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哨火-972字作文
臘月二十一,我們一家人默默地送走了九十歲的太公。以往的元宵節,我們都會圍著太公做元宵。太公的耳朵不好,所以話很少,他只是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們,咧著只有兩顆牙的嘴巴顫巍巍地笑……
今天又是元宵節,不見了太公,多了幾許思念。奶奶一邊攪拌著米粉,一邊往里面加桂花,米粉的香味和著桂花的甜香一下子在屋里蔓開,奶奶的思緒也隨著這香氣飛回了以往的日子。“我們小時候兄弟姊妹多,家里窮,每到過年的時候太公都‘如臨大敵’,根本拿不出錢來購置年貨,更別提新衣服啦、壓歲錢啦,能吃頓飽飯就很滿足了。”奶奶悠悠地道來,米粉不一會兒就在她手上變成了粉團,還冒著熱氣。奶奶掰下一小塊粉團搓成了圓,再用手指邊摳邊捏邊轉,就像變魔術一樣,一個精致的“小碗”就捏好了。
我貪心地往里面放了一大塊豆沙,把“小碗”裝得滿滿的。奶奶用食指和大拇指慢慢地收攏“碗口”,邊收邊轉著說:“那時做元宵哪還像現在這樣考究啊,又是桂花又是餡兒的。”奶奶轉著轉著,“碗口”就變成一個小尖尖,一個扎著沖天辮的“元宵娃娃”就做好了。“吃好了實心圓子,太公就會帶著我們兄弟姐妹一大幫子去‘放哨火’。”說到這兒,一絲笑意掛上了奶奶的嘴角。
我實在好奇“哨火”是什么,終于忍不住打斷了她,問道:“奶奶,什么叫‘放哨火’?是煙花嗎?”被我一問,奶奶笑意更濃了,說:“我們小的時候,到了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拿著火把,到田埂上、到曠地里,大聲地為新年祈福許愿。據說誰的嗓門最高,過路的神仙菩薩就會聽到,保佑他心想事成。”“還有這樣的風俗啊!”我驚呼,一直以為我們是個內斂的民族,許愿從來都是默默的,可是剛剛就在奶奶的敘述中,我知道原來中國人也有酣暢淋漓吐露心聲的時候!“奶奶,‘放哨火’真酷!”“是啊,那是讓我們在窮苦的日子里,對新年燃起希望、鼓起勇氣的吶喊,太公每次都恨不得扯破嗓門兒,祈求過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原來,哨火是太公直面困境、樂觀向上的宣言!
是他一肩挑起生活的重擔,艱難地把奶奶拉扯大,這才有了今天我們這一大家子!我若有所思地看著傷感的奶奶,靈機一動:“不如今天我們也來放一次哨火吧!”我揮揮手中的禮花棒說:“看,這不是現成的火把嗎?”我攙著奶奶,來到樓頂的露臺上點燃了禮花棒,耀眼的禮花一飛沖天,照亮了夜空。被這火光鼓舞著,被初春乍寒的清風吹拂著,一股異樣的激情在我胸口起伏澎湃,我大聲地喊道:“太公,謝謝你!謝謝你,在最艱難的日子里沒有放棄!”我的喊聲久久在新村的上空回蕩,此起彼伏。我突然覺悟,此時的哨火應該是一種傳承!是我們接過太公的火把,繼續追求美好生活的開始;也是我們接過中華民族的火把,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深邃與博大,繼續開拓未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