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弟子規-957字作文
我讀《弟子規》,最有感觸的是書中并不起眼的兩句話:“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思是只要是人,就是同類,皆須相親相愛。我想這部書的作者李毓秀生活在古代中國,這兩句話體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的美好愿望,期望人人都有仁愛之心,就像上蒼覆蓋蕓蕓眾生,大地承載億萬黎民一樣。《弟子規》中的這兩句話,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精華不滅,代代傳承。我想起了不久前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那次地震使得多少兒童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小康人家一夜之間變成廢墟?與此同時,也喚醒了無數國人的愛心。回想5月12日那個夜晚,我們經歷的是美麗的夢境,而汶川的人們卻承受了一場空前的災難。事情發生2天后,學校就組織了全體師生獻愛心活動。起初我的打算是捐獻一元錢,因為我只是一名小學生,并無經濟來源。可是當一幕一幕災情被電視展現,一個一個感人的故事被報紙披露出來后,我的心情也像電腦軟件一樣“升級”了,由捐一元錢變成了一定要捐五元錢。
那時我想,雖然我只是個小學生,但是仍然有義務幫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害的人們,一個五元錢不算什么,但是千千萬萬個五元錢匯集到一起,就會像無數條河流那樣,最終匯集成愛的海洋,滋潤那片災難的土地。
問題出在我這個小學生身份上。不管捐一元還是捐五元,當時我可是兩手空空啊。我不是個喜歡向家長要錢的孩子,這曾是媽媽引以為傲的一個理由;所以這次我也不能破例,向媽媽要這5元錢。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掙來,這樣也許更有意義。我考慮過幫同學的忙來賺錢,也考慮過替附近雜貨店看門來獲取“報酬”,但最后還是選了個正規的路子——收集家里的“破爛”賣到廢品收購站去。我家搬過兩次家,儲物間里積攢了大量淘汰的雜物,舊書舊報啦,廢金屬啦,爛塑料和破皮件啦,等等,倒騰出來要值不少錢呢。可惜我年少體弱,大件的東西搬不動,只能挑拿得動的東西往收購點送。記得我忙了大半天,跑了四五趟,一身灰,一臉泥,最后一趟還差點崴了腳脖子,終于達到了目的:掙了六元四角錢!捐出五元,我還能剩一元四角供平常零花呢。捐錢那天下午,許多同學帶著從父母那兒要來的錢滿面笑容的去了學校,我們班有一個同學一鳴驚人,竟然帶了二十元錢去了,我欽佩他們,但是并不羨慕。
獻愛心的錢不是用來攀比的,更別說那是父母的錢了,所以我對我那沾滿汗水的五元錢,還是非常自豪的……現在,汶川已經重新發展起來。是什么力量推動它迅速發展起來的,是愛心,是“天同覆,地同載”的愛心!我想,中國人的愛心是源遠流長的,讀《弟子規》,又一次得到了證明。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小學生應該細讀《弟子規》。當然,更要用實際行動續寫新時代的《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