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后感
第一書記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一書記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書記觀后感1
今天下午,吳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視頻,名叫《第一書記》。我一開始以為講的是一些紀錄片,可是后來,我就發現它其實是講一個貧困兒童的故事。
這里面講了三個在農村里面的主人公,他們分別是讀初一,幫助媽媽撐起這個家的潘紹強。第二個是讀高二,夢想是考上北大的,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大姐姐,歐子妍。第三個是山區的孤兒,楊六斤。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楊六斤了。為什么說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呢?因為他是一個沒有親人的關愛的一個孤兒。他的爸爸在他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她的媽媽也在他七歲的時候轉嫁給別人了。他每天就幫人家放牛和喂豬,每天去吃那些野草,來充饑自己。
我從六斤身上我學會了,不管怎么樣,我們都要勇敢堅持下去。成為一個不怕困難的人。
第一書記觀后感2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看了《第一書記》這個電視。好感人呀!一個八歲的男孩一放學就去山上幫奶奶挖野菜,有一次還摔倒了呢。在學校同學都不跟他玩,說你都沒有爸爸媽媽,不跟你玩。其實他爸爸死了,媽媽不要他了。他平常和他家小狗玩。那個小男孩叫毛榮伐,大家都叫他小榮伐。他把狗也帶來了,奶奶牽著狗的手,狗跟站立行走似的,好象就是站立。小榮伐說狗暈車還懷孕了呢。
還有一個是一對小姐妹,她們的爸爸得了肺結咳,媽媽得了癌癥。她們也是和奶奶相依為命的。爸爸媽媽都去外面打工了,一年只回來兩天。因為太想爸爸媽媽了,就做了兩個小泥人,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媽媽。她們倆的學習還都是全班第二呢!畫畫也是全村畫的最好的。她們畫了個全家福,拿到了現場。最后現場的好心人給他們捐了好多錢。
看的時候,我和媽媽哭了好長時間。和他們比我的生活條件此他們好多了,但是勤奮學習和吃苦的精神就差遠了。我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堅強的人。
第一書記觀后感3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式的路上,我給自己準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采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于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