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的故事
【生卒】:1249—1293
【介紹】:
初名駰,字夢驥,又字夢吉,號靜修。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元定宗后稱制二年(1249),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享年四十五歲。三歲識字,過目能誦。六歲寫詩,七歲作文,落筆有神。年剛二十,天資過人。為人正直,性不茍合。早喪父,家境貧寒,事繼母孝。至元十九年(1282),不忽木以學行薦于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職回鄉。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征召他,但他卻以“素有贏疾”為由,謝辭不就。至元三十年四月,劉因病卒家中。卒謚文靖。
他一生著述較多。早年才華出眾,詩文馳騁,曾自訂《丁亥詩集》五卷。卒后,門人輯其軼稿,得《樵庵詞集》一卷,遺文六卷,拾遺七卷。累經增訂,今本《靜修集》共三十卷。此外,還有《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八卷傳世。
他的賦作主要有《苦寒賦》、《渡江賦》、《橫翠樓賦》以及《白云辭》等。
在政治上劉因對元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政治立場。被元世祖稱之為“不召之臣”。在思想上是元代的名儒、理學家。但他的賦作詩文,卻少有理學家的腐氣。除《白云辭》外,大都雄肆而有骨氣。其中,《渡江賦》和《苦寒賦》的內容尤其明顯?!抖山x》,作于至元六年(1269)。他雖然二十一歲,但關心國事,對于元師伐宋,慷慨陳詞,力主宋不可伐。其《苦寒賦》雖不如《渡江賦》直述時事,但也曲折地反映了元朝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以及人民的悲凄之苦,因而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力作。
他不僅賦作出色,而且詩文并茂。宋亡以后,他寫了不少詩,委婉地表示悼念之情,并揭示了宋代亡國的教訓,表現了對歷史的批判精神。他的一些山水詩和題畫詩,以新穎的想象,抒發自己開闊豪放的胸懷,以別于他人的沉醉于山光湖色之作。他的詩在風格上接近于元好問。他的散文也有相當的成就,議論深刻,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