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諱疾忌醫的主人公是誰(諱疾忌醫成語故事簡介)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是保障民眾健康的堅強斗士,自古至今,醫生都是最受人尊重的職業,沒有醫生,受傷的士兵沒有人醫治,沒有醫生,那些疑難雜癥就難以攻克,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醫生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時常會暴發醫患沖突。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的醫患沖突。
蔡桓公諱疾忌醫
扁鵲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大神,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他的治療方案下,那是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然而,扁鵲在從醫的生涯中,卻遇到了一名極為難纏的患者,想必大家都能猜出來,這就是蔡桓公。
第一次見到蔡桓公,扁鵲就發現蔡桓公臉色不對,是疾病的征兆,作為醫生,扁鵲便好心提醒:“您身體已經患病,現在病患到了皮膚,如果不治療,那可能會加重?!辈袒腹珜ψ约荷戆搴茏孕?,根不不相信扁鵲的那一套“鬼話”,就回道:“我沒病?!?/p>
畢竟人家蔡桓公是君主,扁鵲只是個醫生,地位相差懸殊,扁鵲只能暗自退去。蔡桓公對此不以為然,還對旁人道:“這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彰顯他的功勞?!?/p>
過了十天,扁鵲再進見蔡桓公,發現蔡桓公的病情有加重的跡象,為了醫生的職業操守,扁鵲繼續勸道:“您的病患已經到了肌肉,如果再不治療,會更為嚴重?!边@回蔡桓公不高興了,哪里有三番五次說別人有病的,就不予理睬。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提出:“您的病患已經到達腸胃,再不治理后果不堪設想。”
蔡桓公仍然不信邪,不予理睬,又過了十天,這回扁鵲不來了,反而要跑,蔡桓公心生疑慮,就派人去問,扁鵲回道:“病患在皮膚、肌肉、腸胃尚可醫治,但到了骨髓,那就只能聽天由命嘍,時至今日,我也是回天乏術。”過了不久,蔡桓公果然病發,撒手人寰了,事后,有人總結了一個成語,那就是“諱疾忌醫”。蔡桓公因為忌諱疾病,所以就這么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想必如果他泉下有知,必定是后悔不已。
曹操錯失人才,殺掉華佗
我們再將時間線調到東漢末期,華佗作為當時最著名醫學家,那是有目共睹的,曹操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將其請到自己身邊。曹操由于常年征戰,患上了頭疼病,每一次犯病,那是疼得抓耳撓腮,華佗見狀,就用針灸給曹操治療,那效果是立竿見影,曹操馬上就不疼了。
之后,曹操的頭疼病再次病發,又請來了華佗,華佗慎重地說:“您的病短時間內很難好,必須要長期醫治。”曹操和蔡桓公不一樣,他見過華佗的手段,便一心要將其留在身邊,可是華佗長時間出門在外,想要回家,曹操也就同意了。
華佗原本是個文人,卻精通醫道,這跟他原本的初衷有些沖突,作為文人,自然都有一些傲骨,他不想一直受人指使,就不想再回曹操這里。曹操三番五次,派人去請,華佗就是不回來,至此,醫患沖突爆發了。
華佗為了能安心在家,就謊稱妻子有病,而事實上,他的妻子身體尚好,曹操查清楚之后,十分氣惱,就將華佗抓了回來,給華佗的罪名就是“欺君之罪”。為此,曹操一怒之下,將華佗處死在監牢中。一代名醫,就此隕落。正所謂伴君如伴虎,由此可見,在古代給帝王看病,是件十分危險的事。
古代法律是怎么處理醫患糾紛的?
醫療糾紛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我們再來看看古代的律法是如何規定的。
《唐律》對醫療糾紛有著明文規定:
“諸醫為人合藥及題疏、針刺,誤不如本方,殺人者,徒二年半?!?/p>
這條律法主要針對庸醫,意思就是如果醫生沒有按照正規的藥方治療,導致病人死亡,要處于兩年半徒刑。如果是故意胡亂用藥,就要以傷人罪論處,嚴重的可能要判處死刑,即便病人沒有損傷,也會處以杖刑六十的刑罰。這一點,主要用于保護患者。
史料記載“凡庸醫為人用藥針刺,誤不依本方,因而致死者,責令別醫辨驗藥餌穴道,如無故害之情者,以過失殺人論?!?/p>
到了明朝,關于醫療糾紛的律法更為細致,如果沒有按照正規藥方治療,需要第三方機構去裁定,如果不是故意造成患者死亡,按照過失殺人罪論處,并且吊銷其行醫資質。如果醫生故意害人,導致醫療事故,以盜竊罪論處,致死的話,可能會被處以死刑。
上述律法,主要用于規范醫生,保證醫療機構、醫生順利工作。當然了,如果是醫生給帝王治病,那些律法就不一定適用了,醫生的死活可能全在君王的喜好或一念之間,好比華佗之死。
在明朝有個叫劉期興的庸醫,平民何運昌找劉期興給弟弟看病,可結果劉期興卻把人給看死了,于是,雙方鬧到了公堂。經過審查發現,劉期興的醫療水平不達標,好在他不是故意害人,最終劉期興被施以杖刑,并吊銷其醫療資質,以后再也不允許給人治病了。
醫生該如何自我保護?
對于庸醫自然是要受到處罰的,但對于具有良好操守的醫生,也需要視情況來保護自己,畢竟培養一位醫生很不容易。
醫學是一門十分嚴謹的科學,而醫生也并非神仙,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為了避免麻煩,扁鵲就曾貼出六種無法治療的情形。
第一種,就是驕狂放肆,不通情理的,這種源自病人的主觀臆斷,就好比蔡桓公,他不相信醫生,不配合治療,所以即便再好的醫生,也無法治好他的病。
第二種,輕視身體健康而重視錢財,換言之,就是視財如命,不注重身體健康,對于這種人,醫生也很難處理。
第三種是飲食不當,第四種是陰陽錯亂、臟器不穩定,第五種是身體虛弱無法服藥,這幾種情況主要源自病人的習慣和本身的基礎,換句話講,那就是不具備治療的基本條件。
最后一種就是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生,在醫生看來,醫學一門嚴謹的科學,只有對癥才能去除病灶,如果病人崇尚仙道、巫術,那么醫生也是無能力為的。
扁鵲貼出這六種情況,一方面是為保護自己,避免一些醫患糾紛,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醒患者,醫生也不是萬能的,很多病癥都要依據實際情況來診治。
總而言之,治病救人不僅需要醫生的努力,還需要制度的輔助、病人的配合,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更好地化解醫患矛盾。
參考資料:《韓非子·喻老》、《三國志》、《唐律疏議》、《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