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踢走小人的說說匯編100句
打擊小人的文案15條
【第1句】: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貞觀政要》卷五
【第2句】: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
【第3句】: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
【第4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第5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第6句】: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第7句】: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第8句】: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第9句】: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10句】: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第11句】: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第12句】: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第13句】: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第14句】: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第15句】: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磊落小人”元稹
為何說唐代的元稹是“磊落小人”呢?和白居易有關系?
在唐代,元稹和白居易齊名,以至于“元白”的稱號一直流傳至今。
不過,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元稹就把自己的名聲給搞臭了,以至于人人側目。
不擇手段,為升官棄情人
元稹雖然早早就詩名在外,但他最出名的事跡,還是提供了崔鶯鶯這一家喻戶曉人物的原型。
元代王實甫就是以元稹的《會真記》為藍本,寫出了現在廣為流傳的《西廂記》。可能是為了提高發行量,王實甫鼓搗了一個大團圓結局,而實際情形并不是那么回事。
《會真記》差不多就是元稹的親身經歷。元稹23歲那年,偶遇他的親戚崔鶯鶯一家,元稹死皮賴臉地騙取了17歲少女崔鶯鶯的純真感情,丫頭紅娘在這段孽緣中起了關鍵作用,這是婦孺皆知的一段情節。
往后的事情和《西廂記》就大相徑庭了。崔鶯鶯的老娘發現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也只好認栽。這時元稹去長安應試,雖然落榜卻得到了長安“市長”韋夏卿的賞識,沒幾天就娶了韋夏卿的女兒。
韋夏卿不僅是地位顯赫的三品大員,韋姓更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權貴顯要遍于朝廷。對于元稹這樣的窮小子,做闊人家的女婿是向上爬的一個捷徑。從元稹以后的一貫風格就知道,利用裙帶關系追求飛黃騰達對他來說完全不算一回事兒。崔鶯鶯就成了這小子貪婪欲望的犧牲品,論起來,元稹還是陳世美的老前輩。
始亂終棄還不是這個故事里最惡心的部分。元稹對崔鶯鶯并非毫無留戀,然而在長安想起崔鶯鶯的時候,他想到的是,自己不在,崔鶯鶯很可能被別人占有了,并且為此妒火中燒。元稹還自我慶幸,幸好自己在他人之前占有了崔鶯鶯,起碼搶了一個先。難怪清代評論家送了他一頂“小人”的桂冠,以志表彰。不過,有了這樣的念頭,居然還敢堂而皇之地寫下來,元稹好歹可以算是個“磊落小人”了。
或許是唐人開放的作風使然,或許是文人的通病,元稹把這段艷史寫成《會真記》到處吹噓,以此為榮,很有些沾沾自喜的勁頭。而且他還為自己辯護說,凡是崔鶯鶯這樣的天生尤物,早晚不害自己就害別人,我元某人的德行不足以娶這樣的女子,所以只好忍痛割愛啦。
倡廉反腐,卻受權貴欺辱
誰都有過年輕向上的歲月,元稹早年也曾經意氣風發過。左拾遺是唐朝的諫官,可巧的是,像杜甫等不少著名詩人都當過這個看上去可有可無的官,而且都在這個職位上倒了霉。可見文人往往拿雞毛當令箭,元稹在當時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從上任開始,他就接二連三地批評朝政,一直搞到宰相大人心情非常不愉快,把他打發到地方上才了事。
然而,元稹還不服氣,不久后他擔任紀檢干部,抓住劍南東川節度使的腐敗問題一查到底,一口氣掀翻了7個地市級干部,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元稹本人也大出風頭。可是誰沒幾個哥們兒啊,這下元稹開罪了一堆掌權官僚,為以后的`倒霉埋下了禍根。
元稹正在興頭上,再接再厲又在山西查處了一件腐敗大案,又有一串干部因此落馬。此后沒多久他就被調離了原部門,這本是個小小警告,是讓他少管閑事的意思。但在一年間,元稹先后揭發辦理了十幾件大案要案,反腐倡廉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好像沒想過很多人會為此感到不痛快。
很快他就開始倒霉了。元稹在回長安的路上投宿賓館,半夜,著名實權派公公仇士良也大駕光臨。仇士良一看,總統套房被元稹占了,就讓他識相點把房間讓出來。說讓就讓也太沒面子了,元稹自然沒有答應。一來二去地叫起了板,仇士良是牛慣了的,言語不合動手就打,元稹頓時吃了虧,臉上還掛了彩。
事情鬧到長安,仇士良是權傾朝野的人物,當然不會有錯,那元稹就一定不對了。這個時候,元稹大搞廉政工作時得罪的人紛紛出動落井下石了。調查結論是元稹舉動有失官員體面,他再次被趕到地方上當了個小官吏。
白居易等一幫人都多次為元稹不平,但改變不了事情的結局。元稹因此樹立了勇斗惡勢力的光輝正直形象,不過他似乎不喜歡這種不實惠的榮譽,垂頭喪氣——元稹年輕沖動的時代到此結束。
仗勢欺人,誤了李賀終身
大約是吸取了以前的慘痛教訓,元稹感受到了人脈的重要性,在貶謫期間很快就和太監崔潭峻拉上了關系。
崔潭峻回到長安后,把元稹的詩稿整理出來給皇帝老子看,皇帝一看就高興了,這不就是歌壇新天王嗎?元稹立刻被召回首都任職。借著崔潭峻的拉攏,元稹和一大幫太監都成了哥們兒,尤其和實權在握的魏弘簡關系最鐵。
那時,太監的勢力已然形成,不但文武百官不在話下,連皇帝都被他們弄死了好幾個。交上了這么一群好朋友,元稹的事業一帆風順,最后做到了宰相。不過元稹出任宰相的消息一傳出來,大家不是肅然起敬,而是爭相當笑話講,只因為他是太監捧起來的。
有一次,元稹的一群同僚在辦公室里吃瓜,元稹來了,有一同仁就一面轟走停在瓜上的蒼蠅,一面嚷嚷:“從哪來的東西,跑這里來了!”完全就是當面罵人,元稹也只能忍氣吞聲。
有傳聞說,元稹曾經想結交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李賀,李賀見都懶得見他,還說什么“連個進士都沒有考上的人,來見我干嗎!”
李賀的老子叫晉肅,“晉”和進士的“進”同音。后來李賀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憋了一肚子火的元稹找到了打擊報復的良機,極力主張按照避諱的習俗,李賀沒有資格考進士。古文宗師韓愈為此特意寫了《諱辯》為李賀喊冤,但除了后來被作為模范作文收入《古文觀止》外,沒給李賀幫上什么忙,李賀生生為這事郁悶了一輩子。
老來荒唐,與白居易換女友
元稹的宰相沒有能夠干長,才三個月就因為政治斗爭被擠了下來,發配到地方上混事了。以后元稹就越發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了,正經事不干,荒唐事不少。
在紹興任上,元稹和當時在杭州的白居易除了互相寫詩風花雪月之外,還臭味相投地互換歌伎女朋友。杭州有個叫玲瓏的歌女,很得白居易賞識,元稹聽說了就向白居易借走玲瓏一個多月才還回去,哥兒倆還分別為玲瓏寫詩作為紀念。好兄弟做到了這個份兒上,“元白”、“元白”,還真不是白叫的。
元稹在浙江前后待了6年,閑來無事,其間忽然懷念起當初在成都結識的老相好薛濤來,一度曾經準備派人去接薛濤。恰在此時,元稹遇到了當地一個樂工的老婆叫劉采春,不但歌聲動聽,而且姿容出色。薛濤雖然是唐朝一代才女加美女,到底比元稹大了十來歲,此時已經年長色衰,元稹有了劉采春,就把薛濤給扔到了腦后。
離開浙江兩年后,元稹在湖北任上結束了他充滿是是非非的一生。對于一個人,歷史有歷史的審判,一個時代自有一個時代的標準。后人可以欣賞元稹,也可以不喜歡他,但不能否認,就像他和白居易共同寵愛過的那名歌女的名字一樣,元稹是個很“玲瓏”的人。
小人愛蓮優美散文
大兒鋤豆溪東,二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一一一題記!
突然間,腦海里閃爍出這半闕詞來,也不記得什么詞牌?作者何人?正好以這幅霧蒙蒙的荷塘晚景兒,寫一些關于我與荷花的情愫,老蓮?殘荷?然而,此刻我心里跳蕩的,是周敦頤那篇千古美文《愛蓮說》。
認識荷花的時候我還小,老家的屋后是一塊竹林,林子不大,兩籠郁郁蔥蔥的毛竹中間有一洼約十平米的小水塘,奶奶在水塘邊偷偷種了一株桃樹,稍大一點就每年都開一些粉紅色的花,花期不長,也許是靠水源太近,或者不向陽的原因吧。
桃花謝了總會灑落一地,灑落在那一汪清泉的小池里,漂浮在水面上,被山泉泡著,直到泡的翻白,把水也映染成淡淡的粉紅顏色,泡成春天的味道;因為它結的果子從來就沒成器,我一直也沒品嘗過這顆樹上成熟的桃的滋味兒,那種充滿誘惑的味道。
三月的杏青梅小,桃兒才珠子般大小的時候就自己掉落了,我的記憶里吃過奶奶用純天然蜂蜜制作的蜜餞桃干兒,那股酸酸的滋味兒,那種奶奶的味道;只能看花的,生長在竹林中的桃,那時候我以為它就是夾竹桃。
兒時的七十年代,那是個講政治立場和階級斗爭的年代,家里的自留地連著這片竹林,自然就種了許許多多可以觀賞和食用的花草,像芙蓉花,黃花,杭菊,木槿花,向日葵,紅花,蘭草,雞冠花,佛手瓜,金銀花,公丁香和菖蒲艾草這些;當然,最好看的,花期最長的'要數那滿滿一池塘繁茂的荷花;地邊還種了一些像薄荷,霍香,荊介,紫書,麥冬,小茴香……這些可以泡水作茶的植物。
外爺是赤足醫生,那時的農村合作醫療條件很簡陋,爺爺的醫術很好,人緣也不錯,大隊特意多劃了一小塊地給我家做自留地種些中藥材,這些紅花綠葉常常被那一梗開著黃色花的蒲公英包圍著,夏天紫紅的桑葚,冬天青綠的扁柏,臘梅花……這里是我兒時印記里的百草園。
每個季節里都有花開,我們都有新鮮的花做蔬菜;印記里荷花的絕色自然是高過所有花的,因為它的花瓣大,嬌艷,似乎永開不敗的樣子;桃花謝盡的時候,一瓣一瓣卷著的葉兒紛紛從清澈的泉水里嶄露頭角,大小不一的葉片兒鋪在水面,咕咚的蛙兒調皮地在嫩嫩的葉兒上嘻戲吵鬧著,跳躍著;美麗的紅蜻蜓在其間追逐著,玩耍著,有節奏的揮舞起翅膀點起水來……
蟬兒低唱著,不知不覺葉子之間就會冒出幾枝肥碩的花蕾,潔白的,粉紅的,紫色的,說不定一夜間就會開出些花兒來,姹紫嫣紅,爭奇斗艷的;南風吹起,聽竹的聲音,沙沙地動聽;品荷的味道,在漱漱的竹葉相撞之間飄散著一股幽香。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要摘些荷葉蒸一些叫做大腳板的饃饃,和那時候難得吃到的米糕粽子,清香的滋味,我至今難忘;爺爺說荷葉是一味上好的中藥材,有清熱解暑,泄火祛邪的作用。
翠綠中帶著灰白瑩潔的葉子,臨近仲夏時分已經十分蒼勁,一改嬌柔嫵媚的樣子,從水里昂起頭來,任夏天的雨點敲打,似乎已把它錘煉成不染一塵的翠玉,任水珠兒翻滾。
使君子花一樣,任暴漲的山洪沒過她的頭頂,待第二天,她的葉兒永遠都會浮起在水面,她把水凈化的清清亮亮;清澈見底的荷塘里,只見三五成群的魚兒游來游去,吐著泡泡。
她!中通外直,婷婷玉立。
我對荷花的喜愛遠不止這些,仿佛覺得還應該寫點什么,比如蓮開的花,比如蓮藕,比如蓮籽和藕葉兒,比如清風中那一縷縷幽香……所有的這些,都是我愛的蓮,生命中那朵蓮花;她一直開在我的心上,開在我的夢里,香遠溢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