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中描寫黃沙的句子是匯集70條
唐詩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本詩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詩。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唐詩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歡迎大家閱讀!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前言】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本詩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詩,句意思:九曲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的黃沙。你從天邊而來,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扶搖直上,匯集到銀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織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釋】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chuàng)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萬里沙:黃河在流經(jīng)各地時挾帶大量泥沙。[2] ⑷浪淘風(fēng)簸:黃河卷著泥沙,風(fēng)浪滾動的樣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動。
⑸自天涯:來自天邊。李白有一首詩中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古人認(rèn)為黃河的源頭和天上的銀河相通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jié)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zhǔn)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翻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fēng)掀簸來自天涯。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賞析】
永貞元年,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司馬。一度奉詔后還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觀》觸怒當(dāng)朝權(quán)貴而被貶連州刺史,后歷任和州刺史。他沒有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世事的變遷。這首詩正是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感。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yōu)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fēng)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zé)o華的美。
李煜唐詩《浪淘沙》
《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稱作《浪淘沙令》。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李煜唐詩《浪淘沙》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前言】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fēng)》最早見于宋代的《草堂詩余》,詞作者為無名氏。宋代至明代大多文人以為此詞作者為歐陽修,清代至近代有個別學(xué)者推斷此詞是李清照為亡夫趙明誠所作,但沒有翔實證據(jù)證明為李清照所作,所以權(quán)威學(xué)者如王學(xué)初等將此詞劃為李清照存疑詞。這詞寫得極其凄惋,感傷成分濃厚,可是讀后并不感到消沉頹喪,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所打動,引起共鳴,寄予同情。一方面,與專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關(guān)。這類作品,因受題材—家常瑣細,寫法—今昔相比的制約,類多追思往事,敘寫夢境,或表哀思,或訴衷腸,字字句句,無不從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摯深厚,語調(diào)委婉低回,故爾極饒情致,扣人心弦。
【注釋】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稱作《浪淘沙令》,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diào)小令,又名《賣花聲》。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
②畫樓:華麗的樓閣。
③撥火:因為篆香燃過后成香灰,必須撥除香灰避免斷了火路。
④寶篆[zhuàn]:即篆香,一種香屑縈回象篆文一樣的香。黃庭堅《畫堂春》:“寶篆煙消龍鳳,畫屏云鎖瀟湘。”
⑤紫金峰:即鐘山,在今南京中山門外。
⑥雨潤煙濃:是指水蒸汽騰騰,霧氣濃郁。
⑦羅襟:意指羅襦的前襟。
⑧彈:揮灑。征鴻:即大雁。
【翻譯】
五更時分一陣凄風(fēng)從簾外吹進來,把我從夢中驚醒過來。要想重新登上畫樓卻不知道該與誰一道?記得當(dāng)年無聊的用玉釵撥弄香火,如今寶篆香已經(jīng)燃燒殆盡。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騰騰煙霧繚繞,看不到山的本來面目。看著一江春水向東流去,人卻在半醒半醉之間。羅襦襟前還留著國破夫亡的的淚水,撫去這些把它們交付給遠飛的大雁。
【賞析】
“簾外五更風(fēng),吹夢無蹤。”發(fā)端兩句,看似平淡,實最沉痛。“吹夢無蹤,”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正在做著好夢。夢中相見,互訴衷腸,兩情縫蜷,分外親昵。孰料五更時分一陣凄風(fēng)突然襲來,把好夢吹散,致使夢中情事,似有似無,‘若隱若現(xiàn),依稀恍惚,了無蹤影。一是說在漫漫長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過去了,直到五更天將亮?xí)r,凄風(fēng)透過簾幕吹進室內(nèi),一股寒氣直撲過來,人被攪擾驚醒,整整一夜,壓根兒沒有進入夢境。
醒來之后,只覺形單影雋,枕冷襲寒,空蕩蕩一無所有。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正如小晏所說:“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阮郎歸》)所以如此,乃緣“簾外五更風(fēng)”在作怪。“五更風(fēng)”最會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過。《如夢令》云:“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fēng)雨。” 小別輕分,秦七尚感了無意緒,那死生異路,幽明永隔,除夢里有時相見,別無他法,然而“和夢也,新來不做。”則詞人凄苦之情,又該怎樣。這兩句,實是一種不勝惋惜而又無限憎恨極其沉痛的呼喚。此中情意,在下面幾句中,表達得更為深刻。
詞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畫樓”打入腦際的,便是“重上”。因為在封建時代,妝樓與閨閣,是貴婦人主要活動場所。諸如登樓遠眺,憑欄共語,飲酒賦詩,挑燈研讀,都是在這個狹小的天地里。而這些閨帷韻事,唱隨之樂,如今一去不復(fù)返了。所以一提及“畫樓”,不期然而然的會發(fā)出“與誰同”的感慨。“與誰同”這一問,既說明詞人正處于載獨無依的境況中,同時還傾吐了重上時必是孤單單地?zé)o人相伴。個中滋味,與另詞《御街行》“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所表達的情懷相一致。同樣問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讀了,也會為之一掬同情之淚。
“記得玉釵斜撥火”二句,很明顯是從“畫樓”而憶及的閨中韻事之一。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與痛苦之中,人們越是會常常憶起過去印象最深、極饒情趣的瑣事,希望從飽含幸福與辛酸的回憶中,得到一點安慰。如前所述,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處,研究學(xué)問,日以繼夜,樂此不疲。“玉釵斜撥火” 這節(jié)的描寫,正是對那時美好生活的追憶。“斜撥火”這一動作看閨帷中溫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畫了出來,使讀者仿佛看到詞人正手執(zhí)玉釵,輕輕地撥弄著篆香上的灰燼。連她那興致勃勃、心情歡快的神情和心靈手巧、嫻熟利落的舉止,都能體察得出。對當(dāng)事人來說,這印象實在太深了,時刻不忘,恍如昨事。“記得”二字就表達了這種情意。而人們也能想象到:他們夫婦倆當(dāng)年點著篆香,相對而坐,望著升起的煙柱,嗅著散發(fā)的芳香,冥思遐想,意會神謀,安定閑適,怡然自得的歡樂情景。“瑞腦香消魂夢斷,”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著的'“寶篆”一樣煙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夢一樣,無影無蹤,莫可追尋了。“寶篆成空,”份量極重,決不是小別輕分時“香冷金貌”、“瑞腦香消”所能比擬,簡直可以說“萬事皆空。”
過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畫樓重上”而來。“回首”一句,自是載獨無依,東西漂泊。歡樂也好,悲傷也好,都在詞人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每一思及,總想從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懷,然而眼前所見,卻是“雨潤煙濃”水氣云騰,煙霧彌俊,籠翠峰巒,擋住視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愛的故鄉(xiāng),那親人 “千里孤墳”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說了。’于是悲從中來,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洶涌,滾滾東流,不可遏止。“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蘊蓄的愁思,不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國家危難局勢飄搖之悲。這險惡的現(xiàn)實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場醒猶未醒的惡夢,噬嚙著詩人破碎的心靈。頓使她陷于如醉如癡、迷離恍惚的狀態(tài)中。此七字蘊義最富,極為含蓄,是全詞的警句。陳廷焯說:“情詞凄絕,多少血淚,”
“回首紫金峰,”故鄉(xiāng)邀遠,往事如煙,詞人不禁清然淚下。“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這句措辭有力,悲中帶憤。“留得”一詞,與上文“記得”“回首”一氣貫通,使全詞結(jié)構(gòu)更加顯得縝密。“前日淚”是指國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積累拋下的痛苦之淚。故鄉(xiāng)遠隔,親人永別,千言萬語,向誰訴說,她只得把滿腔悲痛與憤慨所凝成的血淚,從濕透了的羅襟上擰了下來,對著征鴻用力彈去。“彈與征鴻”,化用鴻雁傳書事,可與朱希真“試倩悲風(fēng)吹淚,過揚州”(《相見歡》)同樣設(shè)想新奇。但就悼亡而言,則以借用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贈兄秀才入軍》)句意,較為貼切。意思是說望著天際的歸鴻,“倚樓無語理瑤琴,”通過琴聲訴說凄苦情懷,寄托哀思,柳永所謂“無侈恨一,相思意,盡分付征鴻”(《雪梅香》)、賀鑄“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鄉(xiāng)目送歸鴻”(《六州歌頭》),所有詞均如此都是這樣。
白居易《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這首詩告訴我們的寓意是 別以為被貶官的人就會像泥沙一樣沉淪 經(jīng)過千萬遍的過濾 淘盡了泥沙最后才會露出閃閃發(fā)光的金子,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白居易《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希望對你有幫助。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唐代: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
九曲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的黃沙。
既然你從天邊而來,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扶搖直上,匯集到銀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織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釋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chuàng)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萬里沙:黃河在流經(jīng)各地時挾帶大量泥沙。
⑷浪淘風(fēng)簸:黃河卷著泥沙,風(fēng)浪滾動的樣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動。
⑸自天涯:來自天邊。李白有一首詩中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古人認(rèn)為黃河的源頭和天上的銀河相通
(6)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jié)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zhǔn)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創(chuàng)作背景
永貞元年,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司馬。一度奉詔后還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觀》觸怒當(dāng)朝權(quán)貴而被貶連州刺史,后歷任和州刺史。他沒有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世事的變遷。這首詩正是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感。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yōu)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fēng)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zé)o華的美。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yōu)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fēng)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zé)o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shù)的抄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jīng)萬里,經(jīng)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fēng)的簸蕩,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
白居易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fēng)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征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見黃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向往,而時間讓世事變得復(fù)雜,追逐靜已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精神渴求。九曲黃河沉積下來的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靜,它們深埋在河水轉(zhuǎn)彎處的山坳里,在浮華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們在追逐中不會迷失方向。
唐代大白居易劉禹錫一闋《浪淘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滔滔黃河的來龍去脈和雄偉氣勢。其中,還詩情畫意地聯(lián)想到隨著層層波浪,去美麗傳說中的天仙佳侶之家做客。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唐詩
詞牌名:浪淘沙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古詩簡介
此詩是白居易為婦女吶喊不平的名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封建時代下層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關(guān)注。這是一首女子抱怨丈夫久出不歸和自訴深情的小詩。健康活潑,筆墨簡潔,塑造了一個大膽而深情的女子形象,富有民歌氣息。
賞析/鑒賞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這是白居易為婦女吶喊不平的名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封建時代下層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關(guān)注。在這首原調(diào)《浪淘沙》小詞中,他又通過對一位思婦復(fù)雜微妙的內(nèi)心矛盾的描繪,真實地表現(xiàn)了婦女對愛情的忠貞和悲慘的境遇。
發(fā)端二句,劈空發(fā)問:“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以水喻情,此為古詩所常見。在人們看來,洶涌澎湃而來去倏忽的潮水,與負心漢那狂熱似火卻須臾即逝的短暫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則正如癡情女那纏綿忠貞的愛的胸懷。可是,詩人筆下這位女子對此卻不以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與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與眾不同,一反常理,而反問句式更強調(diào)其意。一下緊扣人心,感到新穎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長情短,還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這樣就為下文的申說發(fā)揮作好有力的鋪墊。
緊承此意,轉(zhuǎn)句即申說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已是變化不定的'了,但潮漲潮落,畢竟還有其定時,而君之離去,渺無歸期,可見君不如潮,對比之下,更襯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時,詩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詩意:“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從而暗示出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婦”的不幸女子,這種情況在中唐時極為常見。當(dāng)時官府重商棄農(nóng),鹽商和珠寶大賈成為一個特殊階層,“姓名不在縣籍中”,“不屬州縣屬天子”,他們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婦女,喜新厭舊,自然談不上什么愛情專一。“商人重利輕離別”、“日日逐利西復(fù)東”,故商人婦便更要常受“來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這一背景可更深一層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則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筆。然詩人意猶未盡,卻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覺海非深”的妙句作結(jié)。短短七字,寓意深長,耐人尋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礎(chǔ)之上,再分別從情與水兩方面加以延伸,將妾心與海水相比,謂妾心深于海。同與水比,或不及,或過之,已自見出高下。而這兩組對比又通過潮不如海這客觀差異而相聯(lián)系,使君情與妾心之間形成更鮮明突出的反差。可謂匠心獨運,出人意料,極為夸張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負心與妾之癡情,起到了進一步深化主題的藝術(shù)效果。其次,“相思”與上句“相恨”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還巧妙地給我們展示出思婦那復(fù)雜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卻又非李益筆下那位意欲“嫁與弄潮兒”的婦女一樣潑辣決絕。而是相恨又無奈,恨罷仍相思,思與恨交織融合,難以區(qū)分。這種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下層婦女孤立無援的不幸命運和深受殘害的悲劇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義。在當(dāng)時的罪惡制度下,她們除了默默的忍耐、無望的期待之外,沒有其它的選擇。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婦心理,不僅有對負心漢的譴責(zé),也暗含對黑暗現(xiàn)實的諷諭。第三,“始覺”二字,說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時還照應(yīng)了上聯(lián),說明那異于常理之問并非來無端緒,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經(jīng)失望折磨后之體驗所得。這樣,便充分地傳達出無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動人。
由此可見,白居易詩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評的那樣直露無隱。這首小詞既借鑒民歌常見表現(xiàn)手法,質(zhì)樸明快,天然無飾,而又言簡意賅,細膩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位與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婦的復(fù)雜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稱民間詞與文人詞結(jié)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