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題目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字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題目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字篇一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是一個個的發明家和創造者。記得那次,我講創意美術,引導時提了一個問題,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學都回答一個字“水”,但是有一個小可愛的話讓我詫異很是開心。他說“雪融化后是美麗的春天”。是的,我們必須得保護寶貝的心靈和每一個奇思妙想,我們得會變成小孩子,這樣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師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在上課過程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愛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每次上課前都會想著法的讓他們快樂,激起興趣,一起把課上成功,一起學習。畫的好不好且不說,小學美術應該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維的能力,是發現美,是快樂的表達。美術是最能激發小孩子創造力的一門藝術,是培養一個人氣質的重要學科。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時間、空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覺得很有深意。
不管處于什么時代,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堅持真理,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讀完這本書,我毅然有了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師德有沒有進步?也正是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滲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記住這四問能督促我做一個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謂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
讓我們做一個每天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愛學生的人,做一個兒童樂園里的頑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題目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字篇二
杜威也提出從做中學思想,但他們兩者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他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收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于書本、只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生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
讀后感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手腦并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開篇就說了一句讓人振奮的話:學陶要把握一個原則,即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這一句話足以指導我們學會如何去領會和實踐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陶先生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會有一定的差別。但這并不意味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過時,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學習和發揚其精神。這其中不單純的指他的教育精神,還有其高尚的師德。
一個創字,體現了他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不應該仿,而應該去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題目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字篇三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頗有感觸。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中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