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藥甘草的句子集錦200條
中藥材“甘草”的歷史典故
中醫認為,甘草無論生用炙用,均能潤肺止咳、調和藥性,治各種咳喘及用于緩和藥性峻猛藥物的毒烈之性等。說起來,甘草的使用還有一段來歷呢。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中藥材“甘草”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中藥材“甘草”的歷史典故
從前,在一個偏遠的山村里有位草藥郎中,他總是很熱心地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給一位鄉民治病未歸,家里卻來了許多求醫的人。
郎中妻子一看這么多人急等著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時又回不來,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藥嘛,一把一把的草藥,一包一包地往外發放,我何不替他包點草藥把這些求醫的人打發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來咬上一口,覺得甘甜怡口。
于是,她就把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紙一包一包地包好,發給了那些病人說:“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藥,你們趕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過了些日子,幾個病愈的'人特地登門來答謝郎中,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草藥郎中一聽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卻心中有數,趕忙把他拉到一邊,小聲對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
草藥郎中又急忙詢問那幾個人的病情,方知他們分別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腫脹之病。此后,草藥郎中便在治療咽喉腫痛和中毒腫脹時,均使用這種“干草”。
由于該草藥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稱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藥材知母的歷史典故
知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長,是綠化山區和荒原的首選品種,屬清熱下火藥,主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中藥材知母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中藥材知母的歷史典故
知母是一味常用的清熱藥。其性甘寒質潤,故有清熱瀉火與滋陰潤燥并舉的特點,可治療肺胃實熱、陰虛燥咳、骨蒸潮熱、陰虛消渴、腸燥便秘等病證,臨床常與石膏、貝母、黃柏、花粉、首烏等同用,影響較大的代表方藥有白虎湯、知柏地黃丸、二母散等。關于知母這味藥藥名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
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藥為生。因她不圖錢財,把采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藥本事無人可傳,想來想去,她決定沿街討飯,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后生,認作干兒子,了卻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一時間,討飯老太要認干兒子傳授采藥本事的消息便傳開了。不久,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學會了認藥治病,豈不多條巴結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飯伺候著。但過了十幾天,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媽”,問起傳藥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幾年再說吧。”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他叫囂起來:“白養你幾年,你想騙吃騙喝呀,滾你的吧!”老人也不慍怒,冷笑一聲,換上自己的破衣裳,離開了公子的家門。
她又開始沿街討飯。沒多久,又有個商人找到他,愿認她當干媽。這商人心里盤算的是賣藥材,賺大錢。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過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老人談傳藥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樣,把老人趕出了家門。
一晃兩年過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說著心事,竟被很多人當成瘋子、騙子。這年冬天,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外。
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個年輕樵夫,他把老太婆攙進屋里,噓寒問暖,得知老人餓著肚子,急忙讓妻子做了飯菜端上。老人吃過飯就要走,兩口子攔住了:“這大冷的天,您上哪兒去呀?”當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善良的兩口子十分同情,勸她說:“您這把年紀了,討飯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們窮,就在這兒住下吧!”老人遲疑了一下,最后點了點頭。
日子過得挺快,轉眼春暖花開。一天,老人試探著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里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于道出了詳情。而樵夫夫婦卻沒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圖啥報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從此,樵夫夫婦忙著活計,很孝順老人,老人就這樣過了3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
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還是愉快地答應了老人。他背著老人上坡下溝,跑東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還不時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終很開心。當他們來到一片野草叢生的山坡時,老人下地,坐在一塊石頭上,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么?”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藥么?”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藥,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藥還沒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來,老太婆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
中藥材馬勃的歷史典故
馬勃,俗稱牛屎菇或馬蹄包有的地方叫藥包子,馬屁泡。屬擔子菌類馬勃科。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中藥材馬勃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中藥材馬勃的歷史典故
馬勃是個放豬娃。
一年夏天,馬勃和幾個孩子到荒山割草。有個孩子不小心,腿肚子被樹枝劃破了,鮮血直流。那孩子疼得直哭,別的孩子也嚇慌了。
馬勃卻說:'別哭,你把傷口按住,等我給你治。'他在山坡上東轉西轉,找到一個灰褐色的`包樣東西。馬勃把灰包往那孩子的傷口上一按,然后用布條扎緊,便把他背回了家。
過了三天,那孩子揭開一看,傷口沒化膿,而且還長出新鮮的嫩肉;再過兩天,傷口全好了。
人們問馬勃:'你小小年紀,怎么知道那東西止血?''你們看,'馬勃卷起庫腿,露出一道傷疤,'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誰教你的?''我自己。'馬勃說:'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沒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疼得直冒汗。正在這時我看見身邊有個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傷口,當時就止住了血,過了幾天,傷口就長好了。以后,不管手劃破了,還是臉碰了皮兒,我都去找大灰包來治。'
從此以后,人們就傳開了,凡是有外傷的就找馬勃;找不到馬勃,就到山上找大灰包。
日子一久,'馬勃'便成了大灰包的名字。說了半天大灰包到底是個啥呢?原來它是馬勃科馬勃菌的子實體,幼嫩的時候是球形的,成熟后干燥化為灰褐色的灰包。
人們漸漸發現,它不但可以止血,還能清利咽喉、散瘀消腫。由于它的用途越來越多,后來就成了一味有名中藥。
中藥材“甘草”的歷史典故
中醫認為,甘草無論生用炙用,均能潤肺止咳、調和藥性,治各種咳喘及用于緩和藥性峻猛藥物的毒烈之性等。說起來,甘草的使用還有一段來歷呢。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中藥材“甘草”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中藥材“甘草”的歷史典故
從前,在一個偏遠的山村里有位草藥郎中,他總是很熱心地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給一位鄉民治病未歸,家里卻來了許多求醫的人。
郎中妻子一看這么多人急等著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時又回不來,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藥嘛,一把一把的草藥,一包一包地往外發放,我何不替他包點草藥把這些求醫的人打發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來咬上一口,覺得甘甜怡口。
于是,她就把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紙一包一包地包好,發給了那些病人說:“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藥,你們趕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過了些日子,幾個病愈的'人特地登門來答謝郎中,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草藥郎中一聽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卻心中有數,趕忙把他拉到一邊,小聲對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
草藥郎中又急忙詢問那幾個人的病情,方知他們分別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腫脹之病。此后,草藥郎中便在治療咽喉腫痛和中毒腫脹時,均使用這種“干草”。
由于該草藥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稱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