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篇一
本節課中我首先設置小明購買活動用具的情境,提出一個“可以有多少種選配方法”這個問題。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學生是有難度的,之前我設置了一個坡度:提問“可以怎樣選?”借助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選配”。接著讓學生有目的的探討一共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此環節通過生與生的交流,讓學生明白不僅可以“先選木偶、再配帽子”,也可以“先選帽子、再配木偶”。這樣通過觀察、猜測、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打開了學生的選配思路,激發動手選配的熱情,構建起對數學富有個性理解的過程。
接著是用圖形代替實物,連線表示選配,再次體會選配的過程,設計這個層次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從實物到圖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實際問題,其目的不局限于問題的答案是什么,教育價值更體現在獲得實際問題里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這里用圖形代替實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簡便等優勢,還有利于學生深入體會選配的含義,引導學生逐步構建數學模型。
然后是找尋兩種物體選配間的規律。學生發現規律并不是很困難。因此在此環節中我有意設計了讓學生分兩組進行研究:一組研究2頂帽子,8個木偶的選配情況;一組研究4頂帽子,4個木偶的情況;研究了三組事例:2、3、6;2、8、16;4、4、16,這樣學生比較容易發現兩種物體個數與選配種數之間的關系。最后讓學生在得出兩種物體間搭配規律后進行驗證。
本節課中在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去探索:
1、學生用學具擺一擺之前,教師給予學生比較明確的學習小提示:就是要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因為要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富有挑戰性,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的愿望。
2、研究兩種物體的數量與選配方法的種數,這三種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蛟S有些學生在2、3、6的情況研究中能夠發現規律,但并不能僅僅從一個例子中得出規律,所以借助這個例子,再研究2個例子,這樣讓學生在“找”中探究,讓學生在“找”中思辨,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共識,悟出規律,讓規律在學生的探究中內化,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型。
3、練習的設計,本節課的練習設計重點突出生活因素,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在最后設計了襯衫與領帶的搭配,讓學生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在這里考慮到思考的難度,設計了一個坡度,分別說出3件襯衫可能的搭配方法,最后再說出選配方法的種數是12的可能性。
總觀本節課,我努力通過課本中的主題圖創設情景,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學生分工合作中,選一選,配一配,培養孩子有序、有規律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找出選配的種數與兩種物體數量間的關系,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篇二
找規律這節課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找出規律、用語言描述規律、會用規律、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欣賞規律美。
一、課的開始是給出10個圖形,10秒記住,男生女生比賽,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發現有規律的一組記得快、記得準,沒有規律的一組不好記憶。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男生那組沒有規律,但男生的速度并不慢,記得也比較準,雖然在第三個圖形時有點慢,但后面的全部說出來。
課后進行了反思,發現在設計上出現問題,除了第三個圖形不好記憶外,其他的圖形還是有規律的,沒有更好突出有規律一組好記這一特點。
二、在觀察主題圖時,設計的是讓學生觀察,找出哪些是有規律的,然后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規律時,重點講解,讓學生發現規律,,圈出一組規律,教學用語言表述規律。
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給學生準備彩旗圖片,學生沒有辦法動手圈一圈,只是直觀的看課件。在后面的規律中都是學生一起說,點名讓學生說較少。今后課堂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三、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時,事先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的。這也是教學方面的一個失誤。
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學設計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學方面:課前顏色記憶大比拼設計不充分,沒有突出規律的特點;課前沒有給孩子準備圖片,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提前準備,教師做好準備才能更好的把課上好。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篇三
“寓教于樂”是自古以來倍受推重的教學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課堂中的快樂因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為學生的精神帶給源頭活水。
游戲是課堂學習的強心劑。什么樣的游戲,在哪一環節設計游戲,會對學生的探究學習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呢?在本節課的開始,“剪刀、石頭、布”的游戲緊扣規律開展,有效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把規律這一資料以強勢效果推進學生的視界,這樣的游戲有的放矢,一石二鳥。最后的數數游戲又一次讓學生感悟到規律,但這兒的游戲不是簡單的重復,此次的著力點重在運用規律解釋現象,解決問題。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學生的這種欲望實現之后,表現得很主動。在盆花問題呈現之后,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讓他們在信任與尊重中開始活動;在彩燈問題中,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感覺到又一次被尊重;“你來提問,我來答”這一環節,學生儼然成了一名小老師,被尊重的喜悅溢于言表,用心性又一次高漲。
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尊重,思維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層面表現得“深而全”。在提問環節,學生提出“從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顏色”的常規問題,又提出了“從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顏色”的反向問題。這實則是學生思維概括化和條理化的表現。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與學生思維的參與程度有關。學生的熱情被激發,主體性得到發揮,參與度自然提升。
成功幫忙樹立信心,成功能夠持續熱情。在探究學習中如何讓學生體驗成功之樂、探究之樂呢?在本節課上,我針對我班學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做了適當的調整,在觀察場景,感知規律的環節,我細化問題,讓學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難度,更易于體驗成功。另外,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理解并運用計算法解決問題時,讓學生結合算式說想法,突出了“以幾個為一組”及“最后一盆是第幾組第幾個”的問題,讓學生有序思考,按步驟表述想法,并做好聽他人說與完善己說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這一難題。
另外,教師肯定性評價,表揚性話語和獎勵性的做法對學生的情感都有用心性的刺激,這種刺激能夠讓他們體驗到成功,振奮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