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中描寫景物的句子3篇
涼州詞王之渙描寫了
導語:王之渙的涼州詞主要描寫什么?《涼州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而最佳代表的是王之渙的和王翰的詩作。
《涼州詞》不是表現的愛國之意,突出的是“怨”與“孤獨”。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單,兀然獨立于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釋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
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
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簡析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這話是不錯的。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征人的疾苦。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后,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后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扇缃裨谶@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鑒賞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渙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注釋:
①涼州詞:又 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②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河”一作“沙”,“遠”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④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1尺≈【第33句】:3333······厘米)
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⑥何須:何必。
⑦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娊?#183;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⑧度:吹到過。
⑨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⑩春風: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3]
譯文:
被風卷起的黃沙,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 王之渙圖片
七言絕句《涼州曲》,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是當時廣為傳誦的名篇。
涼州詞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注釋】
【第1句】: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第2句】: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里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第3句】:欲:將要。
【白話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新解】
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
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于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
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于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后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為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
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征的現實之中。
《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把《涼州曲》這首意蘊深邃的古詩,譯為如下白話:
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傾來,
琵琶悠曲,助我們痛飲開懷。
忽聽得,馬上樂已高奏催征,
將士們,要喝酒的還不趕快。
醇漿急飲,好一陣頭暈腳歪,
諸君止笑,即令醉倒,又何足怪?
不見我足下這千古沙場,
早成了戰尸狼藉的所在。
涼州詞王之渙語言
涼州詞是王之渙的一首邊塞詩,下面讓我們來欣賞涼州詞王之渙語言的具體古詩內容吧!
涼州詞王之渙語言
【作品簡介】
《出塞》,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主要以描寫邊疆的軍旅生活與軍事行動為主。有一定的主關民族意識,因與其所處歷史時期及生存環境有關。間接的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原文】
《出塞(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解】:
【第1句】: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第2句】:遠上:遠遠向西望去?!斑h”一作“直”。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第3句】: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約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第4句】: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p>
【第5句】: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第6句】: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第7句】: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第8句】: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簡介】:
王之渙 (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王之咸、王之賁皆有文名。他從小就很講究義氣,縱酒談樂,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學。對于參加科場考試沒有興趣,學成后到處拜訪名人。擔任過主管文書簿記的小官,后來因受誹謗而辭職,過著游山玩水的生活。存詩六首,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韻譯】:
黃河發源于黃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間,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折楊柳的悲調曲,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
【評析】: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耙黄笔翘圃姵S迷~,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其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遠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遠上”為“黃沙直上”。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見“白云”。其實,“黃河遠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耙黄鲁恰?,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不可能沒有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霸埂钡膬热?,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崩铋A《詩法易簡錄》進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的“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