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的唯美句子集錦90條
《終軍,字子云,是濟南人》閱讀練習附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12分,每小題3分)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辨博能屬文聞于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遺,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衛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風俗。偃矯制①,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湯以致其法,不能詘其義。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日: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專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臧,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又詰偃:膠東南近瑯邪,北接北海,魯國西枕泰山,東有東海,受其鐵鹽。偃度四郡口數田地,率其用器食鹽,不足以并給二郡也?而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干名采譽,此明圣所必加誅也。偃窮詘,服罪當死。上善其詰。
初,軍從濟南步入關,關吏予軍繻②。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③,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行郡國,所見便宜④以聞,還奏事。上甚悅。
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⑤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軍死時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選自《漢書》)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證的帛。③傳,憑證。④便宜,利益、好處。⑤橫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遠;外官,指使者之職。
終軍,字子云,是濟南人。年少好學,因為有口才博學擅長寫文章在郡中聞名,他十八歲時,就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聽說他有特殊的才能,招他到郡府接受遣送,非常驚奇他的才能,想與他結交,終軍給太守行了拱手禮后就離開了。終軍到長安上書談論國家大事,漢武帝認為他的文章與眾不同,往命他為謁者給事中。
元鼎年間,博士徐偃被派出巡視風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在臆東、魯國一帶熬鹽煉鐵。回到朝中上奏,調任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極大,依法應判死罪。徐偃認為按照春秋大義,大夫出疆公干,有關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獨斷專行。張湯能施加法律,卻無法駁倒他。皇帝下詔讓終軍審問,終軍責問徐偃:古時候諸侯各國,國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間就不通消息.時常有訪問會盟的事情,國家的安危,瞬息萬變,所以可以不受君令而便宜行事;現在天下統一。各地風習都一樣。你在國家疆域之內巡視,反而說是出疆,這是為什么?況且鹽鐵。那些郡都有積蓄,(熬鹽煉鐵)國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處,你卻拿可讓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為借口,這更是為什么?又質問他:膠東南近瑯琊,北接北海,魯國西靠泰山,東有東海,從四郡得到鹽鐵。徐偃估計四郡的人口數目,田地數目,日常用具器物食鹽,不夠用來同時供給二郡嗎?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來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個人名譽。對這樣的作為,皇常一定要加以懲罰。徐謠理屈詞窮,承認有罪該死。皇上十分高興。
當初,終軍從濟南步行進函谷關,守關官吏給他一塊布帛憑證。終軍問:拿這東西有什么用?那個官吏說:這是返回的憑證,回來時應該拿它合符。終軍說::大丈夫到國都游歷,決不返回。丟下憑證就走了。終軍巡視郡國,把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利的事記錄下來,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十分高興。
當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時,終軍主動請求說:我沒有馳騁疆場的功勞,卻能擔任宮中侍衛,白吃了五年俸祿。邊境時常有警報,我應該穿上堅甲拿起利器,冒著流箭飛石,沖鋒在前。我愚鈍不熟悉軍事,今天聽說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輔佐使者,在單于面前講明是非利害。我年輕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職,不足以勝任使者之職,自己心中有難以承受的郁悶怨恨(對自己)。皇帝覺得他的話很不一般,就升為諫議大夫。南越與漢朝和親,皇帝就派終軍出使南越,去說服南越王,想讓南越王來朝拜,作漢王朝的諸侯國。終軍主動請求說:我希望得到一根長繩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來。于是終軍前往游說南越王。南越王聽信了終軍的話,并且答應舉國附屬漢朝。南越宰相呂嘉不愿歸順漢朝,便發兵攻擊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漢朝使者,南越王和漢朝使者都被殺了。終年死時年僅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他為終童。
【第9句】: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辯博能屬文聞于郡中 屬:寫作
B.還,奏事,徙為太常丞 徙:提拔
C.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 辭:托辭
D.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致:送達
【第10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軍揖太守而去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B.且鹽鐵,郡有余臧 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C.為復傳,還當以合符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D.乃遣軍使南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第11句】: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終軍志向的一項是 ( )
①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 ②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
③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 ④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
⑤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 ⑥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第12句】: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終軍年少時以好的口才聞名,武帝認為他的文章寫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辯在駁斥徐偃狡辯時得到了充分體現。
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讓膠東、魯國一帶熬鹽煉鐵,對張湯的彈劾巧言狡辯。終軍審理此案,接連幾次詰問.使徐偃理屈詞窮。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終軍闡述了自己的情況,表達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覺得他的話很不一般,就提拔他為諫大夫。
D.南越和漢朝和親,終軍請纓前往,由于越相呂嘉弒君篡位,越王以及漢朝使者,均被殺害,年僅二十多歲的終軍也未能幸免。
【第13句】: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偃巡封城之中,稱以出疆,何也?(3分)
(2)軍行郡國,所見便宜以聞,還奏事。(3分)
(3)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4分)
參考答案:
【第9句】:B(調動官職)
【第10句】:C(均為介詞.拿,用。A.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折。 B.連詞,表遞進,況且/副詞,
將要。D.副詞,于是,就/副詞,竟然。)
【第11句】:A(③反駁徐偃之言④皇E對終軍的肯定⑤終軍勸說越王及結果)
【第12句】:D(越壬以及漢朝使者,均被殺害不是由于越相呂嘉弒君篡位,而是由于呂嘉不欲內屬。)
【第13句】:(1)你在漢朝的國境內巡視,卻說是出疆,為什么? 注:巡稱譯錯一個扣1分,語意通順1分,共3分。 (2)終軍巡視郡國,杷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記下來),返回后上奏皇上。 注:行聞譯錯一個扣1分,語言通順1分,共3分。
(3)臣子應當披上堅固的盔甲手持鋒利的武器,抵擋敵人的利劍滾石,在前面開路。
注:宜披堅執銳當啟譯錯一個扣1分,共4分。
終軍,字子云,是濟南人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辨博能屬文聞于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遺,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衛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風俗。偃矯制①,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湯以致其法,不能詘其義。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日:“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專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臧,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又詰偃:“膠東南近瑯邪,北接北海,魯國西枕泰山,東有東海,受其鐵鹽。偃度四郡口數田地,率其用器食鹽,不足以并給二郡也?而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干名采譽,此明圣所必加誅也。”偃窮詘,服罪當死。上善其詰。
初,軍從濟南步入關,關吏予軍繻②。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③,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行郡國,所見便宜④以聞,還奏事。上甚悅。
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⑤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軍死時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選自《漢書》)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證的帛。③傳,憑證。④便宜,利益、好處。⑤橫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遠;外官,指使者之職。
譯文:
終軍,字子云,是濟南人。年少好學,因為有口才博學擅長寫文章在郡中聞名,他十八歲時,就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聽說他有特殊的才能,招他到郡府接受遣送,非常驚奇他的才能,想與他結交,終軍給太守行了拱手禮后就離開了。終軍到長安上書談論國家大事,漢武帝認為他的文章與眾不同,往命他為謁者給事中。 元鼎年間,博士徐偃被派出巡視風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在臆東、魯國一帶熬鹽煉鐵。回到朝中上奏,調任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極大,依法應判死罪。徐偃認為按照春秋大義,大夫出疆公干,有關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獨斷專行。張湯能施加法律,卻無法駁倒他。皇帝下詔讓終軍審問,終軍責問徐偃:‘“古時候諸侯各國,國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間就不通消息.時常有訪問會盟的事情,國家的安危,瞬息萬變,所以可以不受君令而便宜行事;現在天下統一。各地風習都一樣。你在國家疆域之內巡視,反而說是出疆,這是為什么?況且鹽鐵。那些郡都有積蓄,(熬鹽煉鐵)國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處,你卻拿可讓國家安定萬民生存為借口,這更是為什么?又質問他:“膠東南近瑯琊,北接北海,魯國西靠泰山,東有東海,從四郡得到鹽鐵。徐偃估計四郡的人口數目,田地數目,日常用具器物食鹽,不夠用來同時供給二郡嗎?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來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個人名譽。對這樣的作為,皇常一定要加以懲罰。”徐謠理屈詞窮,承認有罪該死。皇上十分高興。
當初,終軍從濟南步行進函谷關,守關官吏給他一塊布帛憑證。終軍問:“拿這東西有什么用?”那個官吏說:“這是返回的憑證,回來時應該拿它合符。”終軍說::“大丈夫到國都游歷,決不返回。”丟下憑證就走了。終軍巡視郡國,把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利的事記錄下來,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十分高興。
當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時,終軍主動請求說:“我沒有馳騁疆場的功勞,卻能擔任宮中侍衛,白吃了五年俸祿。邊境時常有警報,我應該穿上堅甲拿起利器,冒著流箭飛石,沖鋒在前。我愚鈍不熟悉軍事,今天聽說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輔佐使者,在單于面前講明是非利害。我年輕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職,不足以勝任使者之職,自己心中有難以承受的郁悶怨恨(對自己)。”皇帝覺得他的話很不一般,就升為諫議大夫。南越與漢朝和親,皇帝就派終軍出使南越,去說服南越王,想讓南越王來朝拜,作漢王朝的諸侯國。終軍主動請求說:“我希望得到一根長繩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來。”于是終軍前往游說南越王。南越王聽信了終軍的話,并且答應舉國附屬漢朝。南越宰相呂嘉不愿歸順漢朝,便發兵攻擊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漢朝使者,南越王和漢朝使者都被殺了。終年死時年僅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他為“終童”。
《論慎終》閱讀練習及答案
論慎終(節選)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內安,必有外擾。當今遠夷率服,百谷豐稔,盜賊不作,內外寧靜。此非朕一人之力,實由公等共相匡輔。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也。”魏征對曰:“自古已來,元首股肱不能備具,或時君稱圣,臣即不賢,或遇賢臣,即無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賢臣,而君不思化,亦無所益。天下今雖太平,臣等猶未以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人君為善者,多不能堅守其事。漢高祖,泗上一亭長耳,初能拯危誅暴,以成帝業,然更延十數年,縱逸之敗,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為嫡嗣之重,溫恭仁孝,而高帝惑于愛姬之子,欲行廢立,蕭何、韓信功業既高,蕭既妄系,韓亦濫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輩懼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間悖謬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懼,用保其終。”
貞觀九年,太宗謂公卿曰:“端拱無為,四夷咸服,豈朕一人之所致,實賴諸公之力耳!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使豐功厚利施于來葉,令數百年后讀我國史,鴻勛茂業粲然可觀,豈惟稱隆周、炎漢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齡因進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關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則天下永賴。”太宗又曰:“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于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懷遠勝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
(節選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4.對于加點字下列各項中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 化:感化,打動
B.何以知之 知:得出結論
C.朕端拱無為 端拱:繼承帝業
D.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 觀:閱讀
5.下列對文言文知識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稱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D.《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6.下列對于文言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善始易,善終難。做一件事情,開頭做好并不難,難的是堅持不懈,善始善終,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B.創業難,守業更難。創業初期,往往能夠勵精圖治;承平日久,便難免驕奢放縱,導致敗亡。
C.唐太宗從漢高祖、漢惠帝等真正實例進行論述,進一步說明當權治國的人應該時刻居安思危。
D.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都臣服歸順了,不只是太宗一個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輔佐。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天下今雖太平,臣等猶未以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2)君臣父子之間悖謬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
答案:
【第4句】:A,A項應該理解為“教化”。
【第5句】:A,股指的就是大腿。
【第6句】:C,太宗只是對漢高祖進行假設。
【第7句】:(1)如今國家升平,但是臣等還不敢就此坐享太平,也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2)漢初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悖逆荒謬到這種地步,難道不是難以保全功業的明證嗎?
【譯文】貞觀五年,唐太宗對周圍的侍臣們說:“自古以來的帝王都不能長期教化天下,他們當政時假如國家內部安定,那么必定就會有外亂騷擾。而如今遠方外族歸順我朝,天下五谷豐登,盜賊不起,國家內外寧靜。這絕非我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實在是有賴于各位大臣的鼎力輔佐啊。然而居安不能忘危,治平不能忘亂,雖然明知今天無事,也得考慮如何才能有始有終。要經常這樣反省思索,才是難能可貴。”魏徵深表贊同,說:“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君主和大臣往往不能兩全其美,相得益彰。有時君主圣明,而臣下不賢;有時遇上賢臣,卻沒有圣明的君主。如今陛下圣明,所以天下太平,假如當初大唐只有賢臣,而君主不想廣施教化和仁義,要想促成今日之美政,也是不可能的。如今國家升平,但是臣等還不敢就此坐享太平,也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從古以來,君主想做好事的,往往不能堅持到底。漢高祖本是泅水亭的一個亭長罷了,起初他能夠救危難誅暴秦,所以成就了帝王大業,但如果他在位的時間再延長十幾年,他肯定會因放縱逸樂而陷于衰敗,不能保住他當初創下的功業。根據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漢惠帝本是嫡長子,他溫恭仁孝,被立為太子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漢高祖被愛姬的兒子所迷惑,想另行廢立;蕭何、韓信,是漢代的開國元勛,德高望重,可是蕭何曾被無端打入大牢,韓信也無緣無故遭到貶黜,最后被誅殺三族,其余功臣像黥布等人恐懼不安,終于謀反叛逆。漢初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悖逆荒謬到這種地步,難道不是難以保全功業的明證嗎?所以我不敢自恃天下安定就掉以輕心,而是心懷憂患,經常用歷史上的危亡來警戒自己,以激勵自己將治國政策貫徹到底。”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各位公卿大臣說:“我繼承帝業以來,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如今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都臣服歸順了,這難道只是我一個人的能力所致嗎?其實這是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輔佐之功啊!現在是我們思考如何善始善終的時候了,我們應該竭盡全力,使大唐的江山社稷永遠穩固,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讓我們大唐的豐功偉業、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澤被四方,使數百年之后的人讀到大唐的歷史,無不為我們燦爛輝煌的業績而贊嘆不已。難道歷史上就只有周代、漢代以及光武、明帝的功績才稱得上是萬世的楷模嗎?”房玄齡說:“陛下雄韜大略,功德無量,把功勞推讓給群臣,今天天下太平,這是你的圣德,我們臣下有什么功勞呢?只希望陛下能有始有終,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唐太宗又說:“我時常閱讀歷史書籍,發現平定亂世的君主年齡一般都超過四十歲,只有光武帝年僅三十三歲。但是我十八歲就起兵征戰,二十四歲就平定了天下,二十九歲就做了天子,這是當今武功勝過古代的緣故。我少年時代就開始了戎馬生涯,沒有時間讀書,所以貞觀以來,我一有時間就閱讀書籍,可謂手不釋卷。我謹記以史為鑒的古訓,從古代圣賢書中,我知道了風化的根本,政治的關鍵。依此施行了幾年,天下終于獲得了治理。如今民風淳樸,子孝臣忠,社會和諧穩定,這是文化勝過古代的緣故。從周代、秦朝以來,戎狄等邊境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現在他們都已歸順了朝廷,這是民族關系勝過古代的緣故。我有何德才和能力,能夠取得這樣的功業?既然已經取得了這三個方面的業績,奠定了如此堅實的治國基礎,我們又怎能不善始慎終呢?”
課內閱讀練習題附答案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像我這樣對閱讀如饑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閱讀使我得到了報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閱讀也大大擴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對著一面花紋駁雜的石墻,我會呆上半天,構想種種神話傳說;路上遇到一個殘疾人,我會黯然神傷,編織他的'悲慘身世。
1.根據句子意思,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寫在后面括號里。
(1)像餓了想吃、渴了想喝那樣。形容要求十分迫切。( )
(2)不需要解釋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簡單、明了。( )
(3)形容心情不好,情緒低落。( )
2.填空。
(1)莎士比亞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是一個______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3.醉心閱讀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文段中哪些語句說明了這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如饑似渴
(2)不言而喻
(3)黯然神傷
2.(1)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2)比喻 書 營養品
3.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擴展了我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