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長平之戰遺址,尸骨坑的累累白骨訴說著戰爭的慘烈
再赴長平之戰遺址,尸骨坑的累累白骨訴說著戰爭的慘烈
文/王猙
山西高平長平之戰遺址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九月,一群饑腸轆轆的趙國士兵等待著什么?等待望眼欲穿的趙國軍糧?還是等待他們年輕的指揮官趙括最后的決戰?
司馬遷《史記》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皆內陰相殺食”我相信司馬遷寫這幾個字的時候心里也不痛快,司馬遷《史記》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撰寫,14年時間完成,他寫“白起王翦列傳”是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距離這場戰爭的發生不過150余年,所以他對于長平之戰的慘烈比我們有更深刻的體會,“皆內陰相殺食”翻譯成現在話大概就是“趙國軍內都在偷偷的互相殘殺而吃尸體!”慘嗎?還有比這更慘的!
經過兩千二百八十余年后的2020年初,我們再次踏上山西高平這片土地。這里已經來過很多次,但是寫長平之戰的事情一直沒敢動筆,因為,我怕,怕自己的文字承載不了這段厚重而慘烈的史實。
山西高平長平之戰紀念館
這里除了大量的與戰爭有關的地名之外,已經找不到多少當年戰爭的痕跡,畢竟2280余年的歲月太長,再無法忘記的仇與恨都會洗刷的蕩然無存,哪怕是四十余萬趙國戰士的冤魂,還有那往往被人很少提及的戰死的秦國士兵,秦國士兵有仇與恨嗎?當然有,誰都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參戰的士兵誰又愿意去真心賣命呢?
長平之戰的始末,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有所了解,我們再次穿越回去,看看這場戰爭。
白起是這個時候秦國風頭最勁的將軍。秦國從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到長平之戰發生的公元前261年止,近百年時間,秦國的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秦昭襄王時,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幕徐徐開啟,白起是秦國當之無愧的王牌。
春秋時期的兩個老牌強國晉國與楚國首當其沖,成為秦國最先攻擊的對象,原因很簡單,它們壓制秦國太久,可謂苦大仇深,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拿下三晉,秦國沒法東出,也談不上一統天下了!我想這個時候的韓趙魏一定懷念他們曾經共為晉國的日子,那句“晉國天下莫強焉”一定總會在腦中縈繞,他們是否后悔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晉?也許會吧!我覺得一定會,當年的晉國是何等的風光。
秦國一統六國進程
翻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一段就像流水賬一樣記錄著白起的赫赫戰功:“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白起攻魏,……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疑為沉)其卒二萬人于河中”“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這是《史記》記載的有死亡人數的戰爭,其余攻擊韓趙魏與楚國的戰爭相信死亡的人數也非常巨大,以上有記載的就達到四十四萬!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尤其在當年全國人口本就不是很多的基數下。這就是長平之戰的主角白起的武功。
三家分晉時,韓國分到的地盤是晉國的東南一帶,初期都城為平陽,即今天的臨汾,韓國的地盤大概包括今天山西臨汾東部、長治、晉城以及河南西北一帶,后韓國滅掉鄭國,先后將都城遷往陽翟、新鄭。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四十五年(前262),秦國攻韓國南陽太行道和野王,這兩個地方的確切位置不詳,但它們一定是韓國都城新鄭前往上黨地區的必經之地,這兩地丟失,上黨成為韓國的飛地,上黨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
三家分晉之后的韓趙魏疆域
上黨守將馮亭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慌亂之中想到近在咫尺的趙國,與趙國結盟,或許可以與秦國一戰!于是想獻城給趙國。趙王猶豫了,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領導的難處在于下面出主意的人可以隨意說,但做決定的永遠是自己,有人建議接納,有人建議推辭,最后趙王選擇了前者。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秦王派兵攻占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藺(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牽制韓國兵力。
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派左庶長王龁率軍攻打上黨。趙軍屯兵長平,擋住了秦國進軍的步伐。長平之戰,就此打響。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出場,秦軍來勢兇猛,廉頗接連小敗,最后廉頗采取堅壁清野戰術,拒不出戰,以挫秦軍銳氣。廉頗的戰術對與錯,爭論從長平之戰之時就開始了,一直爭執到今天,相信還會繼續爭下去,永遠不會有結果,因為歷史沒法假設。但是,我相信廉頗不會是縮頭烏龜,廉頗不會一直按兵不動,他只是在等待,等待最好的時機,就像守在雁門的李牧一樣。但是趙王沒有給廉頗機會,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將廉頗撤走,換上了馬服子趙括。廉頗離開時一定是依依不舍的,一是因為壯志未酬,二是因為舍不得幾十萬士兵的生命就此終結。
相傳為廉頗幕府所在地大糧山
長平之戰秦趙對峙圖
年輕的趙括登場,趙括一定是雄心勃勃的,如果他知道后世有個叫周瑜的,一定會崇拜他,也想著“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長平之戰,定要一戰成名,趙括暗下絕心,心里當然也有些難過,因為他母親不相信他,還找趙王詆毀他,最可氣的是最后那句話“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還是我母親嗎?怕我連累她!趙括想證明給所有人看,尤其是自己的母親。
長平之戰紀念館趙括雕像
秦國偷偷換將了!把主將由王龁換成白起。趙國換了個弱的,秦國換了個強的,本來平衡的天平瞬間傾斜了。趙括當然不這樣想,因為他也不知道。
趙括不喜歡廉頗的那一套,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是趙括的信條。換將之后立即進攻,秦軍一觸即潰,秦軍跑,趙軍追,好不痛快!最后追到秦軍的壁壘,秦軍堅守。白起暗地派兩萬五千奇兵將趙軍后路斷絕,趙軍被一分為二。又派五千騎兵擋住趙軍的糧道,趙軍陷入絕境。此時的秦王聽說斷絕了趙軍的糧道,馬上增兵,一定要餓死趙軍!
趙國的四十多萬士兵從七月被困,一直到九月,將近兩月,史記記載“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奈何趙國打不通前往長平的糧道,只能眼睜睜看著四十多萬士兵被困。趙括不再雄姿英發了,趙括終于明白他父親趙奢說的“兵,死地也”,打仗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趙括不想投降,為了父輩的榮光再拼一次,帶領著精銳親自出擊,被秦兵射殺。趙括死的時候一定會想到他父親說的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知子莫如父。
倘使趙王不換廉頗,秦王會不會派白起來?如果派白起過來,那白起如何面對廉頗?戰國四大名將的對決會是怎樣的結果?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還是總有這樣的沖動,我想,如果不換廉頗,秦王可能也就沒必要派白起了,因為秦王了解廉頗,廉頗不會一直耗下去,如果一旦出現好的時機,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我覺得如果不換廉頗,長平之戰可能就此結束,秦軍撤兵,趙國拿下上黨,統一六國的時間得往后推一推。
長平之戰的結局大家大多都了解,趙括一死,群龍無首,趙軍四十萬人全部投降,白起使詐將投降的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在長平。加上戰死的士卒,趙軍共有四十五萬人死在長平。
谷口村骷顱廟,相傳為秦軍論功清點人頭的地方
高平市內有數量眾多的尸骨坑遺址
我們去高平尋找長平之戰遺址的次數算來下應該有個五六次了,還是一片迷惘,當年秦軍駐在哪里?趙軍駐在哪里?走在如今山西高平這片土地,實在難以再找到太多當年戰爭的痕跡,只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地名還提醒著人們這里是長平之戰的發生地。唯一能看到的痕跡就是永祿尸骨坑,如今在遺址上建造了長平之戰紀念館。
永祿尸骨坑位于山西高平市北部永祿村背后的山上,因為在這座山上經常可以發現人骨,所以當地老百姓把它稱作為尸骨山。1995年5月,永祿村農民李珠孩、李有軍父子在平整土地時在山上發現一個尸骨坑,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尸骨坑進行了挖掘,發現一個面積約四十平方米,深兩米的坑中重疊埋葬著約一百四十人的尸骨,這是迄今為止長平之戰遺址最重要的發現。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史書中記載的長平之戰趙國“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而這里僅僅發現一百余人的尸體,顯然不是主要坑殺的地方。但是那累累白骨還是讓人觸目驚心,他們是某人的兒子、丈夫、或者父親,他們再沒有回到家鄉,永遠的留在了長平這個讓人傷心的地方。
各種奇怪的地名訴說著這里發生過慘烈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