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
演講是練習普通話的好機會,特別要注意字正腔圓,斷句、斷詞要準確,還要注意整篇講來有抑有揚,要有快有慢,有張有弛。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一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本周_是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所以,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隨想。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就這樣,端午節這天人們通過包粽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追求真理,用死展示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他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憂民的千古榜樣。
這一天,我們要好好陪陪父母,努力為他們做點什么。我們得永遠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感謝他們愛我們勝過愛他們自己,感謝他們把我們撫養長大,感謝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多為別人著想,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幫助別人。試想,如果屈原只想著自己,他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他的貴族生活,不用去管其他老百姓的生活。當然,他也不會這樣被千古傳頌;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更要學會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開始,我們要做的還很多很多,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做一個優秀的_學子。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作貢獻的人。
我的講話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都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吧!在我家,奶奶總會忙著包粽子。
早幾天,奶奶就會去超市買來糯米和粽葉,然后把粽葉放鍋里煮一下,再撈出來用刷子刷干凈,等到端午節那天就可以拿來包粽子了。
端午節那天,我和媽媽還在睡夢中,奶奶就在喊包粽子了。只見奶奶準備了好幾種餡兒,有蜜棗,豆豆,豬肉,我最喜歡吃蜜棗了,媽媽則喜歡吃什么都不加的白粽子。“動手吧!”奶奶說。我和媽媽相視一笑,因為媽媽是第一次包粽子,我嗎肯定不會包的了。但還是跟奶奶學學,試一試才知道會不會嗎!
我和媽媽各自拿起粽葉,按奶奶所教的一步一步來。因為是初次包粽子,媽媽笑著說:“怎么搞得,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做起來手比腳還笨呢!”我聽了,看了看媽媽手里那不成形的粽子,哈哈大笑起來,和我的差不多嗎!要角沒角,太太難看了。奶奶則鼓勵我們:“第一個不行,第二個肯定會有進步的?!本瓦@樣,媽媽倒是一個包的比一個好,而我還是沒學會。
不會包粽子就來煮粽子,我把奶奶包好的粽子一個個放入鍋中,加了水,然后燒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一股粽子香味便飄了出來,我靜靜等待著我愛吃的蜜棗粽子。我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真希望每年可以這么開心。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三
大家好!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姥姥學包粽子。姥姥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姥姥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卷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一個直筒。姥姥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一些。”在姥姥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姥姥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蓳u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姥姥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姥姥邊說邊示范,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后是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里,然后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厘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后把鍋里上下粽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謝謝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五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即將到來,作為xx小學的一員,今天我在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端午應該算的上是最美好的節日之一了,對我來說,能吃到美味的粽子的端午節無疑能給自己帶來好心情,相信同學們也喜歡粽子吧,那么大家對端午的文化又有著怎樣的了解呢?其實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只要能在端午這天過得開心,那便是有意義的。
大家應該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實際上在屈原之前便已經存在端午節了,只是沒有像今天這般普及,也沒有龍舟與粽子。記得去年的端午節,我嘗試了自己包粽子,其實以前我是不會這樣技能的,但是我的奶奶認為包粽子也是一項傳統的手藝,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怎么學習,明明老一輩人都會包粽子,可是父母這一輩的人都不愿意主動去學,認為自己在外面買粽子吃比自己動手做要方便得多,味道也好一些,但是這樣的話就沒什么意義了,畢竟自己做的才是最好的,現在不是都流行“隔代親”的說法嗎?我與爺爺奶奶的關系是非常好的,因此在去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
其實歷年的端午節我都有一個比較遺憾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親身體驗過劃龍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因此我計劃在今年的端午假期去劃船,這應該算是一種另類的劃龍舟方式吧,不過我覺得端午節的活動,重在參與,只要能夠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那么我就沒有白白度過端午節。其實說到端午節,有種東西我一直沒有分辨清楚,那邊是艾葉,和另外一種植物很像,我以前一直以為兩者是同一種植物,結果最近在網上查詢的時候發現完全不是這樣,不過我還是很喜歡艾葉水散發的那種清香的。
我已經為自己的端午假期規劃好行程了,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準備的呢?其實我覺得我們可以自發組織一個活動,晚上一起聚個餐,也算是活躍一下氣氛吧,畢竟每年的端午節讓我感到比較遺憾的便是參與的人太少,數來數去只有家中的幾個人,如果爺爺奶奶不在家的話可能就需要到外面買粽子吃了。
今年的端午節我會去自己包粽子,然后給父母一個驚喜,說起來他們還不知道我會包粽子呢,我可以在他們面前好好炫耀一番,然后再共同度過這個端午佳節,果然我還是最喜歡端午節。
謝謝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插艾草、涂雄黃、吃黃蛋、洗五味草澡、吃粽子、吃炒面、賽龍舟……中午,我們吃過炒面,頂著烈日,迫不及待地來到蘭溪橋下看賽龍舟。
來到那里,我們發現龍舟新了不少,可以說是整裝待發了。裁判一聲令下,兩條龍舟飛快地如箭般地沖了出去。很快便不見蹤影。我們有些無聊,便在蘭溪橋下玩了起來。因為前幾天暴雨多,所以清涼的溪水便漫過了堤岸,岸上寬闊的水泥地上成了我們戲水的好地方。我們撿到了幾瓶空瓶,就用它來裝溪水玩。因為水早已沒過腳踝,加上水波的沖擊也大,只要將瓶口對著沖來的溪水,不一會兒就能裝四分之三的水,剩下的用手掌著水一點點的倒進去,一瓶淡黃色的溪水便完成了。表弟和我的同學還用腳拼命踩水,讓水花飛踐到對方身上,樂此不疲,結果是兩個人的褲子全濕了,外加周圍人的褲子也濕了大半,引來陣陣笑罵聲。這時龍舟已經開始第二場比賽,往另一邊劃出了,我們也慢慢停了下來,買了幾根冰糖葫蘆,吃了起來。剛把手中的冰糖葫蘆吃掉,一支龍舟已經快到了,后面的一支隊伍還在快馬加鞭地追趕著。突然,一場大雨下了起來。龍舟的人上都想快點到橋下躲雨,便加快速度劃著……沒想到,由于太快了,龍舟一下子從橋下沖了出去,船尾的人沒淋到,船頭的人卻被淋了大半身……一系列動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謝謝大家!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八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典故》。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小學生演講稿篇九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本周五是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所以,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隨想。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就這樣,端午節這天人們通過包粽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追求真理,用死展示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他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憂民的千古榜樣。
這一天,我們要好好陪陪父母,努力為他們做點什么。我們得永遠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感謝他們愛我們勝過愛他們自己,感謝他們把我們撫養長大,感謝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要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多為別人著想,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幫助別人。試想,如果屈原只想著自己,他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他的貴族生活,不用去管其他老百姓的生活。當然,他也不會這樣被千古傳頌;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起,我們更要學會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這一天,或者從這一天開始,我們要做的還很多很多,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做一個優秀的x學子。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作貢獻的人。
我的講話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