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是什么意思(放辟邪侈的成語解釋及故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一次,齊宣王向孟子討教如何用仁政治理國家的問題,對孟子誠懇地說:“我頭腦昏亂,對你的教導理解不深,希望你再開導開導我,更明白地教教我,不妨讓我試一試你教給我的治國方法。”
孟子就對宣王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等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處罰他們,這就等于陷害。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老百姓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一定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兒女;好年成能豐衣足食,壞年成也有飯吃。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反之,如果老百姓沒飯吃,沒衣穿,連性命都保不住,哪里還有什么功夫來修養禮義呢?”
這個故事主要揭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道理,只有老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才能談的上精神文明建設,即“治禮義“的問題。
“放辟邪侈”指行為不正當,放肆行兇作惡。侈,行為不正當。放,放蕩。辟,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