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別從山路與“土人”、溪流與“生而習水者”兩部分落筆,條理清楚。

解析:C項的“單刀直入” 錯。

答案:C

【第9句】:將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至秦,開其地,列于中國,始并為閩中郡。

答案:到秦朝時,開拓它的區域,列于華夏統轄區域內,開始并為秦朝的閩中郡。

(2)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來就練習水上功夫,也不敢擔任起行船的職責。

(二)

【第10句】:下面各項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福州治侯官     治:以……為官署所在地

B.舟載者晝夜屬于門庭 屬:集中

C.其城之內外皆涂 涂:途路

D.佛、老子之徒 徒:……的人

解析:D項,徒:徒弟。

答案:D

【第11句】: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與例句加點詞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漢嘗處其眾江淮之間而虛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

C.不下簟席而盡于四矚

D.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解析:B項與例句相同,“虛”和“豐”都是形容詞使動用法。 A項,多:形容詞用作動詞,有很多。C項,盡:形容詞用作動詞,全部看到。D項,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盡情享受。

答案:B

【第12句】:下面關于選段思想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第2段寫福州的民居、廟觀等反映了居民安樂,間接地表現出程師孟的治郡政績。

B.文章第2段所介紹的福州地理環境和民俗風氣,為下文程師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紹作了鋪墊,思路縝密。

C.第3段描寫程師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勝景,以表現“其志壯哉!”

D.文章末段先稱贊程師孟的政績,后介紹其輾轉任職的情況,看似閑筆,實則用意深遠,含蓄蘊藉。

解析:C項,“在城中道山之上”誤,據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C

【第13句】:將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

答案:人們競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華麗,即使是下等貧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寬敞。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答案:既改造了城墻,又革新了學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時間又辦到了建亭這件事。

《道山亭記》譯文

閩,原來隸屬于周朝,到秦時,開辟了這方土地,列入中原,這才合并為閩中郡。從越國的太末縣,和吳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這通道到了閩地,陸路就被阻塞在兩山當中,而山相連沒有間斷,接連過了幾個驛站才能見到一塊平地,小的作為縣,大的作為州,然而州、縣(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著山坡像攀援著粗繩登上,有的垂直掛在山崖上像一絲頭發,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測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從峭壁上刺出,要看準了腳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舉步。背著、頂著東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還要側著腳然后才能夠前進。不是那個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絆倒的。走水路,水都是從高處奔流而下,巖石交錯出于水中,如樹木豎立,如兵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見不到頭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間,有的曲折盤繞流淌,有的逆行側射,它的形狀像蚯蚓盤結,像蟲形雕刻,旋渦像輪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順流而下時,要善于利用水勢,稍微有分毫差錯,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來就練習水上功夫,也不敢擔任起行船的職責。閩地水陸兩路的艱險就是這樣。漢代曾經把這里的人民遷徙到江淮之間,而使這地方空著,大概因為這地方險狹多阻,難道這是虛言嗎?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對閩地來說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說的閩中。它是閩地最平坦寬廣的地方,離四面的山都很遠,而閩江就在它的南邊,大海就在它的東邊。城內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溝通大海,船載的人和貨物晝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門。山上多大樹,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藝精湛的。人們競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華麗,即使是下等貧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寬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們的廟觀又特別壯麗。城中有三座山,西邊的叫閩山,東邊的叫九仙山,北邊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著山勢,佛教、道教的廟觀有數十上百處,它那宏偉奇異絕然不同的形狀,也許已經用盡了人工之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聳處,建了一座亭子,這里的山水勝景,城池的宏大,宮室的繁榮,不用走離竹席就盡可觀望四面景色。程公認為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觀看,可以和道家所說的蓬萊、方丈、贏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閩地由于道路險遠,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職,程公能夠依照這地方的長處筑亭,用來寄托他耳目的歡樂,不但忘掉了它路遠而險峻,又將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塵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壯闊啊!

程公在這個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聞名,既改造了城墻、又革新了學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時間又辦到了建亭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廣州知府,隨后又赴任誅議大夫,接著任給事中、集賢殿修撰,現在擔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師孟。

《道山亭記》注釋

屬阸(ài):阻隔

緣 :順著繩子(往上爬)。

絙(gēng):粗繩

負戴者:背負、頭頂著東西的人

躓:跌倒

衡縮蟉(liú)糅:水勢曲折奔流。衡縮,縱橫交錯。蟉,曲折

蚓結:(如)蚯蚓一般盤結

蟲鏤:圖案反復的雕刻,形容水流曲折多變

破溺:船破溺水

處:安置

陿:狹

長江:指閩江,又名建江,流經福州,東流入海

嵚崟(qīn yīn):山勢高聳的樣子

屬:集中,聚集

埃壒(ài):塵埃、塵世

桀木:大樹

矜:夸耀

宮:指寺廟、道觀

瑰詭:奇偉怪異

簟席:竹席

歲滿:任期屆滿

更:改任

《道山亭記》賞析:

曾鞏的散文在當時聲名極著,在八大家中對后世的沾溉也最為深遠。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章溫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諸家,文章中包含了豐富的表現藝術,足以為后世所師法。這篇《道山亭記》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道山亭記》是元豐二年(1079),作者受程師孟之請,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當時傳誦甚廣,道山亭亦因此文而傳名千古,至今猶存。道山亭在福州城內烏石山天車臺左,熙寧元年(1068)郡守程師孟所建,登亭遠眺,海門景色,盡納眼中;鳥瞰墟市,萬家樓閣,盡悉入足下。其狀可比道家蓬萊三島,故改山名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請曾鞏作記。

這篇文章,曾鞏以壯闊浩瀚的思潮,雄偉奇崛的文筆,描寫了福建的山川形勢,水陸交通以及風土民情,然后點出道山亭的景狀及其寓意,如畫龍之點睛,獨傳其神。

文章的描寫一改曾氏平常平正雍和的風格,奇崛縱肆,巉刻多變,極似昌黎的古風。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緣綆,或垂崖如一發”一節,前狀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險。巧妙地運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險狀迭出,炫人眼目。又從高處俯視,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紛陳,用字尖新巉刻,視覺感受非常強烈。清人林紓以其親歷其地,贊揚這段文字能“窮形盡相,毫發不謬”,誠為的評。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萊三山而命名,本身實難落筆,而這段景物描寫,卻使全文“于無出色處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彰,洵為作手。由上面的分析我們還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效果地取得除了取決于作者高超的描寫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獨特的表現手法。

本文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的處理是融為一體的,我們可以將他概括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這里的主客關系,涵義比較寬廣,它實際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內。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避重就輕,淡化主要意圖的直接表達,把主意蘊含到其他內容的描述中。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說:“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稱微妙。”文章取法于太史公的曾鞏對于這種手法運用得就更為嫻熟了。我們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體的分析。

本文運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現手法,突破了傳統論說文的寫作范式,文章顯得新穎別致,因而具有很高得藝術性。

秦觀《龍井題名記》原文翻譯以及練習題

引導語:《龍井題名記》是詞人秦觀的作品,這篇游記散文描寫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顯然濃一些,同樣也體現了的詩人的氣質和藝術特色。

原文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圣院,謁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

譯文

元豐二年,中秋節第二天,我從吳興去杭州,(然后)在向東趕回會稽[1]。龍井(這個地方)有位辨才(注:法號或人名)大師,用書信的方式邀請我到(龍井[2])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寧,碰到的道人參寥,問(他)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傭的竹轎 ,(參寥)說,“(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

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都能數清。于是(我)便放棄坐船,跟著參寥拄著拐杖沿著湖邊慢走。過了雷峰塔,渡過南屏一帶,在惠因澗(注:山溝)洗腳(注:意為赤腳涉過惠因澗),進入靈石塢,發現一條小路(就沿著它)爬到了風篁嶺,在龍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過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的屋舍,燈火若隱若現,草木長得蔥蔥郁郁,水流得很急,發出悲愴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壽圣院,在朝音堂拜謁辨才大師,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釋

龍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風篁嶺上,本名龍泓,原指山泉,龍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環山產茶,即著名的西湖龍井茶。題名:題寫姓名,以留作紀念。

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

吳興:今浙江吳興縣。過杭:經過杭州。

會稽:今浙江紹興。

辨才:法號元靜,曾在靈隱山天竺寺講經,元豐二年(1079)住壽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參寥,都是蘇軾的朋友。

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時候。“比”,及。“郭”,外城;這里指杭州城。

日夕:將近黃昏。

航:渡。普寧:寺廟名。

道人:即僧人。參寥:法號道潛,自號參寥子,有詩名。

“問龍井”三句:意謂我詢問辨才大師派來的轎子在哪里,參寥便說,因我沒有按時到達,轎夫已經抬回去了。“籃輿”,竹轎。

天宇開霽(jì):天空晴朗。“霽”,雨過天晴。

杖策:拄著手杖。并湖:沿湖。

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舊有塔,即雷峰塔。

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門西南九曜山東。

靈石塢:山名,在杭州小麥嶺西南,一名積慶山。

支徑:小路。

憩(qì):休息。龍井亭:辨才法師所建。

酌泉:舀取泉水。據石:靠著石頭。

廬舍:房屋。或:間或,有的。隱顯:忽明忽暗。

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殆非”句:意謂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間所有的.。

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將要。

始:才。壽圣院:寺院名,離龍井約一里地。

謁(yè):拜見。

秦觀《龍井題名記》原文閱讀練習

【第1句】: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以書邀余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出郭,日已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濯足于惠因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謁辨才于朝音堂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

【第3句】:作者為什么有“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請結合第二段畫線處內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第1句】:(1)書:信。

(2)比:等到。

(3)濯:洗、洗滌。

(4)謁:拜訪。

【第2句】: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連)頭發都能數清。(意思對即可。)

【第3句】:隱顯的燈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鳴的急流所組成的夜景出奇優美、幽寂,讓作者悅耳悅耳,內心沉靜、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發出“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釋]

(1)節選自《孟子·告子(上)》。

(2)魚,我所欲也:魚是我喜歡的東西。欲,想要,喜歡。

(3)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兩種東西如果不能同時得到。可得,同義詞復用,能。兼,同時得到。

(5)者也:語氣詞復用,與“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這里同“固”,本來。

(7)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8)舍生而取義者也:(我寧愿)舍棄生命而去求得義。而,連詞,并列關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語,“有”是謂語,“甚于生者”是賓語。于,介詞,比。

(10)故不為茍得也:所以我不干茍且偷生(的事)。茍得,茍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惡:死本來是我厭惡的。惡,討厭,不喜歡。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禍害中有我不該躲避的。患,禍害。有所不避,有不該躲避的禍害。所,代“不避”的禍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們所喜歡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結構助詞,的。

(14)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夠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后面,構成名詞性短語,表示……(人、事、物),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假使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詞,沒有。

(16)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則,連詞,表承接,就,那么。

(17)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由,介詞,用。是,近指代詞,這。

(1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惡有甚于死者: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

(2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非獨,不僅。

(21)與賢者能勿喪耳:只是有道德的人喪失這種信念罷了。耳,而已。

(22)一簞(dān)食:一筐飯。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湯菜。豆,古代盛羹湯的器皿,形似高腳盤。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帶湯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爾而與之:如果吆喝著施舍給人家。呼爾,吆喝的樣子。爾,為副詞詞尾。之,泛指“與”的對象,譯作“人家”。

(26)蹴(cù)爾而與之:如果用腳踢著讓人家來取。蹴爾,用腳踢的樣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對于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它合不合禮義就去接受它。萬鐘,指優厚的俸祿。鐘,古量器,六石四斗為一鐘,這里極言其多。不辨禮義,即“不辨以禮義”,不按禮義來分別。

(29)萬鐘于我何加焉: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加,增益,這里指所獲得的益處。焉,語氣詞。

(30)為宮室之美:為了自己住宅的華美。宮室,住宅,上古宮與室同義。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識窮乏者得我歟(yú):(為了我)結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所,起指示作用。窮乏,貧困,貧苦。乏,缺少錢財。得,通“德”,名詞作動詞,感激。德我,認為我有恩惠。歟,助詞,表示疑問。

(33)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情愿犧牲生命也不接受。鄉,通“向”,從前。為,肯,情愿。

(34)為:動詞,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作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是,這些。亦,加強語氣,無義。已,停止,結束。

(36)本心:指舍生取義。

相關試題及答案:

【第1句】: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第2句】: 本文先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從正面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了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舍生取義”畢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行為,孟子認為“舍生取義”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義可以同時兼得的時候,孟子認為則應該“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文中體現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第3句】: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試舉例說說。

[答]①比喻論證例。如: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的作用是論證中心論點:舍生取義。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義不辱。②對比論證。如: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向合今對比。③舉例論證。如:一簞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論證以嗟來之食為羞。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從反面論證喪失其心。

【第4句】:怎樣評價孟子的把道義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觀點?

[答]這是唯心主義先驗論,這是不可取的,但他認為為了道義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第5句】:課文中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第6句】: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答]①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7句】: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8句】: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答]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第9句】: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第10句】: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答]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第11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答]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

二:

【第1句】: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避 (2)喪 (3)皆 (4)患

【第2句】:本段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論點,接著運用__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論證這個論點。

【第3句】:你能說說文中“舍生取義”的“義”與社會上哥們義氣的“義”有什么不同嗎?(限定50字以內)

【第4句】:翻譯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故不為茍得也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第5句】: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由是則生而不用也/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B.蹴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C.所惡有甚于死者/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D.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第6句】:請說說文中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的是什么?

【第7句】: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屋舍儼然/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避也/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獨患者有是心也/是進亦憂,退亦憂

D.同舍生皆被綺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第8句】:根據文段內容填空.

(1)選段中,作者將______比作魚,將__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___________。

(2)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此處的“大丈夫”與文段中的“_________”這個詞意義相同。

【第9句】:孟子認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舉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賢者”,并寫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氣節的名句。

賢者:_________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句】:出自該文的成語是_________,現在的意思是:

【第11句】: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故患有所不避(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已的修養)

【第12句】: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闡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美,情感強烈,說理透辟。

【第13句】: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是:

參考答案:

【第1句】:(1)躲避。(2)喪失。(3)都。(4)禍患,災難

【第2句】:生,亦……取義者也 正反對比論證

【第3句】:孟子的“義”指的是大義它事關人民,民族國家的利益(或是與進步的,正義的事業有關的仁義),而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有關的江湖義氣(或只著眼于個人和小團體的無原則的私利)。

【第4句】:(1)(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就會舍棄生命,選取正義。

(2)(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敢做茍且偷生的事。

(3)由此可見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方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

【第5句】:A

【第6句】: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

【第7句】:C

【第8句】:(1)生,義,舍生取義

(2)賢者

【第9句】: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

文天祥:“人生自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第10句】:舍生取義 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

【第11句】:D

【第12句】:A

【第13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賞析: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什么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的。“所惡有甚于死者”,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舍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鐘”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鐘,“萬鐘”指豐厚的俸祿。為什么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現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信息流廣告 網絡推廣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成語故事 詩詞 工商注冊 注冊公司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知識產權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學教程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愛采購代運營 古詩詞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銅雕 詞典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買車咨詢 工作計劃 禮品廠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ps素材庫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免費軟件下載 網賺 手游下載 游戲盒子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網站轉讓 鮮花 社區團購 石家莊論壇 書包網 電地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交换夫妇|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被两个体育生双龙9| 国产日韩欧美不卡在线二区| 884hutv四虎永久黄网|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在线| 日韩一级黄色影片| 亚洲www视频|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香港三级理论在线影院| 国产欧美日产激情视频|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日本特黄特色aa大片免费|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欧美破苞合集magnet|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啦啦啦在线观看视频直播免费| 蜜桃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91酒店疯狂输出女神范范|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第一页| japanese中文字幕|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观看视频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视频一 | 日韩午夜小视频|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站街|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