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后期還有能和霍弋、羅憲相提并論的將才嗎?
蜀國后期還有能和霍弋、羅憲相提并論的將才嗎?
說到三國時期的蜀國小編感覺到這個國家其實最缺的就是人才了,特別是到了蜀國的后期,那人才真的是少之又少了,但是其實也還是有不少的,這其中就有著名的姜維等人,但是有一些類似霍弋、羅憲這樣的,那么我們再看蜀國的話,會不會有這些相提并論的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霍弋、羅憲于當代也不算什么頂尖將才,在蜀國當然還有能跟他們并論的將才,有的也是老將,有的還是新人或還沒出仕。
陳壽的《三國志》只記載霍弋事跡到蜀漢滅亡為止,后除《晉書》外,他的事跡就多出于《華陽國志》,其中《華陽國志.后賢志》有一個人物就值得注意,他就是柳隱。
柳隱出生于初平元年(190年),至于蜀漢滅亡時已有七十四歲,跟蜀漢老將廖化、宗預年齡相仿。按理他本也應該身居高位,不知是什么原因就被埋沒。他是蜀郡成都人,柳姓在當地也不是小姓,有一定社會地位,他年輕時跟同鄉杜禎、柳伸并知名。
至姜維掌權后才有柳隱出仕的事跡,為姜維臨陣獻策,卻又當敵陷陣,勇略冠軍。因為在當時只有柳隱有這樣的記載,可知柳隱是姜維手下第一大將,此人在陳壽《三國志》里卻是只字未提。卻可知道姜維歷年北伐,柳隱都在軍中,只是陳壽從不提及。
到鐘會、鄧艾伐蜀戰役,姜維的主力遠在沓中,漢中門戶空虛,魏軍長驅直入攻陷了漢中許多據點,兵鋒直抵陽平關,迫降了蔣舒,攻破了關城。使姜維無法在陽平關阻截魏軍,只能退守劍閣。
當時漢中各城池遭到魏軍圍攻,兵力較多的漢、樂沒被敵人攻陷,剩余的就只有柳隱以少量兵力駐守的黃金城孤軍作戰,直到劉禪投降鄧艾,派使者去勸降,柳隱才隨主降晉,可見《華陽國志》稱柳隱勇略冠軍絕非虛言。只是這人在蜀官僅到巴郡太守、騎都尉,也確實是被埋沒多年。
劉備稱帝那一年,柳隱就已經三十歲,如果這人很早就被啟用,實不該連個將軍都沒混上。
其余還有爨谷、馬融、楊稷、毛炅、李毅,部分人可能早已仕蜀,卻都沒有直接證據,他們一出場就是晉臣。就在蜀漢滅亡第二年,這些人陸續從云南進入到今越南一帶作戰,所以有理由猜測他們本來就是蜀國的低級軍官。那份名單里有孟干、孟通二人,無疑是孟獲同族,因為出征的都是南中大姓。其中有個李松應是蜀臣李恢族人,李恢的孫子李逷也仕晉,后來領兵抗擊成漢政權。
遠征軍扶持當地叛軍對抗孫吳帝國,由于道路險阻,一旦出征就沒有后援。當時是霍弋在后方遠程指揮他們。這場戰爭陸續打了八年之久,以孫吳殲滅叛軍告終。
主將爨谷作戰不久就病逝,由馬融接任主將一位,這人就是蜀漢名將馬忠之子。但馬融過了一段時間又死了,由楊稷接任主將一職。激戰中曾打死吳國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徹底激怒了孫皓,使吳軍增援陸續抵達,約有十萬之眾。
楊稷和毛炅就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跟吳軍交鋒,期間也曾擊退過名將陶璜,最終因為將軍王約暗中向吳軍投降,才城破被擒。毛炅投降后還曾密謀偷襲陶璜,修則的兒子修允為父報仇,把毛炅剖腹掏心。
楊稷和毛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越南和廣西邊境抗戰吳軍數年,擊斃吳軍兩員大將,論其軍事才能應還在霍弋之上。
還有晉寧州刺史李毅,這人沒有出仕蜀漢,但祖父李朝隨劉備伐吳,病死于永安。父親李旦,叔祖李邵、李邈都是蜀臣。李毅若非太年輕,遲早也該仕蜀。李毅隨王濬伐吳立下戰功,負責坐鎮南中平定叛亂,他的功績并不亞于霍弋。只因北方大亂,李毅受到饑荒和瘟疫的打擊,無力抵抗叛軍,病死于任上。他的女兒李秀代父為帥,鎮壓了當地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