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決定是否處死呂布的時候,為什么不問郭嘉問劉備?
曹操決定是否處死呂布的時候,為什么不問郭嘉問劉備?
呂布最終被曹操抓到,但是在決定如何處置呂布的時候,卻犯起了猶豫,其實曹操的本意還是有點想要留下他的,不然不會這樣猶豫不決,但是最終是劉備的一句話讓曹操下定了殺掉呂布的決心。但是很多人對此感到很奇怪,當時明明郭嘉就站在曹操身邊,為什么曹操不去問郭嘉的意見,卻要向劉備詢問呢?這中間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陰謀?
曹操處死呂布時,去問了劉備,而不問郭嘉,那是因為另有玄機。但這個玄機,并非是曹操要陷害劉備,讓劉備背一個不能容人的惡名;而是劉備故意讓曹操處死呂布,使曹操背了一個不納賢才之名。同時,劉備唆使曹操處死了呂布,還讓曹操至少失去了呂布、陳宮、高順等三位頂尖人才,等于是大大減弱了曹操的實力。這對劉備而言,是最好的結果。整個事件,劉備才是大贏家,而曹操被劉備誘導了。
三國人物中的曹操和劉備,因為評書、戲劇的緣故,通常會讓大家覺得,曹操是一個奸詐、陰狠、無情的小人,是一個十足的大奸臣。而劉備寬厚、平和,對人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乃是一位以德服人的兄弟或長者,是一位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大忠臣。
如果真的這么認為,那就跟兩人實際的歷史形象相悖了。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其腹黑程度比曹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劉備相比曹操,已經達到了腹黑的最高境界。劉備的腹黑,如果不去仔細琢磨,根本很難看出來。劉備隱藏的太深了。
曹操相對而言,是更加的胸懷寬廣而坦蕩。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讓人誤解了千百年,但曹操的真實意思是“我對不起別人,難道就沒人對不起我嗎?”曹操對于是非對錯,還是很清楚的。只是因為特殊時期,過于謹慎,徒增了誤解與無奈,犯下了大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這句話,正好顯示了曹操非常自責的心情,實非一個完全殘酷無情之人。
曹操也是真正擁有以天下為己任抱負之人。他在《述志令》中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上,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如果將獻帝交到劉備手中,恐怕獻帝危矣。劉備完全可以憑借漢室宗親的身份繼承大統,但憑劉備的實力,又不足以震懾諸侯,那時候,恐怕天下會更亂。
曹操還是三國時期,真正廣納賢才,不計前嫌之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發自內心深處的,對人才的渴望呀。曹操甚至對于反復無常,跟自己有“殺子亡侄損將”大仇的張繡都能收為己用,并用之不疑。正因為此,曹操手下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將。
曹操連張繡都能容忍,更不要說呂布這類勇冠天下,頭腦卻相對簡單的猛將了。呂布因為不聽陳宮之言,導致大敗。而張繡卻能聽從賈詡的計策,多次贏了曹操。很明顯,曹操控制呂布,要比控制張繡更容易。那曹操為什么不收降了呂布呢?而且得了呂布,陳宮、高順很有可能跟著就投降了,一舉多得呀,豈不美哉?
但是,劉備不會讓這一切發生的。因為《三國志》中清清楚楚記錄下了整個事件的過程。
白門樓一役,呂布投降,被押到了曹操面前。呂布說綁的太緊了,松一松。曹操答復說,綁老虎不能不緊。呂布就向曹操說,他今天戰敗了,服氣了,希望能夠投靠曹操,帶領騎兵為曹操打天下。
接下來的事情,看看《三國志》原文怎么說的:“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
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劃重點,曹操沒問劉備,是劉備主動進言的;是劉備主動進言的,曹操沒問劉備。
劉備的可怕之處就在這里,表面可以裝出柔弱無助,哭起來梨花帶雨的,甚至可以伸出長手臂,把劉禪放到地上,名曰摜,用以收買人心。但是關鍵時刻,劉備對于何去何從,盤算的非常清楚,該出手時,就出手,毫不留情。這才使得呂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善于識人的伯樂郭嘉,早就一眼看穿了劉備。劉備投曹之后,郭嘉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后必為患”,建議曹操趁早殺了劉備。
而郭嘉參與了攻打呂布的整個徐州之戰,原本呂布堅守,曹軍士卒疲倦,曹操都要退兵了,可是郭嘉卻勸說曹操,趕快乘勝加緊攻擊,必能取勝。呂布在郭嘉眼中,就是一個毫無大志,“威力不及項籍”的猛夫而已,降之可御,即使再叛也無足掛齒。如果曹操真的跟郭嘉商議過怎么處置呂布,那么郭嘉應該會建議曹操收了呂布,而曹操在呂布愿意投降時,也不會面露疑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