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一
碑林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其創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陜西藍田人),時任陜西轉運副使。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之一,也是歷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地。“碑林”由于碑林叢立如林,蔚為壯觀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已它獨特的收藏而成為中外馳名的藝術瑰寶。
西安碑林現收藏有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數量為全國之最,且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xx多年。這里碑石如林,篆、隸、楷、行、草各體俱備,名家薈萃,精品林立,令人驚嘆不已。
碑文
碑林中還有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如中外馳名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錄了景教(古羅馬基督教的聶思脫里派)的教旨儀式,在中國的傳播及景教僧在唐朝一百五十年中的政治活動情況,碑側及下端刻有古敘利亞文記事和僧徒多人題名,在研究宗教史及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唐代名書法家徐浩書寫的《不空和尚碑》,碑文記述了佛教密宗的傳承歷史,以及榮任唐王朝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不空和尚的業績。唐天寶二年(公園743年)大溫國寺寺主思莊等,為紀念其師懷惲建立的《唐闡法師碑》,記載了凈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善導大師和懷惲法師弘揚凈土的事跡,彌補了歷代史籍記載之不足。馳名的《漢曹全碑》記載了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以及在陜西合陽一帶的活動。還有“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及“和德面縛歸死”等事實,均可彌補和訂正史書的缺憾。
墓志
西安碑林內,還收藏了九百余塊從晉至清的墓志。墓志是為了防止陵谷變遷,桑滄更替,將死者的姓名、籍貫、官職、生平事跡、埋葬地點等,刻于石上、磚上,使后世有所稽考。這些墓志所記事實,可以考證史籍之異同,補充史籍記載的缺漏,研究各民族及各國的交往,考證古代郡縣鄉里之所在,以及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等等。
書法碑
碑林對人們的最大吸引力,還在于它集中了許多杰出出發家的傳世名作。如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筆畫圓潤而精氣內涵,體勻整秀而飄逸多姿。
碑林保存的名碑中,以唐碑最為突出。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險勁精絕,格局峻峭,間架結構端整勁秀,筆力剛勁,“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自成一家。褚遂良書寫的《同州圣教序碑》,被譽為筆勢如鐵劃銀鉤。他的書法流暢多姿,氣勢剛健,顏妙超縱,彌覺珍貴。歐陽詢之第四子歐陽通,幼年失父,刻意模仿父書,得父法而險峻過之,父子齊名,號“大小歐陽”。傳世石刻,除河南開封博物館收藏得《泉男生墓志》外,就數碑林所藏的《道因法師碑》了,他的書法剛勁,結構嚴謹,與其父各臻其妙,而又一脈相承。
碑林碑林還保存了唐代杰出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五通豐碑。其中有他四十四歲時寫的《多寶塔碑》;五十六歲時寫的《郭家廟碑》;六十二歲前后寫的《藏懷恪碑》;七十一歲時寫的《顏勤禮碑》;以及他七十二歲時寫的《顏家廟碑》。這使我們有幸欣賞一個偉大書法家,三十年間各時期的杰作。顏真卿的字被稱為“顏體”,他的楷書端莊雄偉,行書遒勁郁勃。他用筆均而藏鋒,內剛勁而外溫潤,字的屈折處圓而有力。
《大達法師玄秘塔碑》,是唐代晚期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杰作,書體嚴謹渾厚,筆勢挺拔遒勁,勢如削竹,骨力遒勁,歷來有“顏筋柳骨”的贊譽。
碑林最著名的書法碑,還有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的,由唐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墨跡中的字組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懷素寫的《草書千字文》,篆書在唐代,推李陽冰為首,被譽為“若古釵倚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后,一人而已”。他的篆書《三墳記》和《先塋記》,運筆合理,矩法森森。
石刻
碑林中還有許多引人注目的石刻,更使碑林錦上添花。如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刻的《唐王維畫竹》,以它的挺拔瀟灑之態,清妍高雅之神,博得人們的喜愛。明代刻的《達摩東渡圖》和《達摩面壁圖》,是西安風顛和尚的手筆,畫面以粗線條寫意,局部用工筆細描,畫出一印度僧人的虔誠形象,及其生動傳神。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二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石質書庫,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達3500余件。
碑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石臺孝經碑》,這塊碑是由唐玄宗親筆書寫并注釋的。它形式獨特,四面都刻字,碑冠刻的是青龍騰空,它還有三層碑座,每一層都都刻有精美的圖案。那石碑上都畫上了一個個格子,格子里是用楷書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個字,格子旁邊的小字是對該字的注釋。可以看出,唐玄宗對這種所謂的小事都這么認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來我們去的是7個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不僅造型百出,碑上記錄的事也是五花八門,不僅有李斯、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家的杰作,還有文字游戲《畫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細看,卻是一個個字,還是一首詩呢!畫即是字,字即是畫,字畫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圖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標注得清清楚楚。當時沒有測量儀器,地圖還能畫的如此精準,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最后去的一個展室里的碑全是原來放在國子監給學生作范本,用處類似于現在字典一樣的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些碑,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學生們的課本都是他們自己用手抄出來的,你抄,我抄,他抄,難免會有些筆誤。有了這樣一個范本,學生們有了一個校對的地方。這塊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個字,字字都工整準確,讓人肅然起敬。
走出博物館,可我的心還在那一塊塊碑、一個個字前。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奇葩,字寫的好,不僅是看起來美,更是為了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信念。
我愛西安碑林博物館!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三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征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以及詩畫雙絕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碑林的各陳列室,以欞星門中門為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前半部為臨時性專題陳列室,自軸線正中上有“碑林”匾額的碑亭以北為碑林陳列室,西側為石刻藝術室。進入西安碑林大門,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兩層飛檐的亭子,里面豎立著著名的《石臺孝經》。這是由四塊石板組合成的長方形石碑,高5.1米,安置在三層石臺上。《孝經》是宣揚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歷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視。唐天寶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加注,并用隸書行文。
第一陳列室
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修蓋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陳列室里主要陳列,內容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12部經書,共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并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第二陳列室
第二室陳列著許多具有史料價值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于公元781年,后世才從地下發掘。此碑記敘了古代羅馬景教傳入中國的盛況,石碑側面用敘利亞文刻寫了70位景教人士的名字。石碑記載的史實中外史書全無記載,因此彌足珍貴。清代丹麥人荷爾漠來西安用重金偷買未遂,只好托人刻一假碑(現存倫敦)。它是研究中外關系的寶貴資料,其拓片早已輾轉國外。《中尼合文陀羅尼經幢》是一種柱狀石刻,有六角柱形、八角柱形和圓柱形,用中國和尼泊爾兩種文字刻成,反映中尼兩國佛教的交流。《不空和尚碑》反映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史實。《明德受記碑》記載了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建立的農民政權“大順國”,并反映了當時陜西災后“人食人”的慘狀。《曹全碑》雖是為漢代曹全樹碑立傳,卻無情地記載了他鎮壓黃巾起義的事實。
第三陳列室
石刻藝術室和游廊收集了陜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東漢的石獸、畫象石,唐代的蹲獅、犀牛。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有四駿保留在這里。這里陳列的唐代供應石燈十分引人注目,燈分九層,無論造型還是燈案的圖案,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附近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燈就是仿此唐燈所造。此外,還有出土移此的東漢石刻墓門,唐代石槨。石槨陰刻的星相樂舞,仕女圖,槨外浮雕彩繪文武侍從和騎龍駕鳳仙人,都是歷史和藝術珍品。來到碑林,不要忘記這里還有一個高2.5 米、重6 噸的景云大鐘。每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臺發出的鐘聲就是出自這個巨鐘。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四
各位游客我們碑林博物館不僅是因為“碑石如林“而著名。而且它的石刻藝術也是馳名海內外的。接下來我們來到的便是石刻藝術博物館了,石刻藝術博物館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陜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
由于時間關系再這里我只給大家介紹以下這兩個石刻藝術的代表作昭陵六駿和老君像。
昭陵六駿,相傳由著名的畫家閻立本所作的。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戰功外,也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并告誡后世子孫創業之艱難,六駿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儀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場景。它們分別是(白蹄烏,特勤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由于他們過分的精美,其中颯露紫和拳毛瓜兩駿馬石刻于1914年被以美國人勾結封建軍閥盜運美國,現存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六駿經過了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他們的造型依舊健美,神態逼真,是唐代杰出的藝術珍品之一。
老君像,這座老君像原來位于西安酈山的老君殿,老君既老子,他是道教的創始人,當時統治階級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推崇道教封老子為創始人。據說這座老君像是安祿山為了取悅李聾基讓人用漢白玉雕刻而成,采用了圓雕的手法,既細致入微有自然生動,也是屬于國寶級文物。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到次結束了,如果有興趣您還可以參觀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獲。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五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現在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好了,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就是有‘石質書庫’美譽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了。
走進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里保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筑。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去之后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歷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墻外側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出這三個門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道而來參觀,當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入。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筑,稱為“欞星門”。傳說“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欞星門有嚴格規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欞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筑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欞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六
大家好!歡迎來到有“石質書庫”“書法的故鄉”之稱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今天由我帶領大家欣賞這里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碑林歷史悠久,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這里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大、名碑最多,是一座真正的書法藝術寶庫。碑林是在宋代孔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因而保留了孔廟的部分布局。如取義出入禮儀之門的西門“禮門”,東門“義路”。南面這座雕梁畫棟的木牌坊稱為太和元氣坊,是由華山西岳廟移來的。它南面是塞門。再往前這兩個半扇形的水池,叫泮池。它也是古代孔廟特有的一種建筑,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能通過泮橋去拜謁孔子,并在池中取水洗筆,所以呢我們將考中秀才也叫做“入泮”。碑林,是以泮橋北欞星門的中門為主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開。進入欞星門,我們來看一下儀殿東西兩側的這兩件國寶級文物:景云鐘和大夏石馬。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年間而得名。這口鐘紋飾精美,鐘聲悅耳宏亮,上有292字銘文,是睿宗李旦少有的傳世之作。大家每年除夕夜聽到的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就是我們景云鐘的鐘聲。大家再隨我來看這座大夏石馬。大夏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個政權,由于當時戰事連綿不斷,大夏國建都只有短短的24年,這匹唯一有大夏紀年的石馬就顯得彌足珍貴。
好了,咱們繼續往前走。大家看到道路兩旁這六座對稱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陳放的碑石,主要記載的是當年康熙、乾隆平定戰亂的一些經過,我們稱其為御碑亭。
現在大家隨我來看這個亭子,它就是我們碑林標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上面的“碑林”二字相傳是清代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書寫的。碑亭下陳放的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成最特別,雕刻最華麗的碑石。“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主要講的是孝道,因立于三層石之上而得名。這通碑高約 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塊巨大的青石組成。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所寫,字體雍容大度,端莊秀美,非常的華美飄逸,并用小楷在旁邊作了注解。其目的是達到“以孝治天下”。碑額上刻有“大唐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這十六個大字是由玄宗的兒子肅宗李亨用篆書所寫的。整個碑文集中了由兩位皇帝書寫的四種不同書體,同時宣揚的都是儒家的孝道,所以,不論是從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來看,都是無與倫比的。因此我們也常稱此碑為“迎客第一碑”。好了,現在我們就進入各陳室進行參觀吧。在這個第一展廳里,主要陳放《開成石經》。它因刻于唐文宗開成年間而得名。建立碑林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開成石經》和剛剛參觀完的《石臺孝經》的。《開成石經》的內容包括:《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轂梁傳》、《詩經》、《爾雅》等十二部經典著作。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由于當時活版印刷還沒有發明,就連雕版刷也還不普及,為了避免傳抄的錯誤,唐文宗下令將它們刻在石碑上,立于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作為范本,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共114塊,228面,6502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合稱十三經。等一會兒大家可以回來細細品讀這世界上最重、最厚的一部石質書籍了。
現在,我們前往第二展室。這里陳列的是唐代一些著名書法家的碑石。它們常常被人們作為學習各種書體的入門范本。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政治、文化、經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各類人才輩出。那么它的外交又如何呢?請大家來看一下這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是一塊記載基督教傳入中國情況的碑石,是件國寶級的文物,也是我們碑林中國際知名度最高的一塊碑石。“大秦”,是唐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系“聶斯脫里派”傳到中國后的叫法。景教在公元635年傳到中國,此碑刻于公元781年,碑文記載了景教的教旨、教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景教徒在我國唐代150年中的活動情況。碑文下方有古敘利 1 文。此碑一經出土,曾風靡一時,對研究宗教史及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我們再來看這個號稱“千金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是長安弘福寺高僧懷仁受命,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體刻的,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字,一字賞金一千,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帖》。好,繼續往前走,我們去第三展室參觀。這里主要陳列歷代各種書體名碑,其中包括篆、隸、楷、行、草等5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看出我國漢字演變的過程。我們先看一下隸書的代表漢《曹全碑》。這方碑出土于陜西合陽縣,曹全是合陽的縣令,為官期間,清政廉潔,為人們所擁戴,死后人們就集資為他立了此碑。碑中的隸書字體秀美多姿,蠶頭燕尾,結構勻稱,一波三折,外顯俊秀而內含剛健,是現存漢碑中的精品。再來看一下草書的代表作-草圣張旭的《千字文》。張旭是唐代杰出的書法家,俗稱張顛,因為他性格豪放,為人灑脫,每次趁醉盡興揮舞,狂放不羈。這篇《千字文》,上下貫通,首尾相接,大小錯落,濃淡相間。初看如一堆亂麻,連綿不斷,但實際上每個字的翻轉,跳躍都遵循嚴格的法度。
下來我們去參觀一下“石刻藝術室”,石刻藝術室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展出。首先我們看這組圖稱為東漢畫像石。它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內容除少數神話歷史傳說外,大量取材于現實生活,最具代表的就是這幅《牛耕圖》,這種“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生動地再現了2000多年前我國東漢人的生活情景。
這組“昭陵六駿”,來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這六匹馬是李世民在打江山時馳騁疆場時所乘過的,它們都為大唐帝國的奠基立下了豐功偉績。李世民為顯示自己的赫赫戰功和對六駿的紀念,于公元 636年令畫家閻立本設計,雕刻家閻立德依形復制刻于石上,并親自書寫贊語,由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刻在每件浮雕的右上角。“昭陵六駿”不僅造型高超,就是其名稱、色澤和戰斗經歷都有一段十分動人的故事。令人惋惜的是“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流失美國,現存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其余四駿也歷經了千年風霜,在它們身上,既記載著曾經的輝煌,也承載了歷史的恥辱。
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組葬具——李壽石槨。李壽是高祖李淵的堂弟,死后陪葬于高祖獻陵。槨是棺外的一道葬具,在石槨的內外有線刻的樂伎、舞伎、侍女、文臣武將還有狩獵圖,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宮廷樂舞和貴族生活的盛況。
好,我們進入宗教展區參觀。大家看到的這個叫“皇興造像”。“皇興”是北魏的年號,它采用浮雕手法來體現犍陀羅雕藝術。犍陀羅是古印度的一個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羅與古希臘兩地雕刻技法的精華,它的特點是姿態生動,線條簡潔,衣紋質感強。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這尊漢白玉雕刻的老君像,它原來供奉在驪山的老君殿,是華清宮朝元閣的遺物。我們看老君身著寬松的道袍,腰系衣帶,正襟危坐于石臺之上,神情莊嚴肅慕,雙目智慧而深遂,是罕見的佳作。據說這尊老君像是安祿山為取悅唐玄宗,在開元天寶年間,從幽州范陽令名工巧匠用漢白玉雕刻而成。
好,我們碑林的參觀講解就簡單向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各位。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七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碑林,我是導游員.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一同來游覽碑林。
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中國書法的藝術,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氣息。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進,有著“石質書庫”和“書法故鄉”之稱的西安碑林博物館。 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聳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們西安碑林是在中國古代文廟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從1087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900多年的歷史。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國來說是一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了。
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孔廟。站在孔廟當中,最先吸引我們眼球的,就是這座高大的牌樓了。它叫做“太和元氣坊”。在上方還有非常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整個太和元氣坊,我們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來形容它。
在太和元氣坊的底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水池,叫做泮池。中間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橋稱泮橋。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在泮池里洗筆,并且走過泮橋。
走過泮橋之后,出現在我們眼前非常古樸獨特的門就叫做“欞星門”。在門的中間可以看到兩個大字“文廟”。左邊有“德被天地”,右邊有“道貫古今”,這兩句話、八個字都是出自于《論語》。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穿越欞星門,我們即將跨越的第二道門叫“戟門”。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這個地方要下轎,武官走到這個地方要下馬,在兩邊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見孔子的。
穿過戟門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匹石馬,它就是大夏石馬了它的雕刻風格屬于圓雕形式線條粗曠簡潔給人一種古樸與凝重的感覺,大家都知道馬的四蹄應該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這匹馬的前面和后面之間都有一定石頭的處理,為什么呢?就是為了防止戰馬倒塌,大家仔細看這匹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興六年”等字樣,這匹戰馬是唯一的有大夏紀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貴,屬于國寶級文物.
現在咱們一起去看下對面的另一件國寶級文物--景云鐘,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口鐘的鐘聲。在哪聽過呢?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點響起的鐘聲。景云鐘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鐘。他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三絕:這第一絕就是它紋飾非常精美.它分為上中下三段,每一段有很多的格子,每個中有不同的圖案.第二絕就是它的聲音清脆悅耳洪亮.第三絕就在于它的這段文字.它是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的。李旦曾經寫過三處的書法,但是流傳至今的只有這口鐘上的書法了。所以這段文字非常珍貴。它講了兩個內容:一個是宣揚這口鐘的鐘聲。另一個則是道教的奧秘了。景云鐘也在1964年的時候獲得了世界名鐘的美譽,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
請大家繼續隨我前行,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就碑林廣場了。大家看到道路兩旁這六座對稱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陳放的碑石,主要記載的是當年康熙、乾隆平定戰亂的一些經過,我們稱其為御碑亭。現在大家隨我來看這個亭子,它就是我們碑林標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我們可以抬頭看到蒼勁有力的兩個大字“碑林”。他就是由當時著名的大將軍林則徐親自書寫的。
在“碑林”兩字下方,迎面而來的,就是體積最為龐大、制作最為精美,并且最早遷至西安碑林,被譽為“迎客第一碑”的——《石臺孝經》。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撰寫,并且注釋,又建立于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想必唐玄宗將這樣的孝經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來治理天下。
整個《石臺孝經》高近6米,碑身,碑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得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下面請各位游客隨我一同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開成石經》。因刻于唐文宗開元二年,而得名的《開成石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書了。
在我們來到碑林之后,就會看到這樣一個明確的記載:他一共有65萬252字,主要的內容有我們眾所周知的《論語》、《爾雅》、《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等。最初只有12部經書,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合稱13經。也是當時所有的知識分子,科舉考試所必讀之書。由于在古代印刷術還不是十分的發達,為了避免手抄的錯誤,所以講經文科到石頭上作為范本供認們校對。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請大家繼續隨我前行,我們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陳列室了,這個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可謂是精華薈萃之地。在眾多的碑石當中,我們著重的來看顏真卿的作品。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大唐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在44歲的時候,所著作的。說道顏真卿,相信大家對他的字都不會感到陌生,“顏筋柳骨”,顏體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在這,我們還可以對照著另外一塊碑石—《顏氏家廟碑》,來看一下,這是顏真卿在72歲時所寫的。
有這樣一個說法: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的早期作品,而顏氏家廟碑則是他的成名作和成熟作了。所以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多寶塔感應碑的字顯得非常的清秀、瘦小,而顏氏家廟碑的字,就顯的成熟了許多,肥厚了許多。
說道中國的書法家,都是 “字如其人”。顏真卿可以說是“字如其人”的典范。在他77歲的時候,奉命勸喻參加叛亂的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在以死相脅和高官厚祿的利誘下,當面痛斥李希烈,并給自己寫好了墓志銘和祭文,立志以死報國,最終被李希烈縊死。顏真卿向我們展示了一代書法宗師的氣節與風范。
好,我們就來到了第三陳列室。在這里,主要欣賞到的是草書的代表。來看一下張旭的《肚痛貼》、和懷素的《千字文》。說道張旭,他被后人稱為“張癲”。有一個愛好,就是喝酒,并且是逢酒必醉。酒醉之后,會拿著頭發沾上墨汁,揮“發疾書”。
講到懷素,和張旭是一樣的,雖然身為和尚,可是卻有著共同的愛好,就是喝酒,并且也是逢酒必醉。兩位書法家的字體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比如說都是非常的灑脫、非常的奔放。兩通作品都是草書的代表,同時也是國寶級的文物。
接下來,展現在眼前的就是第四陳列室當中的兩幅圖畫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副《關帝詩竹圖》,細心的游客會發現它并非一幅簡單的竹子圖,而是由一首五言絕句所組成的。叫做“不謝東君意,甘心獨立明。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寫照了。整幅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之精美。
接著我們再看一下旁邊的《魁星點斗圖》,主人公是以一個小鬼的身份出現的,他腳底下踩著一個鰲,手里點著一個斗,希望自己可以高中的意思。同樣是由兩句話八個字所組成的,叫做“正心修身,克己復禮”,是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認真,都一樣會做的到。
在請大家隨我這邊,我們進入了碑林的最后一個部分——石刻藝術室。
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陵墓石刻,一部分是宗教石刻。我們先來看陵墓石刻的代表——“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墓前的石刻,相傳是由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它們分別是白蹄烏,特勒彪。拳毛騧,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騎過并壯烈犧牲的坐騎。唐太宗為顯示自己的赫赫戰功和對者流匹駿馬的思念才詔令立昭陵六駿。但是今天有一個遺憾之處,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六匹馬當中有兩匹馬是復制品,也就是大家看上去比較完整的兩匹,一個叫做“拳毛騧”,一個叫做“颯露紫”,他們是1920xx年被美國人盜走的,現存于美國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六駿經歷了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他們造型依就健美,神態逼真。是唐代接觸的藝術珍品之一。
好,我們進入宗教展區參觀。大家看到的這個叫“皇興造像”。“皇興”是北魏的年號,它采用浮雕手法來體現犍陀羅雕藝術。犍陀羅是古印度的一個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羅與古希臘兩地雕刻技法的精華,它的特點是姿態生動,線條簡潔,衣紋質感強。
好了各位朋友,到這里,我們的游覽就全部結束了。但愿今天的參觀能帶給您一些收獲。謝謝大家!
碑林博物館導游詞精簡篇八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文廟就是孔廟,現在仍保持著孔廟建筑的格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墻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陜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
請大家看這個牌坊,它叫“太和元氣坊”。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墻,不便人們出入,所以在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中間有座是半圓形的池子。這就是泮池。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并在泮池洗筆。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接著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門額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有三門,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其他人員出入的。戟門,又稱儀門,是進入孔廟的第三道門。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好了,關于孔廟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里。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云鐘和大夏石馬,現立于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唐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此鐘重約6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鐘身最頂端蹲有蒲牢,傳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因善鳴,所以伏于鐘頂。鐘上銘文共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云鐘的贊語以及鐘的鑄造經過。銘文外,鐘身分別布著雕刻精美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表,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這座鐘移被選入世界名鐘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云鐘鐘聲的錄音。
這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稱為“大夏石馬”。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陜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赫連勃勃命其長子赫連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于赫連璝的墓旁,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石馬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肌肉豐滿,馬腿間有兩組石柱,使馬站的很穩,這也是它從戰火紛飛的年代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