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死前說了什么話,讓曹操讀一次哭一次?
蒙恬死前說了什么話,讓曹操讀一次哭一次?
說到曹操其實大家也應該清楚這個人是真的厲害,是真正的梟雄了,但是再厲害的人也有比較佩服的人了,話說曹操就有一位很給力的人了老前輩了,這位就叫蒙恬了,而且在他死之前他有給曹操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可厲害了,曹操竟然讀一次就哭一次了,那么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蒙恬死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馀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蒙恬罪當萬死,從臨洮至遼東修了萬里長城,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風水,這是蒙恬的大罪。這段話不足以使曹阿瞞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為知音:因為曹操曾親率大軍穿越沙漠北擊烏桓,威振匈奴!此戰后北方的蠻族皆不敢南下牧馬,魏、蜀、吳三國可安心內斗而無外患之憂。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傷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這一段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馀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這段話中蒙恬說他擁兵三十萬,有反叛秦朝的資本與實力,但是他考慮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極厚,特別是秦始皇視蒙恬為兄弟,選定為托孤之臣。故蒙恬寧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負秦始皇。
曹操本為熱血青年,一心匡扶漢室,少年之時就謀刺于漢賊董卓,失敗后又糾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曹操的內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漢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漢朝忠臣的名號。乃何時局混亂,群雄割據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獨撐大權則無法平定各路諸侯,則大漢不能復興。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朝野,以國家公器為重,不以天子權威為重。天下群雄為了自己割劇一方,故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曹操心里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懷天下,欲平定各方諸侯后還政漢室,但是漢獻帝急于收回權力,以漢獻帝的能力必然無法平定天下,天下仍會是四分五裂戰亂不休,故曹操始終沒有還政于漢獻帝。于是漢獻帝通過衣帶詔號令忠義之士誅殺曹操,先后有董承、于吉、馬超、伏壽、劉備等人封詔誅殺曹操。當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殺他的人除了劉備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給殺了。
蒙恬在上書胡亥的表中寫道: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在這里蒙恬將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繼續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將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攝政輔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為周公,故世人謂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亂,制定禮治穩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權勢太大,大臣們都說周公旦會謀反。后來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圖殺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國。周成王將周公旦的留給他的遺書拿出來后,才發現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輔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魯國。
曹操與蒙恬都曾擊敗過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們說成是反賊,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負重。天下萬民皆曰曹操為國賊,紛紛欲殺之而后快,但是沒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諸侯割據,戰亂不斷,不知多少民眾會死于戰亂。因此曹操引蒙恬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負重就為平定漢家天下,知音少弦斷誰人聽,故曹操每次讀《蒙恬列傳》皆會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寫著“漢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