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中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合集五篇
《燈籠》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燈 籠
陳忠實
縣紀委書記焦發祥一早走進縣委大門,瞧見傳達室旁邊圍著一堆人,他瞥了一眼,從人頭攢動的縫隙中,瞅見了一只燈籠,也湊上前去。
大伙兒圍觀的的確是一只燈籠。外邊糊著一層紅紙,里面點燃著一支小蠟燭。
挑著這只燈籠的是一位鄉下老農民,一張臉沒有生氣,只有幾根微微顫抖著的胡子,表明他心里憋著氣。
“喂!你在這兒干什么?”焦發祥問。
那雙似睜似閉的眼睛聞聲看過來,似乎在掂量問話人的身份。“尋找真理!”他的干癟的嘴唇動了一下。圍觀的干部們笑起來。
“你說具體點?”焦發祥提醒他。
他的眼睛忽地一翻,露出一縷難受不堪的神光,盯住焦發祥,反問:“我給你說了,你給管?”
“問你就是想管?!苯拱l祥肯定說。
“啊呀!我可找到包青天了——”打燈籠的農民嘴里叨叨著。
我跟村支書劉治泰家原住一個院子。這是土改時分的,兩家擠一院。(A)這二年,我申請宅基地,沒批;劉支書卻自己劃了宅基地建了新房,搬走了,按規定老宅基地歸我。沒料到,他搬了家,不提老房子的事了。我找他,他先說忙,后來,干脆說要在老屋里拴牛。
(B)我急慌了!我的三個娃子連一個媳婦也沒娶,凈等房子喀!沒辦法,我就說買下來,支書要價的口開得多大!大得怕人!我的天,這老房子椽也朽了,瓦也朽了,雨天漏得像草篩。這不明擺著坑人嗎?我找鄉政府,不下八回,總說忙,抽不出時間解決這號雞毛蒜皮的事。我實在想不下好辦法,就打上燈籠來了……
“楊書記嗎?喂!你們鄉的清水灣,有個叫田成山的農民,居然挑著燈籠鬧到縣上來了。”焦發祥平靜地說。
“我一定處理好!”楊書記在電話里連連自責。
第三天早晨,焦發祥剛走進辦公室,電話鈴就急促地響著。
電話是市紀委打來的,說是本縣清水灣一個名叫田成山的農民,挑著燈籠到市委大門口名為“尋找真理”,實際是喊冤。
焦發祥真有點火了,直接撥通了鄉上的電話。
“焦書記,我昨天已經處理了,”焦發祥耐著性子聽著,“昨天,我嚴肅批評了田成山打著燈籠大鬧縣委,影響了縣委機關的正常工作……經調查,田成山沒參加派性組織,但他老婆是個厲害手,這件事背后有沒有背景,尚待進一步了解……”
“好了好了,你真是動了腦筋了!”焦發祥真是哭笑不得。放下話機,對司機傳話:“走一趟清水灣?!?/p>
清水灣三面被坡丘包圍,一面出水路,坡地上多柿樹、杏樹和桃樹。村前有一彎簸箕似的平川,種麥又種稻。這個小小的.村莊是本縣山區一個獨厚于天的角落。七八十戶村民,村長從東到西吆喝了一遍,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村子中間的會場上來了。
焦發祥讓村支書劉治泰把縣政府關于給村民劃撥宅基地的文件宣讀一下。(C)劉治泰大聲宣讀完文件,一只手擱在桌子上,一只手叉在腰間,向全體村民講話:“我先作檢討……”焦發祥不由地瞧瞧這位劉支書,真是聰明剔透!
“聽說你想把朽房子賣給田成山?”焦發祥問。(D)劉治泰面不改色,滿口應承。
焦發祥站起來,說:“治泰同志,據說這房子原是地主家的,你要是把這號都快倒塌的房子賣給成山,我說一句不大中聽的話,你的心就太黑了——”焦發祥停頓一下,側過頭瞅瞅,劉治泰的臉紅了,紅得像個豬肝。
焦發祥說到這兒,動情地說:“鄉親們,我沒來過這兒,想不到咱們縣竟然有這樣一塊好風水的地方。劉治泰同志呀!你甭把這樣好山好水好百姓的清水灣,給攪和成一個混水灣……”他的嗓門被清水灣村民的呼喊和掌聲淹沒了。
吉普車駛出清水灣,在土石公路上疾馳。秋天的田野,秋莊稼收獲凈盡了,冬小麥泛起一抹新綠。夕陽如金。
焦發祥和楊書記并排坐在后座上?!罢務勀銓μ锍缮降奶幚韱栴}吧!”焦發祥盯著楊書記。
楊書記自責說,“我只是考慮田成山影響縣委的工作……”
“出一點問題,先在田成山身上查根子,找背景,這是一種什么習慣呢?”焦發祥盯著楊書記,“實在說,劉治泰這樣的作風的問題并不難糾正,難就難在我們的這個可怕的習慣!你想想,這到底是一種什么習慣呢?”楊書記紅著臉,滲出汗水來了。
兩人告別時,焦發祥手里挑著一只燈籠,笑著說:“把這只燈籠送給你做個紀念。關于那個‘習慣’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只燈籠里。”楊書記紅著臉,接過了那只小燈籠。
(有刪減)
小說塑造了村支書劉治泰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6分)
快速審題:
1.“怎樣的形象”是考查對小說人物形象的歸納概括能力。
2.“簡要分析”是要求先作總括性的概括,再結合小說的情節進行具體地分析。
3.概括小說的形象特點,要善于抓住故事情節,“怎樣的形象”意味著村支書劉治泰的性格特點不只一個方面,要多角度進行概括分析。
確定要點:
從文中(A)(B)兩處看,村支書劉治泰不給田成山劃宅基地,也不拆老房,直至賣錢,可以看出他仗勢欺人的一面;從文中(C)(D)兩處看,他善于察言觀色,搶在書記前作自我檢討,面不改色,又可以看出他?;^的一面。
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
答案采樣 村支書劉治泰仗勢欺人,見風使舵,看到焦發祥書記親自出面,就搶在前頭佯裝自我批評。(3分)
評分細則答出“對百姓,仗勢欺人,故意刁難”給2分,結合情節分析1分;答出“對領導,察言觀色,為人滑頭”給2分,結合情節分析給1分。
滿分策略:
1.從描寫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通過分析小說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正面描寫或側面描寫,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如上述小說《燈籠》中,作者對村支書劉治泰搶在書記焦發祥前發言的語言描寫,來刻畫他見風使舵、大耍滑頭的性格特點。
2.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注意:①全面、恰當、實事求是;②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重性,多角度進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④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3.從人物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如上述小說中作者通過寫田成山與村支書劉治泰之間的矛盾,來表現劉治泰仗勢欺人的性格特點。
[答題步驟] 首先在小說中圈畫出關于這個人物言行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句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對這個人物的評價的語句,接著看相關語句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概括,最后運用恰當的詞句表述出來。
答案模板:
①對百姓,仗勢欺人,故意刁難。不給田成山劃宅基
總說(2分)
地,面對田成山的著急,又不拆老房,故意拖,甚至賣一筆錢。
具體分析(1分)
②對領導,察言觀色,為人滑頭。搶在焦發祥書記批判之
總說(2分) 具體分析(1分)
前作檢討。
朱成玉《燈籠》閱讀答案
導語:通過閱讀練習,可以幫助大家提高語文學習水平哦。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朱成玉《燈籠》閱讀答案,供各位參考。
燈籠
朱成玉
①父親做燈籠的手藝遠近聞名,但父親從不靠它來賺錢。許多人為父親遺憾,嫌他浪費了這身手藝。父親卻總是憨厚地笑著說:當玩了,閑著也是閑著。
②逢年過節,很多人家都來求父親做燈籠。自然不會白求,家境殷實些的,會給些閑錢。所以童年里,我們過年總會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們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貧寒的,會拿些糧食來求燈籠,他們寧可從嘴里省出來幾升糧食,也要做個大紅燈籠,圖個喜氣。他們把燈籠當成一種寄托,當成了好日子的火種。父親對窮人富人一視同仁,害得自己整個臘月都閑不下來,忙得昏天黑地。但望著一家家大紅燈籠高高掛,父親就會一邊抽著煙袋,一邊很滿足地笑,把眼睛瞇成了一條連小咬兒都鉆不進去的縫。
③這種呈橢圓形的燈籠被稱為長命燈。燈籠通體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貴驅邪之說。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間寓意長命富貴。依我們這里的民俗,逢年節點亮燈籠不僅增加年氣,還可保一輩子不受窮。還有的人說,點上燈籠,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沒病沒災。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燈籠是個細致活兒,需經過片竹、削竹、編織、定型、上紙、寫字、上油等繁瑣的過程,每個過程都需要嚴謹細致的操作。只有在燈籠腰身裱上一圈紅色皺紋紙的時候,燈籠才有了靈魂。細密的紋路襯上紅色,一份喜氣便驟然附到燈籠身上,揮之不去。
⑤父親認真對待每一盞燈籠,他虔誠地認為,每個燈籠都是有靈魂的,只有認認真真地編制,每尺每寸都一絲不茍地完成,讓每根竹條都規規矩矩,恰到好處地排好隊,站好崗,靈魂才能在燈籠的'身體里呆得安穩。那些燈籠做好后,父親的手上便落滿瘡疤,那都是讓鋒利的竹條劃傷的。
⑥一年除夕,鄰居拴柱拎著半袋米來求燈籠。他撓著頭,不好意思地對父親說,因為帶阿爸去治病才回來,沒趕上定做燈籠。只想來碰碰運氣,看父親有沒有多做出一個來?!拔抑幌氚褵艋\高高地掛起來,沒準那樣阿爸的病很快就會好了?!彼┲錆M期待地說,仿佛這燈籠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個五尺漢子,在父親面前直抹眼淚。
⑦父親剛開始猶豫了一下,但聽到拴柱這樣說,便斬釘截鐵地說道:“有,正好多一個。”父親從里屋拿出了一個又紅又大的燈籠遞給拴柱,“把這個拿回家掛上吧,希望它能靈驗,讓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來。”拴柱一個勁地道謝。父親還攆出家門,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動地塞給了拴柱。
⑧那是留著自己掛的燈籠,可是父親卻將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親賭氣,父親卻說,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燈籠送給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們家沒有掛起燈籠,但左鄰右舍高高掛起的燈籠,那些被賦予了靈魂的燈籠,仿佛格外地惦記著編制它們的人,爭著要把光亮照過來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們不約而同地仰起了頭,看著那光閃閃的被賦予了生命喜氣的燈籠,仿佛看到了光燦燦的豐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無憂的將來,看到了一個個即將成真的美夢……微醉的父親,看著那些在風中飄蕩的大紅燈籠,滿臉蕩漾著笑意:“總算沒有瞎了這身手藝!”
⑩現在我才懂得,父親在編制那些燈籠的時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盞燈籠,用善良做芯兒,用愛心為罩,這盞燈籠高掛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會熄滅。
1.本文圍繞父親與燈籠,主要敘述了三件事,請概括出其余兩件事。
答:(1)父親給人家做燈籠,一視同仁,有求必應。
(2)
(3)
2.簡要說說文中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
3.結合語境,對下列句子作簡要賞析。
(1)細密的紋路襯上紅色,一份喜氣便驟然附到燈籠身上,揮之不去。
答:
(2)微醉的父親,看著那些在風中飄蕩的大紅燈籠,滿臉蕩漾著笑意:“總算沒有瞎了這身手藝!”
答:
4.本文著力描寫父親制作的燈籠,請簡要分析“燈籠”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
5.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制作燈籠很費時間和精力,①段中,父親卻說“當玩了,閑著也是閑著”,這句話表明父親根本不會靠它來賺錢。
B.③段中,作者介紹了燈籠的名稱、制作材料及其寓意,這使文章帶有濃郁的民俗色彩,并為下文寫拴柱來求燈籠等情節作了鋪墊。
C.⑦段中的加點詞語“猶豫”“斬釘截鐵”,寫出了父親內心經歷了從不情愿到痛下決心的漫長掙扎過程,因為他也希望自家能過一個喜慶祥和的新年。
D.⑨段中的畫線句通過描寫那些賦予了靈魂的燈籠,贊美了父親的好靈魂。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人燈籠也必然會在照亮別人的同時照亮自己。
參考答案:
1.(2)父親一絲不茍地制作每一盞燈籠。(3)父親將自家的燈籠送給了拴柱。(意思對即可)
2.文中的父親善良憨厚,富有愛……是父親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著力描寫燈籠,突出了父親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盞燈籠,表達出作者對父親的崇敬、贊美之情。(意思對即可)
5.C
燈籠是村莊的眼睛閱讀答案
燈籠是村莊的眼睛
馬國福
春節,在這農民一年一度的假日里,燈籠的地位最高。它高高在上,高過我的莊廓,高過我們炊煙裊裊的煙囪,高過我們莊廓周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生根發芽的楊柳,在寒來暑往中目睹著這個村的世態炎涼、歲月變遷。誰家娶了一個媳婦,誰家少了一口人;那個水溝邊枯了一棵樹,那道田間少了一把草;誰家屋頂多了一塊磚,誰家圈里少了一只羊,或者多了一窩豬崽、一窩雞等等,這些瑣碎細微的雞毛蒜皮之類的事兒或動土破梁頂天立地的事兒都逃不過燈籠的眼睛。
村莊里的紅白喜事少不了燈籠的席位,燈籠對鄉親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心知肚明。它深知鄉親們熾熱如火的對好日子的期盼、對五谷豐登的渴求,并不時向南來北往的大雁打探致富的信息,甚至殷切地與斜風細雨交談,如何使地里的莊稼長得更堅強些,更壯實些,讓主人的糧倉更飽滿些,口袋更鼓些,日子更紅火些。正月過后村落里年輕力壯的人們就遠離妻子兒女,遠離熱炕頭,遠離那不知翻了多少遍的一畝三分地,紛紛出外打工。臨走時還忘不了囑托家人,別忘了過節的'時候高高掛起大紅燈籠。
炊煙扯動鄉愁,燈籠映照家園。莊廓上頭有了燈籠,生活就有了盼頭。燈籠與吉祥如意的日子沾親帶故,是我們農民心上的一塊肉,是指引我們通過辛勤的勞動走向幸福的標燈。遇到不順心的事兒,鄉親們總會對著燈籠望上好長一段時間,仿佛關于幸福的秘密就包在那薄薄的用竹篾做的燈籠里面。長久的凝望之后鄉親們就會長長地嘆上一口氣,顯得很輕松,似乎從忽明忽暗的燈籠中找到了關于幸福的答案。
佛爭一柱香,人活一口氣,燈籠成為鄉親們“活一口氣”的象征。誰家的燈籠大、光線亮,就表明這家的人氣、財運旺。今年燈籠掛得小的人家就會暗下決心,好好吃一年苦,爭取明年掛上村里最高最大的燈籠,以此成為在鄉鄰面前炫耀的資本,撐起自己的尊嚴和面子。燈籠無意讓鄉親們去爭去比,卻給了鄉親們奔向幸福過上衣食無憂的體面生活的動力。于是村里蓋上樓房的人家多了,考上大學的人多了,有了電話手機的人多了,喝的酒抽的煙穿的衣好了,致富的信息靈通了。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多年不曾真正在村莊里參加辛苦而又愉快的體力勞動的我,寫這篇文章似乎顯得有點做作,但作為一種美好生活向往的載體和象征,燈籠啊燈籠,我怎能停止對你的崇拜、愛戀和敬仰呢?
崇拜燈籠就是崇拜幸福,愛戀燈籠就是愛戀美德,敬仰燈籠就是敬仰勞動。
(選自《讀者》珍藏版,有刪改)
【析有所得】
大紅燈籠高高掛,帶著一份喜慶,帶著一份憧憬,帶著一份安慰。人們的眼睛開始笑了,紅紅的燈籠給了人們過日子的力量和勇氣。燈籠是村莊的眼睛,燈籠成為鄉親們“活一口氣”的象征。文章借寫燈籠來表現鄉親們樸素美好的愿望,體現鄉親們勤勞、努力的生活態度。語言清新樸實,流暢自然,于樸素中吐出芬芳。
【思考練習】
【第1句】:選文的線索是什么?
【第2句】:選文寫燈籠多用擬人手法,請任找出一處,分析使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第3句】:說說你對“崇拜燈籠就是崇拜幸福,愛戀燈籠就是愛戀美德,敬仰燈籠就是敬仰勞動”這句話的理解。
燈籠是村莊的眼睛
【第1句】:以燈籠為線索。
【第2句】:如選文第二段中“燈籠對鄉親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心知肚明”,沒有直接去寫燈籠的寓意,而是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燈籠的溫情、燈籠與鄉親們的情感,語言生動而富有人情味。
【第3句】:燈籠成了鄉親們奮斗的標竿。人們爭著比誰家的燈籠大,其實比的是一種生活的沖勁。因此,從燈籠中體現出的是人們對于勞動的熱愛。
《風箏的心 朱成玉》閱讀答案
①又到了放風箏的季節,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卻空空如也。莫非是與這城市積下了太多的仇怨,連云都躲藏起來,不肯給城市的天空一點夢想 的色彩嗎?
②而我依然仰望,尋找那些飛翔的痕跡,尋找那只要一點點風就可以抖擻起精神來的風箏。
③再次見到風箏,是在三月最破敗的小巷。一些藍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飛翔的念頭,被一群孩子們嫩小的手提著,輕輕地,飄在一人多高的風里。
④孩子們必須奔跑,因為只有奔跑才可以帶來風。
⑤老人們說,放風箏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煩惱和晦氣,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們相信,這些用心靈里最珍貴的情愫扎出來的夢想之鳶,可以把種種美好的愿望傳達給上帝。
⑥ 小時候沒有卡通沒有電腦,卻有廣闊的草地放風箏。如今,孩子們有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卻再也騰不出時間和空間縱情奔跑,縱情釋放他們的夢想。所有的時間都被各種補習培訓填充,所有的空間都被鋼鐵水泥占領。在這個簡陋的巷子里,我看見風箏精疲力竭仍無法飄過城市的額頭,氣喘吁吁仍無法驚動半點塵俗。
⑦孩子們在巷子里終于跑累的時候,其中一個把風箏舉過頭頂嘆口氣說,有風多好,有風它就能飛上天空了。另外幾個孩子也如泄了氣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著——風都哪兒去了?
⑧風都哪兒去了?孩子的話讓 我不禁一怔。風,被高高密密的樓群阻隔在外面;風,被機器的轟鳴趕往別處;風,藏在遙遠的記憶里;風,躲進有歌謠的童年。小時候,我的風箏可以放得比云朵還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風箏和白云竊竊私語,那是我兒時最美麗的花籃,一直在我的記憶里晃來晃去。
⑨風箏飛不起來,然而它們卻是這座城堡里唯一長著翅膀的鳥了。它們醒著,心懷世界上最單純的愿望:只要一點點風,只要一點點可以飛翔的天空。
⑩天空不冷清 ,風箏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風箏的心。風箏,這春天里的郵票,何時能為孩子們郵寄來春天?
? 不知為什么,看著這些無法飛上天空的風箏,我的心里異常難受。盡管這是一些廉價的風箏,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兩三塊錢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商店里買到,但我還是希望它們能飛起來。這種希望點燃我心中隱匿了許久的渴望飛翔的念頭。我對孩子們說,“明天早晨在這里等我,我領你們去一個可以讓風箏自由自在飛翔的地方。”
?那個晚上,我挑選了最結實的竹簽和最漂亮的桃花紙,精心制作了一個美麗的風箏。這是對童年的牽掛。我盡可能地將生命中所有美麗的色彩都繡到風箏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長長的思念的線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會走得太遠。
?風箏上的那些花朵,鮮艷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臉。我仿佛聽見了風箏在說:給我 一點點風,給我一點點與夢有關的顏色。
?第二天一大早,我帶上親手制作的風箏領著孩子們去了廣場。廣場上人 頭攢動。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打開風箏,小心翼翼地打開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風來了!風箏飛上了高高的天空!
? 我手中的線軸飛快地旋轉,我的風箏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聽童年的消息。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動。很多人仰起了頭。很多人高聲喊到:“快看,多美的風箏!”那一刻,我感覺到,適合風箏飛翔的`風來了。那些安靜的、優雅的心靈回來了。其實,它們從來就不曾丟失,只是有待呼喚。
【第13句】:本文圍繞“風箏”主要記敘了哪兩件事?(4分)
【第14句】:“風箏,這春天里的郵票,何時能為孩子們郵寄來春天?”一句中兩個“春天”的含義是什么?(4分)
【第15句】:作者在文 中第⑧節提到自己小時候放風箏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第16句】:從修辭和表達效果方面,賞析下面一句話。(3分)
在這個簡陋的巷子里,我看見風箏精疲力竭仍無法飄過城市的額頭,氣喘吁吁仍無法驚動半點塵俗。
【第17句】:文章結尾說:“其實,它們從來就不曾丟失,只是有待呼喚。”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分)
參考答案:
【第13句】:1)看孩子們在小巷里放風箏,風箏飛不起來。(2分)
2)我做了風箏,帶孩子們去廣場放風箏。(2分)
【第14句】:第一個春天指季節(2分)
第二個春天指快樂生活(或幸福、愉快、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第15句】:1)對兒時自由自在、愉快生活的懷念;(2分)
2)和現在的孩子的生活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現在孩子生活環境的不滿。(2分)
【第16句】: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賦予風箏以人的生命,寫出了這里的風箏沒有起飛的空間,同時含蓄的表現出人們整天因瑣事而忙碌,沒有閑情逸致去放風箏這些社會現實。(2分)
【第17句】:例:生活中一些東西并沒有丟失,比如:風箏、沙包、彈弓、玻璃球等,他們都是客觀存在的。(1分)丟失的是人們沉靜、優雅的心情,如果能夠擁有一份悠閑與清雅,那么快樂會重新回到身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