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孫夫人真的投江了嗎?
劉備死后,孫夫人真的投江了嗎?
說到劉備和孫夫人,很多人可能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他們之間的確是有真感情的,而劉備死后孫夫人投江,自然就是殉情之舉。不過,這畢竟是小說的情節(jié),真實歷史是這樣嗎?孫夫人畢竟比劉備小了幾十歲,而且孫夫人未出閣的時候,自然也是見識過很多優(yōu)秀的男兒,父親和兩個哥哥也是當時有名的人物,她的眼界又怎么會狹隘?她真的看得上劉備嗎?
劉備和孫夫人的聯(lián)姻毫無疑問的是一場政治聯(lián)姻,也必然隨著政治同盟的破裂而破裂,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孫夫人即使貴為孫權(quán)之妹,也無濟于事!在《三國演義》中,對孫夫人的描寫更加突出了她的悲情地位??墒?,小說畢竟是小說,歷史上的孫夫人究竟對劉備是否有著真正的夫妻之情呢?在劉備死后,她真如《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投江自盡了嗎?
劉備和孫權(quán)之間的這場政治聯(lián)姻對曹操而言是最為致命的,因為就在這場政治聯(lián)姻之后不久,孫劉聯(lián)盟正式成立,東吳把南郡借給了劉備。雖說東吳把南郡借給劉備主要的原因還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但此舉卻向曹操傳達了一個清晰的信號,那就是孫劉聯(lián)盟不僅是紙面上的聯(lián)盟,而是具有實際意義,并且開始實際操作的聯(lián)盟。據(jù)史書中記載,曹操在聽到這個消息后,驚得連筆都落在了地上,這種驚慌在曹操漫長的軍事政治生涯中還是第一次,可謂是“前有劉備失箸,后有孟德落筆”啊!
對于聯(lián)盟的兩位直接當事人而言,劉備是無所謂的,自己年近半百,娶了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媳婦,又得到了南郡大部,可謂是志得意滿。可是孫夫人卻是一百個不滿意,《三國演義》中孫夫人非英雄不嫁,不在意對方年齡的描寫那是小說家言,這種不滿意在《三國志》和《華陽國志》中都有記載。并且,這種不滿意并沒有隨著孫夫人嫁到荊州后得到改觀,“一日夫妻百日恩”不適用于劉備和孫夫人這對政治夫妻。據(jù)《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記載:“孫夫人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人,皆仗劍侍立。先主每下車,心常凜凜。正勸先主還之。這段記載中“還”字應該是“遠”的誤寫,因為劉備即使對孫夫人有千般不滿意,可是為了孫劉聯(lián)盟,也不會為了區(qū)區(qū)夫妻之間的不和諧就放棄國家大計。因此,法正在這里提出的建議是叫劉備疏遠孫夫人,沒事要少到孫夫人哪里去,以免禍起蕭墻。從以上這些記載來看,劉備和孫夫人是沒有絲毫夫妻之情的。
公元215年,孫權(quán)趁劉備全力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時候,派人叫孫夫人歸寧,也就是回娘家。據(jù)《三國演義》的描述,孫權(quán)叫孫夫人回娘家的理由是因為吳太夫人病危,并且強調(diào),要把阿斗一并帶去。孫夫人不愧為女中豪杰,聽到乃兄的指示后,馬上行動,根本不和鎮(zhèn)守荊州的諸葛亮打招呼。在《三國志》和《華陽國志》劉備的傳記中,都沒有提到吳太夫人病危的記載,其實,這個所謂的吳太夫人就是《三國演義》的虛構(gòu)。
要注意的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其實并不是羅貫中的原本,而是由毛宗崗父子評點和修改過的。在修改過的《三國演義》中,毛宗崗父子加入了很多情節(jié),諸如吳太夫人的人物虛構(gòu)、吳太夫人病危、孫夫人在劉備死后投江而死等。經(jīng)過毛宗崗父子這么一番改頭換面,本來和劉備毫無感情的孫夫人服從孫權(quán)安排帶阿斗回娘家,就變成了是受到了孫權(quán)的欺騙;劉備死后,孫夫人投江殉死就是有情有義,完全顛覆了歷史。毛宗崗父子之所以這么寫,還是出于擁劉思想在作怪,劉備的女人怎么能是無情無義之人呢?即使之前是這樣,那也應該在劉皇叔的感召下,變得有情有義才是!因此,孫夫人在劉備死后投江之事純屬虛構(gòu)。
既然孫夫人在劉備死后沒有投江而死,那么,她的最終結(jié)局是怎樣的呢?
亂世之中,女人是最苦的,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在三國時期,婦女再嫁已經(jīng)非常普遍,身份高貴的婦女成為統(tǒng)治者籠絡(luò)政治同盟的工具;身份低下的婦女則成為了戰(zhàn)爭中被掠奪的戰(zhàn)利品。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婦女再嫁好像是婦女地位的提高,但是在三國時期,婦女的再嫁往往是被迫的,不僅不是地位的提高,反而是地位低下的明證。
三國時期,頻繁的戰(zhàn)爭使得男丁銳減,寡婦大量出現(xiàn)。為了保持住人口的增長,寡婦再嫁成為恢復人口增長的一個好辦法??墒?,這寡婦再嫁的對象卻是以士兵為首要選擇,這也是統(tǒng)治者們籠絡(luò)軍隊的一種手段。而且,再嫁的寡婦從身份高貴和低下者無一例外。據(jù)《三國志鐘繇傳》記載,曹魏的再嫁寡婦群體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穩(wěn)定軍心的資源,其范圍包含了諸如已經(jīng)封侯的軍人。在那個以軍功封侯的年代里,能夠封侯的基本上都是高級將領(lǐng),連他們的未亡人也未能幸免,直到鐘毓建議,“......及士為侯,其妻不復配嫁”,這種局面才得以改觀。
劉備死后,孫夫人已經(jīng)無法回到蜀漢,按照三國時期的慣例,似乎也應該歸為再嫁的寡婦群體之中,孫權(quán)會放著這個優(yōu)質(zhì)資源不用?所以說,后世很多對孫夫人投江而死抱有懷疑態(tài)度的人們認為,孫夫人是改頭換面被孫權(quán)嫁給了東吳其他豪族了。此說有一定道理,不過筆者認為還是比較牽強。理由如下:
其一、劉備夷陵之敗后,駐軍白帝城,已經(jīng)和東吳和好,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孫權(quán)把孫夫人嫁給了東吳其他豪族,無疑是在打劉備的臉,這對日后的孫劉聯(lián)盟不利。
其二、東吳和蜀漢雖然已經(jīng)和好,但是孫夫人趁劉備不在荊州,要帶走阿斗之舉觸犯了劉備的逆鱗,因為劉備畢竟只有一個兒子,是他唯一的接班人。孫夫人此舉,徹底斷了和劉備之間的夫妻之情,即使劉備為了孫劉聯(lián)盟和東吳重新和好,可是也不能允許孫夫人重新回到蜀漢。
其三、劉備死后,蜀漢和東吳失去了荊州這個雙方矛盾的焦點,孫劉聯(lián)盟在真正意義上確定下來。在這種背景下,孫權(quán)會把孫夫人嫁與他人來破壞這個來之不易的聯(lián)盟嗎?雖然劉備和孫夫人不和,但是他畢竟是劉備的正妻,在劉備沒有明確休妻的情況下,必要的臉面還是需要維護的。
其四、孫夫人投江而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孫夫人也缺少為劉備殉情的感情基礎(chǔ)。如果是因為痛恨孫權(quán)而自殺也說不過去,因為孫夫人在嫁給劉備那時起,就已經(jīng)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作用,這也是她在接到孫權(quán)命令就馬上行事帶走阿斗的原因。
那么,這個孫夫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筆者認為,孫夫人既不能回歸蜀漢,也不能琵琶別抱,繼續(xù)為東吳作貢獻,最有可能的是徹底隱居起來終老。因為她對于蜀漢的利用價值雖然沒有了,可是東吳卻要顧及蜀漢的臉面,只能是把她奉養(yǎng)起來。孫夫人,這個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悲情女子,就這樣默默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