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12078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一

1.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復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復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文章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范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

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學生思考,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

(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后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閑、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熏陶。請同學們課下反復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杰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教學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游》,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朗讀(聽錄音),評賞朗讀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體把握

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

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里?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三

設計思想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初二的學生學習它并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閑”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本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時間、地點、事件、體裁)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嘩眾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

二、疏通與誦讀

(大屏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

2、打開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

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元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于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為下面的賞讀張本。)三、賞讀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游賞的經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

預設準備:“閑”。

2、找找他們的“閑”,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閑”?

預設準備:

入夜即睡,閑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閑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閑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閑。唯其閑,才夜游,才賞月夜之景。

3、那么,這里的“閑”到底是什么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閑的”,你有何看法?

預設準備:

①清閑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閑情雅致的閑。)

4、有參考書說這個“閑”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四

一、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記形式抒發“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簡短,卻蘊涵深厚。夜間賞月,自然是別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賞月者卻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隨意而問,但詩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涼之感,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為“閑人”獨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領悟“閑”的深刻含義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文中的“閑”,決非清閑之“閑”,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后擔任閑職之身份的自嘲。對于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閑人”來說,其抑郁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閑情”,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為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絕妙,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閑情”的寫照,亦即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五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二、教學設想

蘇軾實在太好了,《記承天寺夜游》這個文本也實在太好了!好到你覺得無論怎樣上,都會唐突了內心得偶像。于是,備課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蘇軾想要傳遞的人生態度,在我看來,也是一節課堂的態度:

①、要“為樂”。課堂要帶給學生快樂。

②、要一點兒“欣然”,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都要有“欣然”的沖動。

③、要有“蓋”味兒,一定要給學生一點驚喜。

④、要“空明”點兒,摒棄雜念,靈魂安寧,目標不多。

故在設計教學中由《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定xxx》兩首詞,以“悟蘇軾閑人情懷”為主題,立足學生的閱讀感悟,以品“閑”為主線,咀嚼字詞、鏈接背景、涵泳比較、朗讀體驗,還原文本中蘊含的美妙情思,走進作者細膩豐富的心靈,感受蘇軾挫折人生下展現出的曠達人生之境。

三、教學反思

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文言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既注重文言文學法指導,又注重精神熏陶,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1、重在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課堂上利用自由朗讀讓學生找找感覺,力求讀出味道;利用齊讀來感受郎朗書聲的氛圍,再現誦讀經典的氣勢;利用指名讀來深入了解學情,發現問題。至少讓學生在讀準、讀通方面沒有障礙,為讀懂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個人解決不了的,小組合作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范圍內組間互相解決。老師只在中間起到一個點撥、整合學生觀點的作用,盡量不包辦代替。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小組間的智慧分享既能夠讓學生“擇善而從”,又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3、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蘇軾的情感從其胸中自然流出,與景物渾然一體,體會其情感是學習此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閱讀面畢竟狹窄,無法從文字上獲得真切的體會。因而適時簡介背景與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非常必要,只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受到重創后的心境,才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真切感悟他身處逆境卻能豁達樂觀處之的情懷,從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課堂上鏈接了蘇軾身處人生低谷,卻依然流露曠達之懷的兩首詞。學生們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對蘇軾有了更新的了解。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大的遺憾:本文有一個寫月夜美景的佳句,課堂上光讓學生賞析了一下,如能一起來想象這幅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對美的景色、美的語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自己感悟來的,能讓學生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才是語文教學的魂。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閑人”之意,體會并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并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匯并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采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游”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并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預設:喜悅、郁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本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本,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松、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閑”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么,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

呢?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閑人”的身影?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后引導集體歸納。明確:閑情雅致之人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閑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

總結

及作業

1、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為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閑人:清閑之人悠閑之人

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叢中蛙鳴不斷。⑵村中狗吠雞鳴。⑶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體會作者的復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朗讀課文

1、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老師做示范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梳理重點字詞

三、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3、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結合文章談談在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閑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復雜的心情。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盡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復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布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范文。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積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作者簡介(略)

二、研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聽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

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回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懷民亦未寢:(睡)

(4)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師:通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個別朗讀開始。

(三)、三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并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后分組討論,再搶答。

(1)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四讀課文,反復誦讀,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略)

四、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舉杯望明月,對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業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九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

2、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

檢測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樂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檢測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師:通過剛才的檢測,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我們舉行朗讀比賽。

(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根據朗讀要求,作點評。)

(三)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并思考

(1)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對所見夜景,蘇軾生發了怎樣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這種感慨的?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句分析)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凈……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后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當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而改了之后,就沒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夠生動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閑人”卻不可多得啊!

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于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理解“閑人”:

由于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閑”是相對于“忙”來說的。它包含著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閑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結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請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后人稱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師:解讀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五)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愿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復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著“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游的話題導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范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游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么事?作者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敘事:尋友賞月樂觀曠達

寫景:庭中月色閑人

抒情:月下抒懷傷感悲涼

王崧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并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為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于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為后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為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為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通過報刊雜志、互聯網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后峰回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導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污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通過超連接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數據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系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說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通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天天干天天爽天天操|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青苹果乐园在线高清|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啦啦啦中文在线视频6| 激情五月婷婷网| 夜色福利久久久久久777777|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神马重口味456| 国产一级性生活| 69av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黄的网站| 中文全彩漫画爆乳| 日韩系列第一页|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在线免费视频a| 中文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性生活片| 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jyzzjyzz免费麻豆|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女上位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大片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大胸美女洗澡扒奶衣挤奶| 天天拍夜夜拍高清视频|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亚洲视频456|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