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
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
在小芒果剛開始會說話的時候,我們就會和小芒果聊天、交流,她也會咿咿呀呀和我們說話,我們自然聽不懂啊,就會去詢問,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來讀懂小芒果說的什么。現在小芒果兩周歲半,說話已經很清楚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聆聽孩子說的,認可孩子。
平時,我們可以增加親子游,周末出去游玩啊,在大自然中教孩子認知,還可以彼此間進行交流,一般在陌生的環境中,小孩子的“是什么”“為什么”問題總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把握這種機會,把我們所知道的都教給孩子。
這時候小孩子的大腦就是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上面就會有什么,現在是認知最快,記憶最快的時候。
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家舉辦茶話會,搞點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我們可以喝茶,她可以喝牛奶,再搞點自然類、科普類、或者動畫類的視頻,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吃、喝、玩、樂。也可以講講故事,然后加點提問,引出一些道理教給孩子。這樣做往往勝過平時講很多大道理。
我們在家也會蹲著和孩子說話,這樣顯得平易近人,小孩子也可以隨時撲過來抱住你。親子間的感情、信任就是在這些日常的習慣中慢慢加深。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傳授他知識,教會他道理;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孩子的朋友,最親密的朋友,陪伴她長大。
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2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孩子太依賴父母,放手就哭;爸爸媽媽離開去上班,孩子就哭鬧;睡到半夜,夢里時不時會喊爸爸媽媽,還伴隨著哭鬧;在外面玩的時候,膽怯,不合群;等等。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養育一個孩子,感情的培養,比知識的灌輸更重要。我們要懂得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陪伴。陪伴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還可以增強孩子的幸福感。
每天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們很容易就感覺到孩子情緒的變化,認知的發展。孩子的優秀取決于我們作為父母的進步。總結一點就是要言傳身教,我們可以一起閱讀;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去探索和發現;在孩子身后鼓勵他,支持他;多溝通和交流,聊聊我們的'小秘密,表達彼此的情感,等等。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的是,無論我們在不在你身邊,你都要知道,爸爸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想你,愛你,陪伴著你。
生活中有兩種父母,一種是教練式的父母,一種是觀眾式的父母。所謂教練式的父母,就比如,教練帶隊去比賽,選手的成功和失敗,都和教練密切相關,教練在比賽中給予隊員戰術和鼓勵,最后和隊員榮辱與共,他們就是一個整體。而觀眾式的父母,就是在賽場中看比賽的人,他們可以對選手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最后選手的成敗對他們來說也無關緊要,觀眾本身就是一種局外人。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做教練式的父母,始終和孩子站在一起,陪伴他,教育他,支持他,關愛他、保護他。切不可把自己當作局外人。
活到老學到老,三十歲前,我們為自己而學,三十歲后,我們陪孩子一起學。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成長的最好機會。
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3
最近我都在看一本由著名的父教專家東子的書《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幼兒園的老師是孩子的“啟蒙之師”其實不然,接下來我發表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其實爸爸的啟蒙教育,是一種微小的付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天下父母心的體現,是一種義無反顧的愛。
這種愛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所體現。
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的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地影響著孩子。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很多教育家把父母稱為“終身教師”。
有位著名的父教專家愿意為家長奉獻的父教新概念提出了一些建議:
1、作為“啟蒙之師”的爸爸要有權威性。
2、“啟蒙之師”還應具有感染性。
3、“啟蒙之師”對啟蒙教育具有及時性。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蘊于點滴之中,啟蒙教育更是如此,唯有合格的“啟蒙之師”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好爸爸勝過好老師讀后感4
以前我愛看書,也愛玩;后來就變得愛買書,不愛看書,只愛玩;有了孩子后,不買書,不看書,也不愛玩了;現在孩子大了,慢慢的撿起看書的習慣,然后學會點知識,再來點感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父母要做到的就是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楊絳說過一句話:“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培養孩子,就是把我們的人生感悟傳給孩子,然后讓孩子自己去感悟生活,再回過頭來去感悟人生,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在家的時候,培養讀書的習慣可以遵循“香蕉原則”。所謂“香蕉原則”,就是,在一盤水果里,有香蕉和橘子,大多數人會選擇吃香蕉,因為香蕉吃起來方便,隨手拿起來,剝皮就可以吃。
看書也一樣,家里的沙發上,茶幾上,書桌上,書架上,床頭柜上,你隨時坐,隨時可以拿到書,就可以隨時看書。
我們家就是,地毯上,書架的最下面兩層,房間里的桌子上,都是小芒果的繪本,而且都是她放的。我們不會去指責她亂放,反而很贊同這種做法,因為她隨時想看書,隨手都可以拿到書。我們能做的,就是適時把書本擺放整齊,但不會收起來。