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制中的“家天下”——羅馬養(yǎng)子踐祚制度,帝國衰亡的伏筆
共和制中的“家天下”——羅馬養(yǎng)子踐祚制度,帝國衰亡的伏筆
引言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一姓專制社會。自“禹”傳位“啟”之后,我國就開始了數(shù)千年的“家天下”傳統(tǒng):子承父業(yè),兄終弟及。只有皇帝的子嗣才能稱得上“正統(tǒng)”。無獨有偶,在距離我們數(shù)千萬里之遙的羅馬帝國,也有類似這樣的制度,只不過他們是“養(yǎng)子繼承制度”。
在世界史上享有盛名的屋大維率先開啟了這種制度,發(fā)展到安東尼王朝時,已經(jīng)成為了制度。雖然屋大維將“皇位”傳給了提比略,然而提比略和他卻并無血緣關系——是皇后和前夫生的孩子。而屋大維為了扶持提比略上位,步步為營、殫精竭慮、這一切當然大有原因,需要細細道來。
一、屋大維率先開啟皇位養(yǎng)子繼承的先河,披著共和的外衣,滿足自己的私心
要想理解古羅馬的皇位,為什么不能“理所應當”的傳給后代之前,首先需要區(qū)分一個概念:屋大維時期的羅馬是共和制的,不是專制的。包括屋大維本人也是“第一公民”“元首”并非“國王”。所以,屋大維要想把位置傳給他理想的人的這種行為,就帶有了“專制色彩”,和“共和”制度是相悖的。
其次,彼時的羅馬共和國是由三個主要權力機構共同管理國家:長老院、人民大會、執(zhí)政官。執(zhí)政官擁有王權的大部分權力,長老院則擁有行政監(jiān)督權,人民大會負責選舉執(zhí)政官。屋大維在長期的內戰(zhàn)之后,靠著軍隊戰(zhàn)勝了政敵安東尼,成為羅馬共和國最有話語權的人。
擁有軍隊,就相當于擁有權力,這在古代社會也是通用的。屋大維在人民和軍隊中都擁有絕對的權威,順利當上執(zhí)政官。當選之后,他創(chuàng)立了“元首制”,他以“第一公民”的身份管理國家。至此不難看出,這時的羅馬共和國,不過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專制國家,屋大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元首制”還規(guī)定:元首的產(chǎn)生必須要經(jīng)過長老院的同意。理論上,元首的權力是要受長老院的制約的。隨后,屋大維就對“長老院”下手了:將原本的1000多人銳減到600人,并規(guī)定只有出身貴族,擁有100萬賽思退思財產(chǎn)的人才能擔任長老。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長老院完全是處于屋大維的統(tǒng)治之下的,制約“皇權”,無從談起。有趣的是,屋大維還陪著長老們演了一場戲:他曾向長老院遞出“辭職申請”,表示自己德不配位,不能擔任元首,請求長老院另外派人擔任。長老們自然誠惶誠恐的拒絕了,還送給他“奧古斯都”的稱號。即尊貴的、神圣的意思。這也是英語中8月的由來。
屋大維之所以還保留“長老院”這個行使,是因為在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專政侵害下,羅馬人對“國王”“君主”等人深惡痛絕。“共和”觀念在當時的社會,深入人心。屋大維就算在強大,也不敢觸這個“逆鱗”。
還有一種觀念需要分清:難道屋大維沒有子嗣嗎?需要靠養(yǎng)子來繼承“皇位”?是的,屋大維沒有兒子,只有女兒。另外,他也沒有“后宮佳麗三千人”,古羅馬社會嚴格執(zhí)行“一夫一妻制度”,因此即使是“君王”也不能完全保證后代出現(xiàn)子嗣。
而且和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不一樣,古羅馬人的“傳宗接代”的香火觀念并沒有我們這么重。相反地,他們甚至會嫌婚姻麻煩,而不想結婚,或者不愿意生孩子。所以,羅馬人收養(yǎng)男孩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在羅馬人眼里,收養(yǎng)的孩子和自己親生的孩子,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在法律上享有完全一樣的社會地位和財產(chǎn)繼承權!
屋大維大權在握后,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私心,想把“皇位”傳給自己家族的人。可惜的是,他先后確立的侄子、外甥、外孫之類的親戚,都相繼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個小外孫阿格里帕和提比略,但是阿格里帕在人民口中的評價非常不好。于是,屋大維就把提比略收為養(yǎng)子,并把“皇位”傳給了他。
二、皇位養(yǎng)子繼承制度順利進行的前提,是軍隊、長老院、執(zhí)政官三方達到相對平衡
前文也說過,屋大維時期,古羅馬是個共和國。就算屋大維的權力完全傾軋了長老院,但“傳位給自己的養(yǎng)子”,這樣極具專政色彩的行為,是怎么得到人民的認可的呢?單單憑著屋大維至高無上的威信,還是做不到的吧。
其實這個問題說來也簡單。“民主”和“專制”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什么?在于公民是否擁有選擇權。專制之下的公民是沒有選擇權的,反之“共和制度”下的公民是可以選擇國家元首的。以屋大維的傳位為例,屋大維在挑選“皇位”繼承人之時,就給了公民兩種選擇:品行不端的阿格里帕和雖然平庸,但沒有履歷干凈的提比略。
隨后,屋大維也尊重了公民的意愿選擇了提比略。在這個過程中,公民行使了他們的選舉權,參與了國家政治格局的建立,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只不過選擇的范圍有點小而已。
伽爾巴說:“過繼時就能選拔最好的人物了,因為生在帝王家只不過是一種機遇,人們對這一點不會給予更大的重視,但是在過繼的情況下,人們卻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如果人人都希望進行選擇的話,大家的一致同意會指出誰會當繼承人的。”
屋大維在扶持提比略登上“皇位”之后,就把軍隊解散了,把職業(yè)軍人派去戍守邊疆。因為他自己就是憑著軍隊奪得大權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軍隊對于皇位的威脅。屋大維僅在都城內,留下了近衛(wèi)軍。他沒有想到的是,近衛(wèi)軍就是他埋下的,威脅整個帝國的禍根。
近衛(wèi)軍就是屋大維的保鏢部隊,因為要負責自己的安全。屋大維給近衛(wèi)軍開出的福利特別高:不僅工資是普通軍人的兩倍,還被允許帶著武器出入宮殿。而且近衛(wèi)軍根本不用外出打仗,只需要留在都城保護元首的安全就可以了。
一系列的特權滋養(yǎng)了近衛(wèi)軍囂張跋扈的脾氣,在屋大維死后,近衛(wèi)軍的將領多為貴族擔任。他們在羅馬城內肆意妄為。后來,提比略引起了近衛(wèi)軍的不滿,軍隊嘩變,殺了提比略(一說提比略為病死,但近衛(wèi)軍掌權是真的),擁戴卡里古拉登上皇位。
在屋大維時期,皇養(yǎng)子繼承制度能夠順利進行,是因為屋大維操控著軍隊和長老院。在他死后,對軍隊的約束煙消云散,恣意妄為的軍人們在羅馬城內為非作歹,屢屢發(fā)動政變,整個羅馬帝國變成了軍權的角斗場。
三、對皇位養(yǎng)子繼承制度的評價
皇位養(yǎng)子繼承制度的積極一面在于,它可以盡可能地避免人為因素,在長老院的推舉下,盡可能的選擇鮮明的君主。比如同樣是養(yǎng)子上位的“五賢王”,就帶著羅馬走向了輝煌。在這個時代,政局平穩(wěn),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羅馬宮廷里迎來了長達75年的穩(wěn)定期。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理想的情況下,即羅馬皇帝牢牢掌控著軍隊。一旦軍隊脫離了掌控,一場席卷羅馬的浩劫很快襲來。因為元首制具有普遍性——只要得到長老院的認可,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被推舉為元首。于是,無數(shù)握有軍權的羅馬政治家們,開始了對皇位的爭執(zhí)。
比較典型的就是“四帝之年”,即一年之中就涌現(xiàn)了四位皇帝。期間,羅馬的政局的動蕩程度,可想而知。這時候,依靠選舉、血統(tǒng)、推薦等皇位傳承的依據(jù)已經(jīng)全部作廢。軍人掌管這個國家的權柄,最為動亂的一年里,50年內就有26個軍人篡位。史稱“三十僭主”。
“隨著叛亂事件的增加,軍隊力量不斷增強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施政”;“皇帝不擁有高高在上的話語權,就算是被軍隊擁立的皇帝,都會被軍隊殺死,皇帝成為了軍隊的犧牲品”;“軍隊成為皇位的主導者,他們任意地操縱皇位,甚至公開拍賣”。
受到軍隊干政的荼毒,羅馬長期處于一個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手工業(yè)、商業(yè)、農業(yè)全都出現(xiàn)崩潰跡象,羅馬經(jīng)濟大蕭條,隨之帶來人口銳減和城邦衰落。這時,一直在旁虎視眈眈的波斯王朝,趁虛而入,羅馬大廈,岌岌可危。
結語
孟德斯鳩曾對該時期的羅馬給予這樣的評價:“濫用軍事統(tǒng)治權的行為,發(fā)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出賣了帝國的士兵殺死了皇帝,以便獲取新的報酬”。
就筆者看來,羅馬帝國混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沒有一個固定、嚴格的皇位繼承制度。這給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權力是滋養(yǎng)貪婪的溫床,如果不對權力施與嚴格的制約,那么失去了,就是整個國家了。
參考文獻:
《古羅馬社會經(jīng)濟史》
《奧斯古都》
《羅馬十二帝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