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明全文譯文

17500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最新清明全文譯文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明全文譯文篇一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婉轉動人。只可惜這一片清歌,都給了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語,一彎殘月照在門前。旅舍門前,月色下的湘江朦朧迷茫,波光隱隱,倒映著天空朵朵浮云。時光漫長,人生短暫。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

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后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這是不首傷傷之詞。詞人通過對湘水之濱傷江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惜傷不忍平的情愫。

上片著重寫傷傷,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 ,點出“近清明”的節令。“香禽”,猶言香鳥,使指羽毛美麗的小鳥 ,“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說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后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不步采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傷”。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傷”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不種熾烈追求的意愿。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傷向恨平過渡,故而“柔情平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傷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平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香玉樓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搖蕩湘云。”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筑起來的不個整體,七寶樓臺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致,卻無妨從局部著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不個凝煉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里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峰不會說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說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說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

“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征離平,正是由于它的情調凄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用殘月抒寫離平之情的藝術表現力了。

“香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著強調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不波湘水,搖蕩湘云”不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香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不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傷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傷”不樣,又將“恨平”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傷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平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不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

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不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全文譯文篇二

清明日獨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一個地方官清閑的職位唯有(團練)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節日只是清明節。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春去春來什么時候是盡頭,閑恨閑愁所到之處就萌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燕子和黃鸝爭相鳴叫,柳絮和樹莢競相飛揚。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脫去官服換來隱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獨自笑吟《離騷》中的詩句。

一郡(jùn)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冷節: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yú)莢(jiá)斗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詩人、散文家。因為官正直,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這首詩為作者被貶商州(今屬陜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

詩題點明詩意、詩境,透露出詩人的謫宦之苦。

首聯中“唯”寫出了詩人的不滿與無奈,“冷”寫出了清明的時令特點,都表現了詩人的謫居之感。

頷聯表面上看是惱人的春,實際上是讓詩人驚心的“閑”。頸聯的“夸”與“斗”兩字生動傳神,用擬人手法凸顯春天的生趣,同時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表現出詩人被貶愁緒與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了詩人希望回歸自然、脫離世俗的愿望。

尾聯用了商山四皓、屈原《離騷》的典故,詩人情緒變得十分灑脫,既來之則安之,不如將滿腔郁悶出之于“笑”,和著《離騷》飲酒賞春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整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在被貶愁緒中自我排遣、尋求曠達灑脫并享受隱士生活的心境,言淺情深、意味深長。

清明全文譯文篇三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zhǒng)只生愁。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雷驚天地龍蛇蟄(zhé),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蟄:動物冬眠。

人乞祭(jì)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hāo)共一丘。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后又有誰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蓬蒿:雜草。丘:指墳墓。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后又有誰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蟄(zhé):動物冬眠。

“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后留下的酒飯。回家后卻向妻妾夸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本首詩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時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變法時,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持變法的“新派”和反對新政的“舊派”。舊派也被稱為“元祐黨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蘇軾、司馬光等人。黃庭堅因與蘇軾交好,也略受牽連。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出句點題:“佳節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垅”,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于“桃李”來說,自是“佳節”,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垅”似乎更適合于“清明”這個節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烈,統歸于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 由此看來,首聯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于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于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于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人乞祭余驕妾婦”說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里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于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贊揚。

尾聯生發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于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清明全文譯文篇四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sēng)。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昨日鄰家乞(qǐ)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此詩作于王禹偁貶居商州期間(公元991-993年)。清明節這天,本應出外踏青賞花,舉杯暢飲,使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可是此時詩人一貧如洗,既無花又無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廟里的和尚,清冷孤獨,無所慰藉,興味索然,遂作詩求樂趣慰籍。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

前二句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一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地表現出來了嗎?因此,詩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含義頗深。接下去,詩人進一步擴大,加深這種沉重感。“興味蕭然”本已經勾畫出作者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心情了,更何況他又用“野僧”作比。我們知道,佛家主張“物我兩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得更為強烈了。。

后二句是現身說法,自訴人窮志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讀書,主題思想是勵志勸學,發憤讀書。昨日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生活所需(包括燒水煮飯等),而詩人在這里只說“分與讀書燈”,這就使興味得以轉化,是一種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蕭然”迥然有別:他將痛苦與郁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凈化,另有一番“興味"在心頭。這種“興味”的內在涵義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這樣的毅力,這樣的興味。正因為如此,詩人的形象才顯得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志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

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全詩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凄涼、清苦之感,寥寥數語,質樸平實,于小處見大,自然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一面。

清明全文譯文篇五

唐代: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

勝:優美的。

晴風吹柳絮(xù),新火起廚煙。

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后,人們的廚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

杜草:即杜若。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什么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后,人們的廚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什么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勝:優美的

杜草:即杜若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此詩是詩人在與朋友聚會園林中即興所至,詩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時節的情景,清明這一天,詩人和幾個好友一起在園林當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柳絮隨風飛揚,清明乞新火過后,人們的廚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下闕詩文表達的就是對于兩位好朋友的寄語,表達了詩人對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讀下來,不難發現,歡樂的小聚會中,不免透露出了詩人朋友目前不堪的處境,略略的表達了詩人的一種無奈的心情。

清明全文譯文篇六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1.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清明全文譯文篇七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竟相綻放,猶如笑臉。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著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他們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知道呢?現在留下來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雷驚”句:意思是清明早已過了驚蟄的節氣?萬物正欣欣向榮。蟄(zhé):動物冬眠。

“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后留下的酒飯。回家后卻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正與后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清明全文譯文篇八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長著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著細雨,僅僅片刻之后,鮮艷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著嬌嫩的花蕊,對著海棠花什么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消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于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艷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里代表戰火。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并寫有詩詞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艷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么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后更顯得鮮活冶艷,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艷麗!這里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著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全文譯文篇九

唐代: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蚤(zǎo)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qiān)芊。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蚤:“蚤”通“早”。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芊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閑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錢:玩蹴鞠游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斗雞。

紫陌亂嘶紅叱(chì)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紅叱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這里泛指駿馬。畫秋千:裝飾美麗的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游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并無不同。

承平:太平。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閑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游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并無不同。

蚤:“蚤”通“早”。

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

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錢:玩蹴鞠游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斗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

紅叱(chì)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這里泛指駿馬。

畫秋千:裝飾美麗的秋千。

承平:太平。

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公元885年(光啟元年),李克用又進逼京師。經過多年的戰爭洗劫,長安城早已滿目瘡痍。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至公元894年(乾寧元年),韋莊在長安應進士試。這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所作。

這首詩語言清新,詩人通過寫清明節時的人事和景物,來透露出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朝野狀況的失望。

首聯描寫自己獨傷春,朝與野之人游春、賞春。開頭詩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詩意,抒發別有懷抱的詩人的傷春愁緒。詩人在春雨霏霏的陰沉滅氣中,內心郁苦愁悶,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這兩個虛詞,構成語意表達的遞進關系,將詩人內心的凄楚表現得深長而急切。但是,后面所描寫的并不是詩人自己的情態舉止,而是朝廷內外游人的賞春之樂。

頷聯描寫宮中清明節的風俗和游樂。韓翃《寒食》詩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稠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此詩“內官初賜清明火”句,即描寫皇宮內清明節取榆柳火賞賜近臣的節俗。一個“初”字,暗示了此時動亂剛定,朝廷復行舊日禮制。“上相閑分白打錢”一句描寫宮中蹴鞠游戲之樂,一個“閑”字,則交代了貴為朝廷宰相卻無所作為的狀態。

頸聯描寫宮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上,紅色的駿馬嘶鳴不已,游春的男子絡繹不絕;在綠楊掩映的庭院中,女子們正在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的色彩鮮艷奪目,所見所聞熱鬧非凡,一“亂”字、一“高”字,都盡顯出晚唐時代人們沉湎在縱恣冶游的“世紀末”的狂歡之中。

尾聯展現身處其間的游人的欣慰。他們覺得如今的熱鬧喧鬧,就像是昔年的升平風光,又可以忘卻動亂的痛苦記憶,無所顧忌地享受眼前的快樂。然而,所謂的“升平”卻是表象,詩人正是透過這虛假的繁榮,感受到了國勢岌岌可危的形勢,深藏著濃重的現實憂愁。

詩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閑淡地刻畫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游人如織的歡快場面,實則暗含著深沉的諷刺、斥責之意,以“游人”之喜樂,愈加反襯出詩人“傷時傷世復傷心”的悲郁之情。

清明全文譯文篇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這一天正是清生節,詩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生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紛上“鬧天氣”。遠是梁代,就有人記載過:是清生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紛是清生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生“潑火雨”的精神,下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是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是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是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生白表現是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生這個節日,是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是當時,清生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紛上孤身行路,這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紛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是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么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是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生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是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是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生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是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生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里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是目前;含不盡之意,是于言外”。拿這首《清生》絕句來說,是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是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生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全文譯文篇十一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入,梨花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嘆;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筑巢;梨花在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里能夠得到舒展呢?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里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這里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為:怎樣;怎堪。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里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匯,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壯美,也不是優美,而是一種淡淡的凄美。

對于落花傷春的凄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么。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脫口而出,清明怎么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里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御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為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干嘛去了。

頷聯,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說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無不提醒著詩人,再不,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jia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么可哀的。只不過憑什么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想起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說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為什么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臺,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通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為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檐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發出感嘆: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里呢?

這是詩人對不幸發出的控訴,也是對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命運的號召下,無數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清明全文譯文篇十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①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4月4日或5日。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它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③借問:向別人請問。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全文譯文篇十三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綠鬟斜亸、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游春晚歸,郊游的日子臨近,收到鄰家女子的書信:一桃花落,已是清明時節,干嘛不精心梳妝一番出門呢!

一雙淡眉彎彎,一副柔腸幾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鶯兒掠過清晨的窗外,仿佛窺探了我的夢境,婉轉的叫聲仿佛外說:這個人如此憔悴,可憐可憐。

①踏莎美人: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

②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后多指婦女游春。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③踏青: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觀賞春景。

④香箋:即信箋。因少女之手,散發香氣,故云香箋。

⑤鄰姬:鄰家女子。訊,通“信”。

⑥綠鬟(huán):烏黑發亮的頭發;斜亸(duǒ):斜斜地垂下來。

⑦淺黛:用黛螺淡畫的眉毛

⑧個儂:這人或那人。

⑨生:用于形容詞詞尾。

詞的愛好者,見過《踏莎行》,見過《虞美人》,《踏莎美人》這樣的詞牌名恐怕第一次見。這是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頗為不俗。

淡淡的春日里,閨房中的女子百無聊賴,意興闌珊。拾翠踏青,別的女孩子求之不得,個個擺出躍躍欲試的模樣。“香箋小迭鄰姬訊”,隔壁的女子早早就寫信相約了。可是這位女主角顯然有些與眾不同,她陷入了莫名的春愁:清明快要到了,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時節,鄰家女伴寫來信箋相邀游春。然而櫻桃花都謝了,清明將過,卻不知為了何事而蹉跎。只因疏慵倦怠,本就愁緒滿懷,于是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如此愁緒誰能明了,恐怕唯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知曉了。

“柔腸幾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點破了女孩的心事——當然,這出于人性使然,也許她自己都未曾發覺。春天萬物萌生,百配,人的也甚于平常。花樣年歲的女孩,心中生長出了隱隱約約的欲望。女伴之間的嬉戲,已經無法滿足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靈慰藉,需要一位靈魂的伴侶。但是在那個時代,女子是沒有主動追求愛的權利的。一個女子主動說思慕男子,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粗鄙 。但不說春色,不代表沒有春意萌動。古來對女子的刻畫并不見少,《牡丹亭》里大量篇幅講的,其實就是杜麗娘游園思春,做了個美麗的性夢。《西廂記》里的崔鶯鶯一樣是打著不白受人恩惠的旗號,與張生私會,且初次見面二人就共赴巫山。

絕大部分的女孩,是沒有崔鶯鶯那份大膽的,甚至沒有杜麗娘的那點兒自我意識。她們大多處于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有來處,無去處,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獨自輾轉,將如春草般萌芽的欲望一點一滴地消磨掉。

清明全文譯文篇十四

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云。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羞紅顰(pín)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zhào)輕鷗,寶勒倚殘云。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wù)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嬌美的紅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仿佛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么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云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殘云:零散稀疏的云。千絲:柳條。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細腰女子。

逡(qūn)巡。題門惆悵,墮(duò)履(lǚ)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míng),塵波澹(dàn)綠無痕。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后來終于可以得嘗所愿,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凄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逡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墮履:留宿。牽縈:糾纏;牽掛。寬帶:衣帶寬松。形容腰變瘦。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塵:一本作“澄”。

嬌美的紅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仿佛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么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云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后來終于可以得嘗所愿,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凄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1.渡江云三犯:詞牌名,周邦彥創調,又名《渡江云》。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后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2.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

6.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

7.殘云:零散稀疏的云。

8.千絲:柳條。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韓非子·二柄》:“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后因以“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借指細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12.題門:《世說新語》載,嵇康與呂安是朋友,安拜訪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門讓呂安進屋,安未入,在門上題寫“鳳”字而去,意謂喜是一只“凡鳥”。此處單作“不遇”解。

13.墮履:留宿。

14.牽縈:糾纏;牽掛。

15.寬帶:衣帶寬松。形容腰變瘦。

16.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

17.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塵:一本作“澄”。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后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這首詞與《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都為同一時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后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上片追憶與杭妾始遇時的情景。“羞紅顰”三句,描繪出湖邊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席,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邊陣陣晚風吹得落英繽紛,點綴著綠茸茸的芳草地。這落英恰像那少女們淺顰含羞微怨的嬌態。“舊堤”三句,述湖景。“舊堤”指西湖蘇、白兩堤;“燕尾”言兩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槳的船,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寶勒”,即用珍寶裝飾的馬絡頭,這里指代馬兒。三句言遠望湖上蘇、白兩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眾多的游船與鷗鳥一起蕩漾在碧波之中。詞人騎著馬,背襯著西天的彩云佇立在岸堤上觀賞遠近景色。“千絲”兩句,游湖思亡妾。“千絲”指堤岸邊的柳枝。此言眼前這些既青柔又濃密的柳枝卻不能為詞人挽留住就在這兒相識的亡妾。詞人到了這湖邊,像又回到了劉阮入天臺而遇仙的地方(即點明詞人與杭妾在此初見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詞人見柳絲而“怨碧”。“腸漫回”兩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諺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里泛指美人的細腰身。此言詞人對亡妾牽腸掛肚朝夕相思,以致佇立在這兩人初識之處,幻覺中向花叢中望去似乎隱約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憶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憶不遇。“題門”,事見《世說新語》呂安訪嵇康不遇,題字其門。此處借代不遇。“墮履”,本《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遇黃石公故事。這是作傳藝、鐘情解。此言詞人想起從前初識之時曾多次來到她的門前徘徊,終因兩人不能見面而心情惆悵,詞人像張良盼望黃石公傳藝那樣希望她能對其鐘情,但又因為好幾次約會都沒有實現而感到牽腸掛肚。又“墮履”,事見《北史·韋瓊傳》,有“不棄遺簪墮履”之語。“還始覺”兩句,“緣”,因也;“寬帶”,語出沈約與徐勉書:“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柳永《蝶戀花》詞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詞人用柳詞意境。此言詞人對亡妾難舍難忘,細想原因,一是因為她有一雙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現代人的說法,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而古時作畫也有“畫龍點晴”之說,所以詞人突出了亡妾雙眼攝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詞人值此清明時節,自然引起了對亡妾的懷念,以致因對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漸消瘦。“明朝”兩句,點出悼念。因為今天正是清明節,是祭奠亡靈之時,所以詞人想到如今自己與杭妾早已陰陽異路,兩人往日的恩愛情景已似幻夢般的風消煙散,詞人對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風風雨雨一樣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結,點明游湖。此句語出蘇軾《次韻促仲殊游西湖》詩:“水光瀲滟猶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鏡,一切都歸結于這平靜之中。

清明全文譯文篇十五

喜遷鶯·清明節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寫法與作者的另外二首《喜遷鶯》有別。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說:“此首獨脫套,覺腐氣俱消。”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詩詞 工商注冊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鋼琴入門指法教程 詞典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文玩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工作計劃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ps素材庫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石家莊論壇 網賺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標準件 電地暖 鮮花 書包網 英語培訓機構 電商運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野外亲子乱子伦视频丶久草资源 | 男人桶女人的肌肌30分| 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拨开内裤直接进入|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中文字幕丰满孑伦| xxxx性bbbb欧美野外|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国产浮力第一影院| 亚洲欧美另类综合| xxxxx做受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老师|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午夜剧场1000|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遭绝伦三个老头侵犯波多野结衣|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第一页 | 波多野结衣看片| 性初第一次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仑乱无码内谢|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91高端极品外围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 | 小雪与门卫老头全文阅读| 免费啪啪社区免费啪啪手机版|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日本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在线中文字幕影院网|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jizzjizzjizz中国| 男人黄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 小荡货公共厕所|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