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寺打一成語 旗山與鼓山,“旗鼓相當”流傳逾千年的傳說……
“巢湖好呀好風光,旗鼓相當亞父鄉”,說的是巢湖東郊旗山和鼓山兩山旗鼓相當;現亞父街道是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期謀士范增的故鄉。旗鼓相當,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巢湖市的旗山和鼓山成為這一成語的最好詮釋。
古代作戰時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而旗山形狀像一面飄揚的軍旗,鼓山形狀像一面巨大的戰鼓,兩山南北正對遙相呼應,山體海拔不相上下(旗山海拔232米,鼓山海拔206米),與不遠處的鳳凰山一起構成“旗搖(旗山)、鼓響(鼓山)、鳳點頭(鳳凰山)”的風水格局。當地百姓歷來有此說法,并以此引申說自從范增出山扶楚反秦,楚軍與秦軍可謂“旗鼓相當”。后來楚軍取得勝利,又出現了楚漢相爭的局面,范增扶助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也可謂是“旗鼓相當”,范增真不愧是旗鼓山下成長起來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
旗山也叫亞父山,是為了紀念亞父范增。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期,謀士范增輔佐西楚霸王項羽,被項羽尊為“亞父”,意味著僅次于父親,也就是干爹的意思。范增曾經擺下鴻門宴準備除掉漢王劉邦,結果剛愎自用的項羽讓劉邦逃過一劫。不到兩年時間,失去范增輔佐的項羽就在(安徽靈璧和固鎮交界處)垓下大戰中,遭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閨寺打一成語,含淚霸王別姬、無顏見江東父老而烏江自刎。巢湖市散兵鎮閨寺打一成語,傳說就是當年項羽部下士兵解散的地方,成為楚漢相爭的休止符。
如今的旗山還留有亞父井、范增墓(衣冠冢)、亞父亭等遺跡,和對面的鼓山演繹著“戰爭與和平”的歷史。鼓山的佛寺淵源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如今的鼓山風景區占地2200畝,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700畝。這里擁有七座佛教寺院:鼓山寺、佛隱寺、慈隱凈寺、南海玉佛寺、接引庵、白衣庵、極樂庵。慈隱凈寺是原巢湖市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俗稱尼姑庵);南海玉佛寺是安徽最大的玉佛寺院,供奉的24尊佛像是用緬甸玉石雕琢;另外,風景區還建有鼓山塔、范增亭、烏龍泉等景點。
鼓山風景區入口,樹立一座山門牌坊,山門兩側有一幅楹聯:“慈懷納地;絕頂摩天”。另外還有一幅楹聯:“鼓嶺流云牽月影閨寺打一成語,山房靜氣聽松濤”,上下聯的首字剛好是“鼓山”。寺門上方“鼓山寺”匾額是由趙樸初題寫。早年福應庵前的古銀杏樹遮蔭蔽日,四周松竹繁茂,形成“禪林古剎隱其境,不見僧影聞其聲”的幽深意境。當時福應庵前后三進,擁有22間殿宇,后毀于抗日戰爭的烽火。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為了防備新四軍,派飛機投彈炸毀寺院和古樹,僅剩一棵高30米(直徑兩米多)的古銀杏樹。這棵古銀杏樹于1959年被砍伐。
鼓山腳下西北角有兩口相連的池塘,塘水終年一半清澈一半渾濁,當地人稱之為姑嫂塘。相傳很久以前,山腳下住著兄妹二人,哥哥長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姑嫂二人作伴,嫂嫂經不住空閨寂寞,與別人有了私情。有一天,哥哥突然回家,發現家中有別的男人衣物,于是逼問妻子,嫂子謊稱妹妹與人私通,哥哥信以為真,斥責妹妹不知廉恥。妹妹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投塘自盡。嫂嫂看到小姑被逼死,羞愧難當,也在另一池塘投塘自盡。自此以后,妹妹投塘的一邊塘水清澈見底,嫂子投塘的一邊塘水終年渾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把這兩口水塘叫做姑嫂塘。
鼓山山腰處的范增亭,亭前有一尊漢白玉的范增塑像。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巢(今巢湖市)人。范增少年時拜師于楚國屈原的族弟屈斗,后來成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門客。范增帶著絕望準備返回家鄉巢湖,但走到江蘇徐州就因為背上的毒瘡發作去世。范增安葬在江蘇徐州,在家鄉的旗山僅留下一座范增衣冠冢。
鼓山頂上47米高的鼓山塔,如今是俯瞰城市全貌的最佳地點。大門臺階旁石頭上刻著“吳楚風流”四個字,意思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巢湖地區是吳國和楚國的兵家必爭之地。鼓山塔建于1994年,塔頂海拔252米,明七層暗八層。塔剎采用黃銅鍛造重達4噸,八條飛龍齊聚塔剎指向八方。
如今的旗山、鼓山是合肥難得的歷史人文資源,其整體面貌已煥然一新,環湖大道臨山而過。山中林禪并重,遍山蒼翠,古柏參天,郁郁蔥蔥,成為江淮游覽進香勝地,榮膺“AA級旅游景區”。在鼓山風景區建有環山公路,18座以下車輛可以直達鼓山塔,游客也可沿路步行登山觀景,憑攬八百里煙波浩淼之巢湖,山風徐徐、白云緲緲之圣境。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