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讀后感
物種起源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種起源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種起源讀后感1
《物種起源》可謂一部影響人類科學發展進程的絕世經典,早就渴望拜讀一番。終于盼到了寒假,使我得以有暇一睹科學巨人留給人類的這本百年巨著的風采。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的科學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治的陰霾中。人們認為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系。達爾文本是一位基督教信徒,而他由于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宗教中許多違背現實的東西,于是開始懷疑《圣經》是不是真正的真理。達爾文是個極為認真的人,這也是他能拋棄神創論而研究進化論的重要條件。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于上青天。但烏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總有那么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真理終于戰勝謬誤,人類終于見到了科學的曙光。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學與唯心的斗爭是長期的。直到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認了進化論年,在生物進化論日趨深入人心的環境下,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不得不改變了教會對達爾文主義的否定態度,教廷不得不拋棄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的信條。
而事實上,如今仍有很多人否定并駁斥進化論。我不久前還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創論否定進化論。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要否定殘酷的教會的理論是多么的困難。讀此書,讓我知道了對待科學一定要認真,對真理,就要百折不撓地堅持。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同樣值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于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
物種起源讀后感2
我一直對神奇的大自然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達爾文著作的《物種起源》正好滿足了我對她的求知欲。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達爾文把此書命名《物種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進化論這個觀點正是出自《物種起源》。它的出現有其適時的社會、政治、宗教背景。自十六世紀改教以來,尤其是十九世紀以來,社會大眾對背道的天主教、英國國教等對大眾思想的束縛產生了抗爭,帶進了人類思想的自我解放,科學研究的風氣漸漸成型;同時,唯物論漸漸地成為人們認識自然的基礎。所以,進化論成了一個時代的綜合產物。如果仔細地讀《物種起源》,我們就會大吃一驚:原來我們過去所“聽”來的,大部分不過是“道聽途說”而已;我們對“進化論”所認識的,多是后人“強加”給達爾文的。甚至將達爾文“自然選擇”、“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溫和陳述都延伸到“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一個階級和另一個階級的殘酷斗爭和無情打擊、一個民族消滅另一個民族的社會“進化論”。
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最后有了人這樣的一個次序,并不是什么新鮮的發現,早于他三千多年前寫成的創世記在描寫上帝創造生物物種的時候,就已經列出了同樣的次序。
物種起源讀后感3
我買了一本《物種起源》,這是一部影響人類科學發展進程的絕世經典,我一直希望能一睹這本百年巨著的風采,終于有閑暇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一番。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的科學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治的陰霾中。人們認為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系。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于上青天。但烏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總有那么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真理終于戰勝謬誤,人類終于見到了科學的曙光。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書中主要探討了一個問題——什么是生命的起源?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非常值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于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
書中的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思考及爭論,也有更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敬佩和學習,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的成功取決于我復雜的心理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熱愛科學、善于思索、勤于觀察和搜集資料、具有相當的發現能力和廣博的常識。”我將以這句話為目標,將結合自己的教學,更進一步地深讀此書,為自己充電。
物種起源讀后感4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為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網搜尋,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辟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于他胡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著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上。
“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于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達爾文因為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為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為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現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夸耀,對于舊派荒謬的學說也并沒有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達爾文在冷靜地批駁延續了幾千年的錯誤看法;“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還是不充分的”,這是自省的達爾文;“我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于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感謝”,這是謙遜的達爾文……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胡子也仿佛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物種起源讀后感5
作為一本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生物學經典著作,《物種起源》的出現無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今天當我重溫這部史詩般的名著時,是懷著一股崇高的敬意品味其中的原理思想的。
而作為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能用畢生精力研究生物學,而后又提出科學證據,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已經很好地詮釋了一位科學家該有的奉獻精神。而面對物種不變性學說已經成為社會正統理論時,達爾文又勇于堅持自己的立場,提出自己認為對的真理,突破種種束縛,更是令人稱道。
通讀《物種起源》,我發現,該書用極其豐富的資料,令人信服地證明生物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它有自己發生和發展的歷史,現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創造物,而是“若干少數生物的直系后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并且有規律可循。它們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進化。這種發展和進化,不是什么力量干預的結果,而是自然界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他用物種變異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種的觀點,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上帝創造萬物”的謊言。它在整個生物學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
我想,《物種起源》的出版,離不開達爾文對真理始終不渝的堅持,這種堅持永遠值得我們崇敬。
相信自己并不是輕易做到的,人們總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誘惑與歷練。當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聽信同一種言論,很難有人不對逆反的自己產生懷疑。同樣,堅信真理也不是輕易實現的,尤其是當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數人甚至全社會視為悖論的時候。相信自己還是跟隨他人?堅持真理還是求得我想此時,我們需要一種勇氣,需要一種力量,需要一份執著。就如達爾文當初的選擇。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雖然只是就某種情況而言,然而少數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機會是因為他們的身上有一種阻止他們邁向他人的腳步的信念與力量。
我們不一定要做少數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堅持真理的人。也許,我們應當問問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堅定寫下“捍衛真理”這四個字的勇氣……
如今,而以我們的感悟,在達爾文那期待中的未來,也許他的成就達不到畫出宇宙生命的整個循環,但他的貢獻在于指出了其中的一段圓弧。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旨在闡釋自然的學說登場時總如同華貴的蜃景,其中大部分的教義猶如玫瑰色的霞光給那些做著晨課的學者頭上鍍上了一縷金色。但等到了約定的時間,自會有那完美的思想適時地出世,將未知地淵中的寶藏鋪陳羅列,用科學的明光給這個時代蓋上璽印。”
我想,只要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還在,捍衛真理的旗幟就會永遠常在。
物種起源讀后感6
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在歷史、生物等多門學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學科中,還專門有一個章節來探討生物進化理論,可見這一著作的影響之大,所以,也難怪它被公認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名選修生物的學生,我一直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這個暑假,我終于將其翻開,走進了達爾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全書分為15編,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種起源》的內容:講述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這本書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自然選擇”的進化論,對后人對生物進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現代進化論”創立的基礎。此外,恩格斯將達爾文的進化論譽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我剛開始閱讀時,著實被他在緒言中提及的諸多先前的學說、理論搞暈了,曾一度想要放棄閱讀,然而,當我堅持下來讀到后面,我領會到達爾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維是十分嚴謹的,提出他所參考的大量文獻大概也是出于此,他從豐富的事實出發,通過大量觀察和思考,逐步論證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并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釋;同時,他的語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單調乏味,而是精練、生動、而又發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解釋了自己的主要觀點;“看一眼繽紛的河岸吧!那里草木叢生,鳥兒鳴于叢林,昆蟲飛舞其間,蠕蟲在濕木中穿行,這些生物的設計是多么精巧啊!”生動的描繪了自然場景,帶領讀者進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說到生存斗爭,我們不必為之感到恐懼,死亡的來臨通常是迅速的,而強壯、健康、幸運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這樣的語氣是平和的,讓讀者平靜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觀點......讀罷全書后,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精彩的書!
合上書本,我不由得反思起來:首先,達爾文能在當時那個有神論盛行的年代里,能堅持不懈的完成對生物進化的研究,實屬不易,我還曾在課本中看到過當時的人將達爾文畫成猿猴以諷刺他的荒謬圖片,可見他當時承受的壓力之大,而達爾文的內心要有多強大才能抵抗這樣的非議啊!我對這個偉大的生物學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通過一些書籍也了解到,達爾文的學說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做出科學的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于個體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現象等,但是達爾文作為一個誠實的科學家,他實事求是,他曾經說過:“關于變異的規律,我們實在是無知的,我們所能夠說明這部分或那部分發生變異的任何原因,恐怕還不及百分之一。”可見達爾文的謙遜、嚴謹。最后,自然選擇的學說在如今的現代社會,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今我們處于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或許人也屬于生物的范疇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現實與達爾文提出的“優勝劣汰”不謀而合,這正提醒著我們努力完善自己,在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達爾文先生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別的創造物,而是遠在寒武系第一層沉積下來以前就生活著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透過它的眼睛瞻望到過去,更瞭望到現在乃至未來。
物種起源讀后感7
一百七十年前,貝格樂號乘風破浪,向美洲進發。當一位青年踏上美洲大陸,生物學的新大陸也漸漸向人們敞開。
一百七十年后,《物種起源》已獲得了不朽的殊榮。從翔實的案例考察到對地質、物種分類的研究,從遺傳、變異、選擇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以其不畏權威的勇氣和嚴謹謙遜的學術態度,揭開了科學與社會新的一頁,成為生物學史上啟明星式的人物。
如今,《物種起源》對于我們還有什么價值呢?我合上書,陷入深深的思考。誠然,它為我們如今的生命科學研究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但它所揭示的自然法則,無時無刻不在規約著自然界中的一切。人,作為自然界的成員,理應遵守已被我們認識的自然法則。
然而,人類果真是自然律法的遵守者嗎?
在達爾文時代,工業革命已經結束,但工業文明的烏云尚未籠罩整個世界。達爾文在討論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區別時曾寫到:“人類只為自己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而‘自然’則只為被它保護的生物本身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自然’的產物所表現出來的技巧要比人類的產物的技巧更加高明……它靜悄悄地進行著極度緩慢的工作。”在達爾文筆下,“自然”仿佛公正的母親,平等地給予她的所有的孩子生存的權利。
然而,“自然”最得意的杰作---人類,卻在幾百甚至幾十年內不斷越過自然法則“公正”的邊界,殘食“母親”的血肉。正如紀錄片《海洋》中說:“生物用了幾百萬年時間,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然而我們人類,在發展的短短歷史之中,卻將不可動搖的大自然的平衡破壞殆盡。”在利益的驅使下,成百上千的鯊魚被割鰭活生生地拋入海中,數以萬計的鳥兒因失去家園而病死、餓死。物種,已不再是如達爾文所說的“和諧、漸進地演變”,而是時時面臨著絕滅的危險。人們“忘記”了自己的起源,自然會忘記謙虛和尊重。
因此,《物種起源》的價值絕不僅在于開拓和研究。人類在自然面前仍是個孩童,隱藏在自然深處的,仍是神秘的`新世界。哪怕一個最微小的細胞,其構造之精巧,也足以讓人心生敬畏。在人類發展的腳步空前加快的今天,《物種起源》能給予每個普通人的也許更是一種信念:尊重自然法則,遵守自然法則,回到“源”點,對自然始終保持一顆謙卑敬畏的心。一味貪圖速度的提高最終會斷送長遠利益。因為自然終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同樣須遵循被選擇的規則。而這個選擇者,也許恰恰就是人類自己。
回到“源”點,并不意味著拋棄一切,而是在發展中尋求與自然平衡和融合。我們應摒棄“唯我獨尊”的統治者思想,認識到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理應是進化在新時期的發展,也應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回到“源”點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物種起源》中的話向自然作出保證:所有生物彼此之間以及與它們的物理生存條件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美妙而又復雜的相互適應關系,是沒有終點的。
物種起源讀后感8
我曾今在生物書中見過這本書的名字——《物種起源》,在暑假我讀起了這本書,受益匪淺。
有人曾評價這本書說:《物種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在他寧靜的莊園里準備著一場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杠桿是應用于另一點而已。 能與馬克思主義相提并論,《物種起源》這本書又將是何等的優秀啊。
達爾文是如同馬克思一樣的革命者。《物種起源》將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征,變模糊為清晰,化復雜為簡單;《物種起源》將自然科學呈現在我們眼前,將生命的奇特展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物種起源》使人們從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在思想上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物種起源》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
達爾文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遺傳機理來解釋自然選擇。人們也開始對《物種起源》自然學說產生了質疑,達爾文也在遺傳問題上陷入了絕境。我認為,拉馬克主義也好,孟德爾主義也罷,都是達爾文提出的自然學說的補充和理論,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出的自然學說,在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是我們無法估測的,對生物學界做出的貢獻更是讓我們望洋興嘆。
《物種起源》也為行為學、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中的傳播理論奠定了基礎。
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最后一部續篇是《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他試圖借此掃清假定存在于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的最后一道障礙──只有人才能表露痛苦、焦慮、悲傷、絕望、歡樂、愛、忠心、恨、憤怒等感情這種認識。達爾文將對人類面肌和發聲的研究與相應的感情狀態聯系起來,并認為非人動物若表現出相同的面部動作和聲音則也表示相似的感情狀態。
《物種起源》不僅讓我學習到了進化學說,其中闡述的適者生存,過度繁殖,遺傳變異讓我受益匪淺。
適者生存,生物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存活下來,這也就引發了生物的進化,達爾文在其書的一到五章重點闡述了生物的進化,在進化中適者生存。同樣在人類社會中,只有你像動物一樣不斷進化般的不斷努力去改變自己,才能被社會所適應,如果不去適應社會,要么就是被社會所淘汰,要么你去改變社會,可知,連社會都不能適應的你,何談改變社會呢。 適者生存,讓社會留下你生存后的一片天。
適者生存,是的有人說,陶淵明因不適應社會而隱居后,他依然自由自在的生存著,反而適應社會的人群,卻生死叵測。 陶淵明所處的社會是黑暗的,在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黑暗官場中,難倒也要去適應么?回答當然不可置疑是否定的。比如說,當你得知大家吃的是會生病的食物,你還會去適應群體,一起吃么。 適者生存,不是盲目適應,是為了生存而適應……
《物種起源》學說雖然不是完善的,但是他的影響和含有的只是理論是讓我不容小覷的。達爾文把建立了在科學上的生物學展現給了我,讓我對生物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也讓我學會了適者生存的道理。
物種起源讀后感9
抬眼于浩瀚的星空,不覺會感嘆人類自身的渺小--螻蟻一世,須臾一瞬。然而,即便是身為蘆葦的我們也都有去追問探尋的欲望和權力。 面對匪夷所思的種種現象,有人選擇了等待英雄,有人選擇了寄望于飄渺的幻想,但是,更有人勇敢地站起來,質疑、觀察、推演、實踐,敢于去向世界“索取”。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科學精神。 時代呼喚著偉人,偉人也終究沒讓我們失望。有一位老人,驅散了生命山谷前的薄霧,掙斷了禁錮只會自由的枷鎖,將上帝的假皮生生從教皇虛偽的身上剝下,將源于神的時代的愚昧菲薄從世間驅逐,人重新認識了自我--我們是“優勝劣汰”的勝者而不是上帝心血來潮的玩具。“人”的時代來臨了。 十九世紀,歐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的輝煌,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推動時代進步的偉大構想在這里起航,藍圖在這里鋪展,被馬克思譽為“三大自然發現”之一的進化論也位列其中。
它的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思想價值不可估量。 愛科學,號召的并不是滿腔的熱血,反而是理性的思考以及甘于寂寞的淡泊。年輕的達爾文意氣風發,沒有像絕大多數的“實驗室嬌花”那樣閉門不出,達爾文選擇了去室外探索世界,選擇用科學實驗代替了“紙上談兵”,開始了他的航球旅行。然而就如蘇格拉底愈加地發覺自己的無知一樣,達爾文結題計劃也一拖再拖,一年、兩年、三年……最了解生命科學的達爾文,仿佛變成了世上最無知的人,不斷地思索發問,論題不斷被提出、證明、質疑、推翻……如此反復,孜孜不倦、樂此不疲。與他同時代的物理學家發表了一篇篇論文,英國的學術界革命如火如荼,有人也全達爾文提前把部分論文發表,卻被他婉拒了--在真正揭開生命奧秘之前。《物種起源》,達爾文畢生心血,當他放心地將手稿托付給出版社時,離他立志于博物學研究已經整整二十年。
“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在科學界,永遠不需要頂禮膜拜,積極思考,敢于提出質疑,往往才是對偶像的最高致意,倘若因此來使他們的學說更加完善和發展,那才是科學先驅們所期望的。拜讀科學巨著,讓我們有幸與大師零距離接觸,去聆聽他們的教誨,吸納他們的精華,然而,最重要的是--領會他們的精神。成功是不可以復制的,僅僅是單純的接受必定會被同化,而只有敢于質疑,才能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當然,提問并不是詰問,是辯駁而非詭辯,倘若只是有一時沖動、沒有根據的猜想,缺乏科學嚴謹的實驗證明,定然會貽笑大方,縱使確有其理,最終也與成功失之交臂。 熱愛科學不僅要有獨自堅守的毅力,也要有與合作共事的胸襟。不僅要有埋頭苦干的執著,也要有獨辟蹊徑的創新。不僅要有義無反顧的果敢,也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不僅要有奪取成功的信心,也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豪地宣誓:“以熱愛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物種起源讀后感10
我們在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為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
但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我在嘗試著讀這一本書,那些有意無意的爭論我能從這里明白許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這是這本書最為基礎的一個問題。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
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
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
在這本書里,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后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
這與圣經里創世記里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相信上帝是違背科學和理性嗎?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
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
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
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這也許是為什么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為這些事的依據這里有似乎有些牽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