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不出?是“目的顫抖”“穿針理論”?還是實力不濟?
01
我最近在被兩篇共6000多字的論文搞得瑟瑟發抖。
為什么就不能像我寫公眾號推文一樣文思泉涌呢?生活不易,秋秋嘆氣。
而到了結課周,我發現身邊好多小伙伴都在為論文焦頭爛額。
“一上午寫了300字。”
“寫不出論文我就坐著一直吃,已經吃了一天了啊啊啊啊。”
“生活中令我深感無力的瞬間,就是論文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時候。”
“別讀研了,連結課論文都寫不出來。”
等。
大概生活中最讓人崩潰的瞬間就是你明明目前做不到卻一直被逼迫的時候了。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由于人類的惰性,我們常常會把事情推到,才完成,也就是俗稱的“拖延癥”。
而我們面對“”,卻總是把思想集中在最后成果和目標上,高度的焦慮和被迫的注意集中感并不會讓我們立馬提高效率,反而會加深我們的緊張氛圍,事倍功半。
02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目的顫抖”,也叫做“穿針心理”。
其實意思很容易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越全神貫注的努力,線越不容易穿入。越緊張越做不好。”
這讓我想起我媽媽穿針的時候,她總是搬著板凳坐在陽臺向陽處,手指間捻著線頭,瞇著眼小心翼翼穿線,有時候一兩次穿不進去她就會著急,不小心扎到手后會更生氣,手一揮便召喚出我妹妹,將任務交給她。
她真的不行么?當然不是,她只是雜念太多,顧慮太多罷了。
火箭少女101中的段奧娟成團前曾經是一個素人,身材管理并不顯著,和其他團員相比確實有點差距。
可是,在錄制《創造101》期間的她面對高強度的訓練和公演安排,她都做不到顯著的提升自己的身材管理水平。而在成團一周年左右,鏡頭驚喜的發現,她瘦了。
鎖骨,馬甲線,直角肩都出現在了這個曾經的微胖女孩身上。
面對記者的疑問,她說,“我就是這樣的,太著急去做一件事反而效果不好,不太上心了,慢慢的也就可以了。”
這就是典型的“目的顫抖”。
當你所有的心思都在一個目標的時候,目標不會變得很強大,反而會變得很脆弱。脆弱到你的手一抖,目標就粉身碎骨了。
03
而現在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現實,關于《形勢與政策》的結課論文,我花了四天時間寫作,全文3000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完成的,那我前幾天在干嘛?
在被自己“焦慮”的情緒主導著。
擔心自己的中心不夠切題,擔心自己不能在截至時間前完成,擔心因為提交的慢老師的印象不好,擔心查重率高,眼看著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定稿了,我的主題框架還沒有出來。
你看我擔心了這么多,效率卻一點都沒有提升,反而當我靜下心,放下顧慮后,才會一步一步更接近目標。
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克服這種“目的顫抖”,最關鍵的就是在加強自身修養的同時更好的調整自己的心態。
科學實驗表明,一組兒童在情緒良好情況下平均智商為105,但在緊張狀態下卻降至91,兩者相差十分顯著。另據心理學家測試,75%的學生臨考前都有緊張、焦慮乃至恐慌的情緒。考試結果也表明,許多同學考試失利、高考落榜,并不完全是因為考題太難,而是因為思想過于緊張,以致記憶混亂,思維阻滯,一時茫然不知所措造成的。
來源于網絡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心態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平和積極的心態下,一個人會變得從容鎮定,思維靈活,他的潛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顯得愈加聰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而在緊張慌亂的心態下,一個人會變得思維遲鈍,想象貧乏,他的潛能就會始終處于睡眠狀態中,從而顯得木訥,不管做什么事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見“目的顫抖”效應。例如:
1) 長時間注目一個漢字,越看越不象,越看越沒有把握,只好查字典驗證
2)使勁盯一幅畫,盯到一定時間,眼睛的焦距不聽使喚,那幅畫變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
3) 寫詩。左不是,右不是,深不是,淺不是,上不是,下不是
4) 穿針引線的時候,竭力想穩住雙手而事與愿違
等
但請不要忘記的一點是,綜合素質和實力也是克服“目的顫抖”的重要條件。
只有實力和心里素質同時具備,目標才會離你越來越近。
放下顧慮
潛心學習
文|秋秋
圖|網絡|謹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