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接受教訓”的機會-1464字作文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漁民們尊為“漁王”。但漁王常常向人們訴說自己的苦惱:“我的捕魚技術這么好,兒子們為什么這么差?
芽從他們懂事起,我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如何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甕’。等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一點一滴,凡是我長年辛苦總結出來的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他們的腦子也不笨。可是我始終不明白,為什么他們的捕魚技術還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選”一位智者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他:“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芽”“是的。”“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芽”“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把他們帶在身邊,生活上也照顧周到,生怕他們受苦受難。”
于是智者語重心長地說:“問題就出在這里,你只傳授給他們技術,卻沒有傳授給他們教訓。要知道,對于一個人來說,教訓與經驗一樣重要,缺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現如今許多獨生子女的家長缺乏讓孩子“接受教訓”的意識。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為孩子遮風擋雨,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求學、就業,各方面都關懷備至,生怕孩子遇到半點麻煩和挫折。
殊不知這樣等于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掘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遭遇失敗和“接受教訓”的機會,沒有機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長大成人。馬克思說得好:“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如果當一個母親看到孩子第一次系鞋帶時打了個死結,以后便不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當孩子第一次洗碗時打碎了碗或弄濕了衣服,以后便不再讓他洗碗;當孩子第一次疊被子時花費了一個小時,便嫌他笨手笨腳,以后統統由母親自己代勞——那孩子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嗎?芽家長們的這種做法與漁王的教子法,不是一樣嗎?芽漁王為了讓兒子們少走彎路,手把手地教,寸步不離地教,剝奪了兒子們自己經受失敗和“接受教訓”的機會,不放手讓他們單獨去與風浪搏斗,他們怎么能掌握高超的捕魚技術呢?
事實上,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免不了要經受一些挫折和失敗。在他們獨立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和困難的同時,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教訓,接受了教訓,才能增長智慧、勇氣、能力、經驗等,才會有生存的本領和自立于社會的能力,才能成大器,干大事,立于不敗之地。曾任明朝宰相的張居正,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13歲赴武昌鄉試,湖北按察會事陳東看了他的試卷,拍案叫絕。這時,恰好湖廣巡撫顧玉麟到武昌巡游,他也認為張居正是個非常難得的人才,但他卻說:“最好這次讓張居正落第。”理由是,“居正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發達易使他自滿,斷送了上進心。
讓他落第,能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促其奮發圖強。”在他看來,挫折與教訓對一個人的成長很有益處,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催人奮進、使人清醒,可以使人感悟到平常情況下難以得到的人生真諦。一個具有雄心壯志和遠見卓識的人,應該能夠接受教訓,經受住失敗與挫折的考驗。張居正后來成為中興明朝杰出的政治家,這同他少年“落第”、經受挫折和接受教訓的磨練不能說沒有關系。歷史上有許多教子有方的名人都十分重視給孩子創造“接受教訓”的機會,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就是其中一位。
平時,他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從不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當孩子蹣跚學步時,他就買一箱皮球給他們玩,孩子摔倒了,他不但不去扶,反而笑著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他還經常帶孩子們到野外徒步旅行,遇上狂風暴雨,他就有意和孩子們在一起經受雨淋。有時,他還和孩子一起禁食,讓他們學會忍饑挨餓。他要讓孩子們學會自制、忍耐,培養孩子堅韌的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有人說:生活中最有用的東西是自己的經驗,而經驗是從教訓和比較中產生的。由此說來,給孩子“接受教訓”的機會,就是為孩子開掘幸福生活的源泉。筆者建議諸位家長,在現實生活中,給孩子們創造點“接受教訓”的機會,讓他們在挫折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