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之后,是怎樣度過晚年的?
劉禪投降之后,是怎樣度過晚年的?
劉禪到了最終關頭,不得不打開城門去投降。盡管蜀漢還是可以一戰,但是戰爭最受苦的還是百姓,劉禪的投降,只不過是加快了蜀漢的滅亡速度,蜀漢還是會走上這條路的,這一點司馬昭勢在必得。而投降之后的劉禪,就成為了俘虜,他雖然沒有被處死,但是作為階下囚一般的身份待在曹魏,他又是如何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的?劉禪的“樂不思蜀”,能夠在他的晚年幫助到他嗎?
劉禪在鄧艾帶著兩萬疲憊之兵打到成都,蜀國主力大軍基本上沒有受到什么損害的情況下,便既不加強防守,也不遷都或投奔東吳,干干脆脆地選擇了投降,為司馬家族的統一大業,做出了貢獻。
那么,劉禪在投降曹魏以后,他晚年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劉禪是在263年投降的,去世于271年。他在曹魏一共生活了8年時間。劉禪在這8年的生活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堅決投降階段
說劉禪是堅決投降曹魏的,這話一點也不過分。當時鄧艾打到成都后,派人把劉禪及一眾文武大臣、皇親貴族,一路翻山越嶺,往洛陽押送。
在這個過程中,姜維曾給劉禪帶信去,讓他暫時忍耐幾天,自己會對魏軍來一遭釜底抽薪,奪兵反正,實現復國。接著,魏國將領鐘會、鄧艾、諸葛緒又鬧起來,鄧艾和諸葛緒被抓起來押送回魏國,鐘會的部下又造反,殺了鐘會和姜維,使得整個魏軍群龍無首。
可以說,當時魏軍亂成了一鍋粥,以至于劉禪都沒人管了。如果當時劉禪能夠趁機逃脫,振臂一呼。蜀軍眾將士絕對會趕緊前來投奔劉禪。劉禪在蜀軍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實現復國,也并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劉禪并沒有這樣做。而是一如既往地往魏國都城洛陽趕去,費盡艱辛終于趕到了洛陽。
劉禪趕到洛陽以后,司馬昭看他這么聽話,同時從安定人心的角度考慮,對劉禪還是不薄的。《三國志》記載:“(劉禪)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那些跟隨劉禪投降過來的蜀國大臣,司馬昭也給予了他們很高的待遇:“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并封列侯。”
2.樂不思蜀階段
劉禪到達魏國后,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并不多。畢竟他一個末代皇帝,史書也不適宜對他的事跡進行大肆張揚。唯有《漢晉春秋》記載了一個“樂不思蜀”的故事。
劉禪剛到洛陽的時候,司馬昭從安定舊蜀國的人心,保持舊蜀國境內太平的角度,對劉禪進行了分封。但是,自古君王都對末代皇帝非常提防,害怕末代皇帝會利用自己的身份鬧事。或者末代皇帝不鬧事,其他人借末代皇帝的名聲鬧事。因此,一般都不會容他活多久。
所以,司馬昭搞了一出“頗思蜀否”的戲。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只不過,劉禪當時是裝傻,還是真傻,說法不一。我個人認為,劉禪當時是真傻,并不是裝傻,并沒有那么“大智若愚”。正如我前面講到的。如果他真的有一點兒血性,其一,鄧艾打進來的時候他不會貿然投降。其二,在“北遷”去洛陽的路上他會借機反正。其三,當郤正讓他回答“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時,他不會跟著那么說。總之,當時他不思念蜀國,是真的覺得當年當皇帝,確實沒有現在當個“安樂公”安樂。
至于讓他回答“思蜀”的郤正,倒真正算得上是大智若愚。如果他不是那么了解劉禪,不教劉禪說那句話,很可能司馬昭就已經讓劉禪“得暴病”去世了。
3.子孫悲劇階段
劉禪在魏國安享了8年太平日子,安然去世。史料記載的“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當時也沒受到影響。劉禪的那些兒子,除了太子在鐘會叛亂中被殺,五子劉諶有骨氣,自殺殉國外,其余子女都跟著劉禪去了魏國,過上了“樂不思蜀”的日子。
不過,他們雖然樂不思蜀,但是所投靠的主子不是一個好主子。司馬家族統一天下以后,很快就在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的內訌,結果給了北方游牧民族機會。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內遷,爆發“永嘉之亂”。西晉滅亡,衣冠南渡。而劉禪的那些兒子們,也基本上在永嘉之亂中被殺光了。
后世匈奴人劉淵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不過是為自己的政治服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