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中描寫神靈的句子合集60句
《離騷》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中著名的`經典名句都有哪些呢?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九歌·東君》)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九章·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魂兮歸來!(《招魂》)
離騷是誰的代表作品
《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神話的浪漫主義,成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離騷是誰的代表作品?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離騷作者介紹
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漢族,羋姓屈氏(羋后改為熊姓),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新考古發現可能實際為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主要作品為《離騷》,《九章》,《九歌》,《天問》,《哀郢》,《懷沙》,《招魂》,出自屈原的名句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20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的身世記載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記·屈原列傳》較早而具體。司馬遷之前,賈誼在貶謫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離騷》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轉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與《史記》所載完全契合。和司馬遷同時代而年輩稍早的有東方朔作《七諫》,莊(東漢人避諱作嚴)忌作《哀時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與《史記》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記》所載屈原事跡是基本可信的。當然,傳中也有偶然失敘或史實錯記之處。
近代少數學者對屈原的存在表示懷疑的說法是缺乏根據的。
《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
關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離騷》中自述:“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對此有不同解釋,大致可分兩說:一是王逸說,他認為“攝提”是“攝提格”的省稱,屈原生于“太歲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說,他認為“攝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說明什么年份,兩句只是說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說之中,王逸說更為流行,但因所據歷法不同,結論各異。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這一結論較為精細。
拓展閱讀:《離騷》的后世評價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離騷》的創作,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并采取鋪張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所謂“《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王逸《楚辭章句》),說的就是這一藝術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于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因而又含有整體上的象征意義。《離騷》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第5句】:【第6句】:【第7句】:【第8句】: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統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則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也有全句不用虛字的。這種新的詩歌表現形式,為《詩經》以后興起的騷體文學奠定了基礎。
《離騷》中又多用對偶。據統計,全篇對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現了錯綜對,如“固時俗之工巧兮,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在一句中,還往往以雙聲配雙聲,疊韻配疊韻,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遙以相羊”,等等。這就形成了《離騷》的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奏諧和,音調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同時,《離騷》又大量運用楚地的方言詞匯,如“汩”、“搴”、“莽”、“馮”、“羌”、“諑”、“傺”、“閶闔”等,并常將狀詞冠于句首,帶有濃厚的南國情調和地方特色。詩中對形容詞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寫云霓翻騰之貌,“岌岌”喻高冠聳然之勢,“蜿蜿”狀神龍游動之態,都可謂循聲得貌,曲盡其妙。《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qq個性的句子
有時候寫出一段文字,全都是因為記起了一個人,或者是那些過不去的往事,在心底牽動了本已安靜的心。
有時候因為太冷,才會撿拾那些記憶里溫暖的殘片放在胸口取暖,有些人即便閉上眼睛,也依舊能將他看得很清,很清。
多少握手而歡的愛情,化作一個人的孤夜呢喃,這個冬季擁臂自暖,是不是就可以不再感覺到寒意。
人群中聚了的'是你,人海中散了的還是你,我想把你秘密地藏在一首詩中,卻不知道結局該如何去落筆。
為什么你要賴在我的心里不走,為什么你要把我的心磨成紅豆,注定無法觸及的心跳,我無法再精心安排與你的一次相遇。
我寫了許多許多的詩,卻不能像當年的明細片一樣寄給你,它們會像我一樣,在歲月的一隅靜靜地沉默一輩子。
我們愛著的一直都是背影,我們戀著的一直都是記憶,你早已不在,卻又一直都在,你早已走遠,卻又從未走遠。
無論我們是否還有見面的機緣,無論你是否已經將我遺忘,有些東西注定無法改變,從發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永遠不會改變……
王之渙代表作品
唐代著名的詩人王之渙代表作品是什么詩作呢?下面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送別》、《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的詩,今存僅有六首,載于 《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譯文
春風中一株株楊柳樹,沿著御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么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譯文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賞析
其一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
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
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這首詩反映了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詩中牽涉到唐玄宗對待突厥問題的一些歷史事件。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突厥首領小殺曾乞與玄宗為子,玄宗許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賜而不許和親。后小殺問唐使袁振,袁振說:“可汗既與皇帝為子,父子豈合為婚姻?”后小殺遣其大臣頡利發入朝貢獻,頡利發與玄宗射獵,時有兔起于御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發獲之。頡利發下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絕,人間無也。”后來玄宗為其設宴,厚賜而遣之,最終不許和親。詩中的后兩句通過突厥首領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贊頌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說明其威勢足以震懾周邊少數民族,對于他們的無理要求堅決按原則辦事,決不肯對之妥協以求茍安。
這首詩,從側面贊頌了唐朝在處理少數民族關系上的有理有節,借突厥首領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