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我不是你的陌生人-2294字作文
早上六點,我詢問了酒店大堂的應侍生,他簡單地介紹后,遞給我一份澳門旅游地圖,用雙手,只是這個細節,只是一雙手的姿態,我讀到了一種真誠和尊重,我道了謝,攜著歡悅心情,出了假日酒店,獨自去品讀這座城市。
從廣州街往西步行,不到五分鐘,就是葡金娛樂城,已有著正裝的女侍者,點了玫瑰紅的唇彩,踩著標準的步伐來上班了,我拍下了這個舉世聞名的博弈者的天堂的大門。前往大三巴。
一
殷皇子大馬路
這路名彌散著一股貴族氣息,從地圖看,這里是最繁華的鬧市區了,可能因為時間還早,行人和車都不多。澳門的街道是從容的,連紅綠燈都很少,路旁的廣告牌也少,并且典雅。絕對不象香港或內地的鬧市,各式各樣的招牌氣勢洶洶地直逼你的眼。
其中一座淡雅的牌,遠遠地立在巴士站前,宛如一位深閨出來的婦人,溫婉而端莊地靜默著,這是咀香園餅家的招牌,上面說“陪伴澳門七十載”——她說的是“陪伴”,我一下子覺得親近了。咀香園餅家可說是澳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食品,除杏仁餅,咀香園的老婆餅和老公餅,也讓人感到份外親切,好象溫馨的家和那些親昵的稱呼就在眼前了。為表彰咀香園對旅游業發展的貢獻,特首何厚鏵頒發旅游功績勛章給咀香園第三代繼承人黃若禮。
人行道是白色石鑲嵌而成,中間間或拼出一些圖案來,烏賊、箭魚、章魚,太陽等等,澳門總不忘了它是受惠于大海的島城。頗有歐洲風格的路燈兩側,高高懸著兩掛玲瓏的花籃,宛如童話里公主手中的花籃,鮮紅的小花從綠叢里探出頭來,在風中搖曳生姿,讓人生出呵護的愛憐來。小城的美,更多了幾分女兒的嬌羞。
一個街口,紅燈亮了,看看路牌,是南灣大馬路,也是一條絢麗無比的街道啊。一棵古樹,被截去了兩桿主枝,只剩下一枝閃亮著鮮綠的葉,再往東的那花團錦簇的路啊,在霞光中誘惑著我的腳步,可是,面對著兩條美麗的路,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說“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吧!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頭……”而我,也只能拍下照片,留下這條美麗的路在記憶里。
二
議事亭前地
在旅游圖冊里,議事亭前地的廣場,最吸引人的是那由黑白石鋪墊起來的波紋地面,宛如一紋一紋的海浪,似乎涌動著,那么舒緩的起伏,又如舞動的霓裳的絲帶,飄起飄落,如夢如幻。此刻走近廣場,則更是為它的浪漫氣息而嘆惋留戀。
廣場中央,一座袖珍噴水池,比起內地的任何城市的噴泉,它都可以說是小巧玲瓏的,水池中央的青銅雕塑,讓我恍然回到紫金山天文臺。澳門,在你流落在外的歲月里,也曾有多少過往于此的人,在絲絲縷縷的細節中,感受著你與母親的血脈相連呵。
廣場北面的兩座建筑,雖比不上巴黎的風韻和倫敦的成熟端莊,但也有著典型的南歐風格,鵝黃和橘黃的迷人色調,體現著葡萄牙人惟美的風范;走在澳門,那些潛藏著艷麗與頹喪氣息的尖頂建筑,隱隱約約透出寞落的神色,總是令人仰瞻低回,比起隔海相望的香港那樣摩登的城市來,不知道要雍容多少,溫婉多少。而我們中國的傳統建筑也是醇厚悠久的,但是它們都是一本正經的,集體體現著一種工工整整的王者之氣,或是說那些建筑群總有一個中心,從故宮到西湖的官邸,帶著明顯的三綱五常的等級。
這里,就如東方的歐洲。清晨的陽光滲透進那一扇扇穹形的窗子里,橘色的房子散發出一種柔和的溫情,這也是卸下“成者為王”的傲慢之后依然扼守尊嚴的一種氣度,或者更準確地說,它現在更好表明了它與人平等相待的淺淺微笑,是的,我覺得它是一座淺淺微笑的房子。
我向廣場南面木椅上的長者問路,他用帶有粵味的國語給我指路,還帶了我一程,攀談中,他說他祖籍中山,在這里鑲牙為業。直到三巴街,他才止了步,我向他道了謝,從他滄桑的皺紋與和藹的笑容里,感受到一種遙遠的有些陌生的祖父般的關愛。一個人行走在陌生的城市,總是能遇上熟悉的表情,微笑的表情。
三
慈善堂
從議事亭前地往東不遠,有一條叫慈善堂的小巷,我只能說它是一條妙曼的小街,悠閑寧靜,別有韻致,就如頹勢豪門中的小姐,依然堅持她心中的高貴。小巷中央一串圓形花壇,開著雅致的小花,左邊鵝黃的墻壁上伸出一臺臺小窗,一方潔白的花缽就恰如其分地安下了家,而那些艷麗的花兒呀,兀自美麗著,陶醉著,那么無憂無慮,我不覺羨慕起這些花兒來,還有什么比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讓一些美麗的花兒肆意的開放更幸福的呢?
右邊灰白的建筑上,瀉下一瀑綠色的藤蘿來,青碧,幽深而繁茂,面對這些盎然的生命,竟然開始留戀季節,擔心秋風拂來時,這些美麗的生命又將怎么樣書寫凋零啊?
小街的盡頭,懷念著這里最早的主人:賈尼勞主教的塑像和墓碑。
在慈善堂旁邊有一家成衣店,你若留心一定會喜歡,玻璃門上只有一句話,你就成了這里的朋友了,上面說“這里沒有陌生人”,我欽佩店主,他(她)讓你覺得被信任,心好象悄悄地被什么碰了一下,一種莫名的隱約的喜悅閃過。在澳門,我總能夠時不時被一些陌生的東西溫暖一下,很好的感覺,真的很好。
走過澳門,占據我心中最美好地位的,就是這條小街了。它讓我感覺,我不是這里的陌生人。
四
大三巴
沿著有些狹窄的三巴街墨色的路往北,兩旁的店鋪比較冷清,在一個小街口,見到一位賣花老媽媽,她那里有康乃馨,有黃玫瑰,還有荷花——全是飽滿的花骨朵。荷花在我的家鄉是野生的,自己開了,之后默默謝了,除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外,沒有這么貴氣,當然也不能與玫瑰平分秋色的。我本來沒有買的意思,可是我站得久了,而老媽媽的花攤前還沒有一位顧客,結果我買兩只,買的是荷花。
在大三巴前,竟有一池荷,還有了兩朵怒放的荷花,那池里一尊雕塑,是一對愛戀中的男女,彼此贈送荷花,我才明白,原來在這里,清水芙蓉在戀人心中,大概比玫瑰更純凈高潔吧。
終于來到這座牌坊前,這曾是三百年前的一座教堂,它與火有著很深的淵源。先后曾發生過三次火災,一八三五年的那場大火,終于把這座兼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典雅風格的偉大建筑付之一炬,只留下了這座前壁墻。
牌坊上下共五層,頂端十字架下有一只銅鴿,圍繞著太陽、月亮及星辰,下面幾層是圣母和圣經里圣人的雕像,圣母旁邊圍繞的牡丹象征中國,而菊花則是紀念建造這座殿堂的日本的能工巧匠。
也許是已經矗立了三百多年的緣故,大三巴牌坊好像一個見慣了大場面的老人,安靜地立在一旁,任憑腳下紛爭喧囂隨風而逝。
站在大三巴牌坊高高的臺階上,我的心沉靜下來了。
我不是你的陌生人,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