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孔子求教》這篇課文匯總200句
現代文閱讀《孔子求教》題目及答案
一次,孔子(前551-前479年)帶著弟子子貢、子路等人去陳國。當時正值春日,桃紅柳綠,師生幾人一邊趕路,一邊觀賞沿途風景。就在路過一片桑林的時候,他們看見一位年輕的姑娘正在那里采桑葉。孔子詩興大發,順口吟了一句詩:“南枝窈窕北枝長”,話音未落,就聽到那位采桑姑娘吟道:“夫子行陳必斷糧。”孔子和弟子都感到莫名其妙。只見采桑姑娘微微一笑,又高聲吟道:“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采桑娘。”孔子和弟子都覺得她聰明過人,但不知她吟的詩究竟是什么意思,子貢很想去問個明白,孔子急忙攔住了他,孔子及弟子急著趕路去陳國。
孔子及弟子到了陳國受到冷遇,連飯都不給他們吃。他們又冷又餓,度過了難熬的一夜。第二天,他們上朝去拜見陳國國君。國君手里拿了一顆璀璨的明珠,對孔子說:“聽說你是很有學問的人,當然也很聰明,你能不能讓絲線穿過這九曲明珠?”九曲明珠就是珠子中間的'孔彎彎曲曲地拐了九道彎。孔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把絲線穿過去。正在著急之時,孔子忽然想起采桑娘的詩,明白了采桑姑娘三句詩的意思。他叫來了子貢,吩咐子貢趕快去向那位蠶桑姑娘求教。子貢心急如火,忙沿著原路往回走,不久,便找到了那片桑林。可是采桑姑娘卻不見了,他就在桑樹林里來回找。突然他發現在兩棵桑樹中間堆著一堆土,在離這堆土不遠的地方,又堆著三堆土,這四堆土,就像是一個謎。他腦子里一轉,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桑是木,木旁堆土,莫不是姑娘姓杜?旁邊又放了三堆土,這難道是三娘的意思?想到這里,他非常興奮。正好有個老者背著一捆柴走過來,子貢上前施禮問道:“請問,前面的村子里可有個叫杜三娘的姑娘?”老者答道:“過了橋再往南就是杜家莊,一問便知。”子貢順著老者指的方向找到了那位采桑姑娘,把孔子和弟子到陳國的遭遇一一告訴了采桑娘,請求她告訴穿珠的辦法。杜三娘笑著說:“這并不難,你先把絲線抹上點油脂,然后把絲線拴在螞蟻的腰上,讓螞蟻慢慢爬進珠孔。如螞蟻不肯爬,就用煙熏它,這樣螞蟻就帶著絲線穿過珠孔,當它從珠孔爬出來時,絲線不就出來了嗎?”子貢聽了此話很高興,向杜三娘道謝后,急速趕路。他很快回到了陳國,把這一切告訴了孔子。孔子按照杜三娘教的辦法,很順利地把絲線穿過了九曲明珠,終于解決了陳國國君設置的難題。
孔子的學生回來就把這一切告訴了孔子,然后孔子就按著姑娘的辦法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事后,孔子對學生們說:“學問是沒有頂點,學習也沒有止境,永遠不能停止。自滿只會使自己陷于停步不前的境地。”
【第1句】:陳國國君給孔子出了一道什么難題?
【第2句】:采桑姑娘用什么方法解決了難題?
【第3句】:畫線的句子讓你想到哪些成語、諺語或名言?
參考答案:
【第1句】: 讓絲線穿過九曲明珠。
【第2句】: 在絲線上抹上油脂,把絲線拴在螞蟻的腰上,讓螞蟻爬進珠孔。
【第3句】: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等。
現代文閱讀《那樹》題目及答案
(一)① 那棵樹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了,當那條路還只是一條泥濘的小徑時,它就立在那里;當路上駛過第一輛汽車之前,它就立在那里;當這一帶只有稀稀落落幾處老式平房時,它就立在那里。
② 那樹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認識那棵樹人的都說,有一年,臺風連吹兩天兩夜,附近的樹全被吹斷,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樹屹立不動,而且據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這真是難以置信。據說,當這一帶還沒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陸上臺風緊急警報聲中,總有人到樹干上漩渦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 那的確是一株堅固的大樹,霉黑潮濕的皮層上,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模樣。幾丈以外的泥土下,還看出有樹根的伏脈。在夏天的太陽下挺著頸子急走的人,會像獵犬一樣奔到樹下,吸一口濃陰,仰臉看千掌千指托住陽光,看指縫間漏下來的碎汞。有時候,的確連樹葉也完全靜止。
④ 于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幼稚園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 于是情侶止步,夜晚,樹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9.下列字詞注音和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1分)
A、泥濘(ní níng):池塘、田野里的淤泥
B、倒坍(dǎo tān):倒塌,多指建筑物倒下來
C、屹立( yì lì):高聳挺立
D.蔭庇( yìn bì):覆蓋,遮蔽
10.第②段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任選其一作簡要賞析。(2分)
答:
11.第③段中的劃線句子有何作用?(2分)
答:
12.選文體現了樹的什么精神品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答:
9.A(2分)
10.擬人、比喻、夸張任選其一即可。作用;樹的`“佝僂”“老態”是擬人手法,,說明樹的生長年代久遠:“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運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現了樹冠的繁密;“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則是運用了夸張手法,表現了樹的堅固穩定。(任選一項說明即可。2分)
11.樹的外形描寫,表現了樹的歷經滄桑、堅固穩定、外形粗陋。(2分)
12.堅定勇敢、默默奉獻的精神 (1分)表現了對樹的喜愛、贊美、敬佩的感情。(1分)
現代文閱讀《路》題目及答案
路
(日 東山魁夷①)
古老的裝飾著墻板的房屋。城門鐘樓的尖塔上是鸛鳥的巢。廣場上的泉水。馬車通過暮靄沉沉的石板路。馬蹄下火花迸射。這是拜恩州②的古城。
從品川車站穿過燈火管制的黑暗街道,到區公所領取應征通知書。走在雨后的道路上。
灼熱的瓦礫、斷落的電線、倒斃的馬匹。黑煙。日蝕般的太陽。空襲下的熊本的街道。
拖著母親靈車走在荊澤的道路上。風猛烈地吹著,初雪閃亮的富士山,浮現在澄碧的天空。
道路的回憶是無盡的。此后還要經歷怎樣的`道路呢?舒伯特的歌曲集《冬日旅程》是根據繆勒的詩創作的,全篇描寫了一個旅人在冬日的道路上踽踽獨行的身影,詠唱著人生的寂寥。那首有名的《菩提樹》則是一首鄉愁之歌,通過一系列詩句,表現游子在冬天的旅行中,回憶起城門泉邊菩提樹葉子下面那令人銷魂的場所。另一首《路標》描述了徘徊曠野的旅人見到路標,知道自己是走上了一條難以生還的路。旅人來到“旅館”,這是墳墓,“旅館”的標記是送葬的藍色花朵。他想在冰冷的臥床上休息一下疲憊的身體,然而遭到了旅館老板的拒絕:“走,或者永遠留下”。于是繼續徘徊。這是一條令人絕望的冬日之路。此后,我艱難的踏上了綴滿朝霞的初夏草原的道路。
那年秋天,我把《路》送到第六屆“日展”上展出。縱長的畫面,中央是一條灰黃的路,左右的田野和山丘一片青綠,天空狹長,呈現藍色。我考慮這三種顏色在分量上的比重。作為展品,這是幅很小的畫面,如果再放大開來,畫面就會失掉緊湊感。我想使這幅畫的畫面得以充實,對這幅畫來說還是必要的。
經過孜孜不倦努力的圓滿而細致的制作,終于完成了。
這年我首次成為“日展”的審查員。這幅《路》的展出,受到眾多的好評,獲得了畫壇和社會的承認。
人生的旅途中有許多歧路,比起自身的意志來,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這種情況至今未曾改變,正因為我心中孕育著這種意志,要走過這條路,所以我才完成了這樣的作品。不是嗎?可以說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的方向是早已定了型的。然而,這條路既不是被光芒熾烈的太陽映照的路,也不是被陰慘的暗影包裹的路,這是一條在熹微的晨光里默默地呼吸著的永生之路。
注:①東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橫濱,畫號魁夷。1931年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1934年留學德國,攻讀美術史。②拜恩州,德國最大的一個州,首府是慕尼黑。
1.①作者走過的“路”,有哪幾個階段?(分項請加序號)(5分)
②“冬日之路”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三自然段用的都是名詞性短語,說說使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文章末句的意思是什么?(4分)
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鑒賞,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第一段中作者用馬車通過石板路時“馬蹄下的火花迸射”,給拜恩古城染上了生命的亮色。
B.作者傾其心血精心創作的參賽作品《路》,表達了作者的生命體驗,正是作者人生之路的寫照。
C.末段中說“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在前文里有所鋪墊的,如第二自然段對當兵經歷的述說。
D.盡管人生之路,有時難免受到外力左右,但人的意志對人生道路的走向最終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E.作者雖然經歷了艱辛的生命之路,但意志沒有動搖,所以本文始終貫穿著一種明快、達觀的感情基調。
《路》答案
1.①【第1句】:為走美術之路在國外求學
2.戰爭時期應征入伍
3.失去母親后最艱難的“冬日之路”
4.看到了成功希望的“初夏之路”
5.獲得了成功的階段
②孤獨(空曠、寂寥),令人絕望
2.這樣寫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再現了戰爭的殘酷,寄寓了強烈的憎惡情緒。
3.自己的人生之路既不順利,也不全是坎坷,是一條有喜有悲卻平靜而扎實地向前延伸的路。
4.C、D
送花現代文閱讀題目及答案
生活的真諦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這才真有點奧妙。
故事是由一個守墓人親身經歷和看到的。一連好幾年,這位溫和的小個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個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里附著鈔票,要他每周給她兒子的墓地放一束鮮花,后來有一天,他們照面了。那天,一輛小車開來停在公墓大門口,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說“夫人在門口、車上。她病得走不動,請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坐在車上,表情有幾分高貴,但眼神已哀傷,毫無光采。她懷抱著一大束鮮花。
“我就是亞當夫人,”她說“這幾年我每禮拜給你寄錢……”
“買花。”守墓人應道。
“對,給我兒子。”
“我一次也沒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親自來,”亞當夫人溫存地說,“因為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兒子,親手來放這些花。”
小個子守墓人眨巴著眼睛,沒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決定再講幾句。
“我說,夫人,這幾年您常寄錢來買花,我總覺得可惜。”
“可惜?”
“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干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是這么想的?”
“是的,夫人,你別見怪。我是想起來自己常跑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愛花了。他們愛看花,愛聞花。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里哪個活著?”
老夫人沒有作答。她只是小坐了一會兒,默默地禱告了一陣,沒留話便走了。守墓人人后悔自己一番話太率直、太欠考慮,這會使她受不了。
可是幾個月后,這位老婦人又忽然來訪,把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
“我把花都給那兒的人們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著,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轉了,醫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
不錯,她發現了我們大家都懂得卻又常常忘記的道理:活著要對別人有些用處才能快活。
1.找出與“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意思了”相照應的文句(用文中原話回答)并說明老婦人覺得“活著沒意思”的原因。(4分)
(2)原因是
2.使老婦人的病好轉的真正原因是(3分)
【第3句】:文章結尾處說“我發現了我們大家都懂得卻又常常忘記的道理”,根據小說的內容,在橫線上補充一句話,說明這一道理是什么?(4分)
【第4句】:這篇小小說在刻畫人物或展開情節上有什么特點,請就其中一點結合文本展開簡單的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但眼神已哀傷得毫無光彩。②兒子的死,讓老婦人沒有了精神寄托。
2.她從失子的哀痛中走了出來。把愛分給了那些活著的人,這讓她意識到活著還有些用處。
3.活著就要對人有些用處。
4.在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時,作者主要運用對話描寫,而極其簡煉的對話使人物活了起來;也突現了主題。(小說在情節結構上很精致,在對話中交代了事情的經過,情節有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