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739字作文
說“三”中國人說的話、寫的文章,涉及“三”這個數字的時候頗多,亦頗經典。蒙少時念“三字經”,年長時嘆“三生”,佛事曰“三寶”,看破紅塵要跳出“三界”等等。你可以笑談三國,漁樵說話;還可以品讀三分,村俚傳奇。
直覺言“三”者,些許歡喜,大多悲情。譬如有俗語云“話說三遍狗也嫌”,諷刺的是哆嗦到了極點,即便畜牲也頓生厭惡。可這里邊有倆問題:若是忠言,你嫌它作甚;倘是壞話,敢說三遍?于是這話也可做做文章:小人物位卑言輕,你大可斥之嫌之;大人物位高權重,你千萬要把他們的話當成是諄諄教誨了。
特別申明:老師說的話還是蠻可愛的。又譬如成語“不三不四”,源出于《易經》的爻辭。所謂“二三多毀,四五多譽”,意思是說二爻三爻上壞話多,四爻五爻上好話多。
“不三不四”似乎可理解為不好不壞,而真這樣理解,就大錯特錯了。
現在,說你是個不三不四的人,你認為是在恭維你?抑或你真認為自己是個不好不壞的人,至于沾沾自喜?天底下不知道這詞是罵人的人不多,你何苦自找呢,何苦自尋“是東西不是東西”式的煩惱呢?我們提倡實事求是,主張分清是非善惡,當三即三,是四即四,毋庸置疑。只是警匪勾結、官商一體、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時有發生,屢屢見諸報端。如此,“不三不四”還是有可用的時候的。
當然,對象是學生時例外。還譬如“三遷”,原本是一段千古佳話,現如今已演變成黑色的幽默。當代的“孟母孟子”們竟演“三遷”鬧劇:甲省遷乙省;一般遷重點;農村遷城市。
擇校,擇校,陪讀父母知多少!我的父母沒陪,他們遵循古訓,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我本人除讀書頭疼,其余都樂。再譬如“三天打魚二天曬網”,說得多好:一悠閑,二愜意。
誰說你沒好好工作學習,不是打了三天魚么;誰說你拚命工作學習,不是曬了二天網么。別忽悠我等,一周5工作日,打魚曬網排的滿滿的不是?可笑的則天武后,搞什么無字碑,換我準刻上這詞兒,免得后人譏我不勤勉!注:本段不批評包括老師學生在內的任何人。至于“三陪”“三進宮”“三只手”之流,想起來就令人戰栗,不談不嘆!以上夠悲情的吧,肯定不符合老祖宗大歡喜結局的欣賞口味,卻到底令我想起“吉祥三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