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 《道德經》之成語篇——學成語,品人生,賞老子之智慧
《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雖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辟,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0個。這10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自知之明來源于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于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欲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于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癥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后、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4、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5、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絡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正所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范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7、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
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時間不會抹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圣人的境界。
8、見素抱樸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樸”的心態,面對復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松。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9、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容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郁郁蔥蔥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0、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
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后的絢麗震撼。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于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于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