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1
對于“教育是什么”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好好地思考過。自己當教師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無奇,每天工作的痕跡就像沙灘上的沙子一樣,被海水沖洗過后馬上就會歸與平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之后讓我對自己的工作開始了慢慢地審視。他說教育是“藝術”,教育是“慢”的藝術。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是藝術。難不成是因為在“慢”字上出了問題?
昨晚看電視劇,里邊一位教師長者收到了他幾十年的一位學生的信和兩張戲劇票,信上邀請老師去觀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為老師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雖然離開老師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師的陪伴。這對年長的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向導,沒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我想這位老師的心里的滋味應該不是一個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著聽著我的心里也洋溢著幸福的滋味,因為我也是一位教師。
然而,我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向導嗎?并且是當我老了,我的學生長大了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老師是他這一生中優秀的向導嗎?這個結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曉。然而,這個過程卻需要我此時此刻就開始。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所說的,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緩慢所以很難立竿見影。然而我腦中卻裝著必須要立竿見影的命令。來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總有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對待他們的呢?我是很負責地給他們課外進行再次輔導。但是捫心自問,我的出發點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績能提高一點。估計這樣的輔導也就成了純粹的功課輔導。只要他會做這樣的題目就行了。其實這樣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細地想想看,當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時候,我沒有生氣?沒有焦灼?是的,我生氣,甚至憤怒。也有老師說:“我寧可教100個好學生也不想教一個教幾十遍都不會的學生。”當然這是沒辦法時的調侃。孩子之間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有差異,一個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差異。他在低年級的時候掌握不了這個知識,而我們老師卻那么著急。強迫著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長老師不惜用灌輸的辦法也要他記住。家長說:“看你什么腦子,這點也記不住。考試題目一樣的都不會填。”老師說:“就是這么做,等到考試像這樣的題目還是這樣做,懂了沒?”小孩累啊,我們累不累啊?就為了一道等過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的題目。那如果放棄這道題目怎么樣?那就是家長要抱怨:“才考這么點分數。”老師要抱怨:“你這道題目做對了,班級的優秀率就高一些了。”原來我們都掉進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書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它到底會對學生一生有什么樣的影響,它成全的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把眼光放得這么遠了,才能對今天的教育行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學語文的老師,于是我的眼光對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識對孩子們來說真是不足掛齒了。然而我的小學語文有沒有在他童年的時候給他沉淀下什么了嗎?
當我年老的時候,如果我也能說上這么一句“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向導,沒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無聞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教育是慢的藝術》
對于“教育是什么”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好好地思考過。自己當教師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無奇,每天工作的痕跡就像沙灘上的沙子一樣,被海水沖洗過后馬上就會歸與平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之后讓我對自己的工作開始了慢慢地審視。《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后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恰如教孩子學步。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還沒有邁開第一個腳步,你就去牽引他,甚至一會兒捉住他的右腿,一會兒抓住他的左腿,幫他邁步,那孩子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邁步。
看了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待學生,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所犯的過錯,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以免造成“錯案”,傷害孩子的心靈。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溫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
班里總有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對待他們的呢?我是很負責地給他們課外進行再次輔導。但是捫心自問,我的出發點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績能提高一點。估計這樣的輔導也就成了純粹的功課輔導。只要他會做這樣的題目就行了。其實這樣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細地想想看,當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時候,我沒有生氣?沒有焦灼?是的,我生氣,甚至憤怒。也有老師說:“我寧可教100個好學生也不想教一個教幾十遍都不會的學生。”當然這是沒辦法時的調侃。孩子之間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有差異,一個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差異。他在低年級的時候掌握不了這個知識,而我們老師卻那么著急。強迫著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長老師不惜用灌輸的辦法也要他記住。家長說:“看你什么腦子,這點也記不住。考試題目一樣的都不會填。”老師說:“就是這么做,等到考試像這樣的題目還是這樣做,懂了沒?”小孩累啊,我們累不累啊?就為了一道等過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的題目。那如果放棄這道題目怎么樣?那就是家長要抱怨:“才考這么點分數。”老師要抱怨:“你這道題目做對了,班級的優秀率就高一些了。”原來我們都掉進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書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培養人是一輩子的事,要作長遠打算,教育是一項細活,是一項不能立竿見影的工程。我認為,《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的意義就在于,當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見影、急功近利時,有人大膽地和你談“慢”,真的很有味道。
總之,我們應該用“慢的藝術”,熏陶自己的心靈;用“慢的藝術”,陶冶每個學生的情操。希望自己能堅持讀書,使自己的視野慢慢地變得更為開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充盈起來!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3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張文質教育演說的集子。張文質,“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更是一位教育的.觀察者,一位不斷發現問題并且表現得憂心忡忡的“教育隨行人”。我覺得他的觀察比他的實踐更有用,因為我們的教育需要這樣一位觀察者,以診斷存在的問題,開出藥方,我們都是裹挾在教育體制洪流中的一個小小的個體,我們跟著體制走,卻往往跳不出圈外,去反觀以下自己的教育行為。在本書中,他提出了很多觀點,教師要有生命意識,著眼大事情做小事情,教師要看到孩子的未來而著手教育,追求立竿見影是反教育的等等,“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他一篇教育演講的題目,也是落實他“生命化教育”的一個主要支撐點。
張文質說,“童年決定你的未來,童年塑造你的未來”,童年的重要性要求我們一定要善待每一個生命,開發生命對未來的向往,讓未來的光照亮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正因為這樣,所以,教育急不得,有時,孩子的考試成績好,有可能孩子童年中具有高度精神生命潛質的東西就會失去或者壓縮,所以,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提高生命意識。他一再強調,“立竿見影往往是反教育的”,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學生遲到,教師摔他兩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會遲到了,這是有效果的,但這是教育能做的嗎?雖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為你剝奪了人的尊嚴,傷害了生命。他提出了四個方法:第一,要樹立一個樂觀的學生觀,不要過早對人下判斷。為教育者很多時候,要有一種悠閑的心態,“靜待花開”;第二,要隨順人的善端。不要“轟轟烈烈”的教育,一切“轟轟烈烈”背后都可能充滿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導致對教育的扭曲;第三,要隨順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把人從自然狀態引導到應然;第四,用自然、恰當的方式來成全人的稟賦。
經由他的觀察,我看到了我們現行教育存在的問題,也以他的觀察為鏡,反觀我的教育教學行為,我驀然洞悉了了自己的問題。
這么多年來,我太追求工作的結果與成功,逐于“技”,而忽略了“人”。自己這么多年來,追求課堂教學的技巧與本領,但忽視了我的工作不是“物”,而是“人”,首先應關注的、最后應關注的都應該是人,是一個個鮮活的、不可替代的個體——兒童。張文質說,“良好的教育在細膩與沉靜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開與自由之中。”這些年來,我太追求所謂工作的成功,整個人變得急吼吼的,對學生也是控制多于培養,正像張文質說的那樣,把學生教得不快樂,也傷了自己,自己也得不到快樂和幸福,因為我們工作的快樂和幸福是與學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的經驗世界約束了我們的認識。所以要建設一所優質學校,要強調培養視野開闊的人,要傾聽窗外的聲音,要不斷掙脫自己生存環境和知識的限制,努力學會‘睜眼看世界’,也努力為自己創造這樣的機會。”我想,那些名師們,那些人們所說的“大地方”的教師們,他們所達到的高度,絕不是僅追求“技”的結果,而是他們的視野、見識和思想追求要遠高于我們,只有這些軟實力才能產生真正的成就,否則即使有一時、一定的本事,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滿足不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我們整個人還會是消極的。
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所有關于技藝的追求,都應該在生命意識的燭照之下,其實,僅教育是慢的藝術嗎?成長何嘗不是呢?生活何嘗不是呢?生命何嘗不是呢?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4
知道《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已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學校剛開始開展“書香校園活動”,推薦的書目里就有這本《教育是慢的藝術》自己想當然的以為整本書不外乎是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論述教育為何要“慢”?教育應該如何“慢”的教育實踐方法。書剛拿到辦公室,就被一位同事“借”走了,這一借算是有去無回了,我和它就這樣輕易地擦肩而過了。
20xx年八月陪兒子去博庫,在書店又看到了這本書,認認真真看了第一篇,認為很寫實,書中有很多案例都很貼近自己這幾年的教學感受,看得很釋懷,而且和我的課題“研究關于在教學中如何踐行生命化教育理念”接軌,立即決定再次收入囊中。
本書共分為十二個小部分,大部分是 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演講實錄。教育是慢的藝術是其中的第十一部分,這一部分又分為三個標題:一、教育者的良知與智慧(與教師的第一次對話)二、旅途的開始(與學生的對話)三、教育是慢的藝術(與教師的第二次對話)。論述的結構是以問答的形式呈現。每一篇都是以老師或學生的問開始,然后結合案例張文質老師進行解答,覺得這種形式倒可以嘗試以后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在第三段有這樣一段話“后來大家談到這個問題時有一種共識:教育很容易被簡化為訓斥、懲罰。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細致、耐心。但有時非常容易就是訓斥、強迫、禁止。你可以怪體制,但細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修養、對教育的責任,對孩子的愛心出了問題。大家感覺到生命化教育不僅是指向學生的,更是指向教師的。我們的教育行為怎么生命化起來?”還有一段“生命化教育它首先是理念性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方法或課題組規劃出來的一個步驟,其實你帶著生命的熱忱進入課堂,然后對孩子所有的生命行為經常給予肯定,學生的面貌肯定是不一樣的。”以前總是想著做這個課題需要我在課堂上怎么做?本書中并沒有刻意地闡釋到底什么才是生命化教育,也沒有闡述如何進行生命化教育的方法,但是這些樸實的語言、大量的教育實例,開啟了我的智慧之門,讓我發自內心地尊重每一位學生,更多的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成長。究其實,我應當用心關愛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特長,用音樂浸潤生命、用情感啟迪智慧。
以前生命化教育一直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口號,理解的比較抽象。此書中大量的對話讓我感到生命化教育越來越親切,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這些演講給了自己更多的更積極的暗示和提醒,它讓我能以一個母親的身份用關懷的態讀去進行教學。尤其自己是一位音樂教師,在這方面我必須做得比其他學科的老師還要好才行。因為音樂學科可以遠離考試給教師們帶來的壓力,讓每個學生在音樂課上享受歌唱的快樂,受到音樂的滋養。雖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只有理念是不行的,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此中也包括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上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引領學生在音樂中尋找力量,學會在音樂中釋放自己的情緒,在音樂中體驗情感,在音樂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用音樂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收獲的不僅僅是教學的成功,還有自身生命價值的提升和教師的幸福感。
歸根結底“生命化教育”就是“責任”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