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的故事
【生卒】:1002—1060
【介紹】: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12歲隨叔梅詢學習,26歲以梅詢的“門蔭”,補太廟齋郎。不久,任桐城縣主簿,調任河南縣主簿。天圣九年(1031)任河陽縣主簿。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賜同進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推舉他為參詳官,希望通過考試打擊當時的浮艷晦澀文風。梅堯臣在閱卷中激賞蘇軾的文章,向歐陽修推薦,取錄為第二名。嘉祐五年(1060),梅堯臣為尚書都官員外郎,不久病逝。
梅堯臣在北宋詩壇頗有聲譽,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中堅之一,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或“蘇梅”。他反對當時形式艷麗的西昆體,主張繼承風騷的優良傳統,反映客觀事物,應有興寄含蓄寓意,并具形象化的特點。“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創造出優美深遠的意境,使詩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創作實踐上,也力求貫徹自己的主張,曾寫出不少優秀詩篇,或悲嘆人民的苦難生活,或揭露官吏的橫暴兇殘,或譴責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寓意深遠,形象鮮明,語言質樸流暢,確能體現出他所倡導的平淡微婉的藝術風格。一些寫景抒情之作,也都明快清新,令人喜愛。
梅堯臣的賦今存19篇,大都是托物寄意的諷世之作。如《述釀賦》、《南有嘉茗賦》、《凌霄花賦》、《矮子石榴賦》等,或慨嘆世俗的澆薄,或譏刺世俗的奢侈,或警戒那些驟居高位的人。《紅鸚鵡》、《魚琴》、《擊甌》、《麈尾》、《鳩》等雖著重于抒發個人的感慨,亦有以諷世。其余如《風異》、《鬼火》的反對鬼神迷信,《問牛喘》的抨擊宰相不關心農事,也是有感而發。在北宋的賦作者中,寫了這樣多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除他之外,沒有第二個。且梅賦在藝術上也有突出特點,即剪去枝蔓,自出機杼,不為空言,又詼諧有趣。所以,在宋賦中,梅堯臣的賦是獨樹一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